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一瞥
2006-04-27赵亦希
赵亦希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目前拥有一支由7位教授、8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0余位博士后和工程师、130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稳定的科研团队。
作为中心负责人的林忠钦,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荣获“2003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荣誉称号,并获得“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用汽车公司汽车工业优秀人才奖”等诸多奖项。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在林忠钦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主要汽车和材料企业、工具制造行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形成了国内外具有特色的车身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国家、上海市和企业50余项重要科研攻关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SCI,EI收录70余篇),开发5套自主版权软件,在制造质量控制、汽车轻量化、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上取得重要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中心近几年来还分获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0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基于数值仿真的冲压件制造质量控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汽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轿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心参与的“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品种规模定制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心围绕制造质量控制、材料应用研究、轻量化和数字化开发,形成了制造质量控制,薄板冲压成形技术,车身设计与结构分析,整车开发技术等研究方向。并与上海科委、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建立了多个合作研究机构,主要包括: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车身制造技术卫星实验室、上海交大-宝钢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是ANSYS软件技术支持中心、AUTOFORM软件技术支持中心、DYNAFORM 软件应用支持中心。拥有整车坐标测量机 CMM、便携式坐标测量机(PCMM)、汽车多功能实时动态仿真试验台、柔性测量夹具系统、焊接装配实验平台系统、焊接机器人、Servo gun伺服焊枪、可变压边力冲压机、液压胀形压力机、振动/噪声测试仪、MTS材料实验机等试验设备。
近年来,中心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攻关项目“复杂薄板产品装配偏差流仿真与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铝合金板冲压成形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柔性薄板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建模与公差综合方法”、“点焊熔核形成过程仿真与伺服焊枪点焊质量实时控制”、“介观尺度微铣削过程仿真建模与表面形貌预测”、“基于Situated Cognition的适应性概念设计方法学研究”;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海域506”自主车型整车开发”、“连续退火快冷技术及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板的开发与应用”等。
此外,中心还积极开展海外合作,主要项目有美国通用R&D;技术攻关项目“车身冲压成形工艺稳健性研究”、“轿车冲压件材料参数库和选材软件的开发”以及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项目“车身数字化装配工艺的自适应设计(BOP Adviser I、II、III期)”、“基于伺服焊枪的点焊质量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