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经营转型(下)
2006-04-25张兴胜王祺
张兴胜 王 祺
面对市场低迷和业绩波动的困境,德意志银行坚决推进转型举措,加大转型力度,稳步实现了资产、收益、业务结构的调整转变,在显著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逐步提升了综合业绩表现和股东价值。德意志银行1998~2004年经营转型的案例,展示了现代大型金融企业创造长期投资价值、主动性调整经营结构的一般规律,对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颇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德意志银行1998年开始的各项调整举措,包括对业务和部门架构的战略性重组,对信孚银行等机构的战略性并购,对非核心业务和资产的战略性剥离,以及对信用衍生品、股权交易等业务的策略性拓展等,逐步调整和优化了德意志银行的资产、收益和风险结构,推动德意志银行业绩的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行经营转型的案例,从一个角度展示现代银行业经营结构调整转变的逻辑与思路,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有着明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德意志银行经营转型的成效
通过组织和业务结构的整合调整,重新划分和梳理核心业务,收益成本考核得以细化,业务效益显著提升。
1. 2001年经济衰退前,德意志银行通过业务结构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对客户业务五个分部的业绩进行更为清晰的核算,显著提升了各业务中心的绩效表现。
2001年前,德意志银行以ROE和成本收入比(Cost/income ratio)等绩效评测指标细化考量各业务板块(Business Division)的经营业绩。1998~2000年五个分部的业绩整体趋好,零售和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较低,资本占用较少,具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其中资产管理业务盈利性最为突出:1998年资产管理业务ROE为135%,1999年因为并购原因ROE降至88%(不考虑并购影响,则1999年资产管理业务ROE达到198%),但也远高于其他业务的资本回报水平;2000年资产管理业务ROE达到90%,继续保持良好的资本回报能力。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全球公司及机构业务调整后效率明显提升,成本收入比显著下降,零售和私人银行、公司和不动产业务的成本收入比基本稳定。2000年资产管理业务成本收入比虽较转型初期的1998年上升5个百分点,但在各项业务中其投入产出效率最高,这也是德意志银行转型期间始终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发展主线的另一项重要原因。(见表19)
2. 2001年后面对经济衰退的不利情况,德意志银行经过业务整合和调整,有效的摆脱了困境,推动了企业及投资银行部(CIB)和零售客户及资产管理部(PCAM)业绩逐步恢复和增长。
2003、2004年德意志银行CIB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一是CIB的ROE分别达到25%和21%,回报率不仅较2002年低谷时期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也基本恢复到经济衰退之前1998、1999年的水平。二是信贷损失拨备计提大量削减,2004年计提的信贷损失拨备仅为2400万欧元,较2002年下降17.18亿欧元,信贷损失拨备下降不仅改善收益状况,也表明CIB旗下各业务通过重组调整,风险暴露得到有效控制。(见表20)。
PCAM中心通过并购和剥离保险业务,确保中心经营业绩恢复和稳步增长。2002年PCAM未扣除营业外费用的收入仅为2.87亿欧元,2002年增至16.39亿欧元,较2001年增长4.7倍。PCAM中心的ROE达到15%。2003、2004年虽然受保险业务清理影响,净收入和未扣除营业外费用的收入均较2002年有所下降,但ROE指标分别提高至16%和21%,PCAM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见表21)
贷款资产占比下降,资产风险水平显著降低。
1998~2000年,德意志银行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通过重组调整,重点强化非信贷资产和业务的发展,客户贷款余额由2253.18亿欧元增至2818.58亿欧元,但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33.45%降至29.57%。信贷资产占比的下降,推动了资产风险权重的回落。1998~2000年,德意志银行资产平均风险权重由39%降至32.38%,经营稳健性显著提高,防范经济周期性变动中信用和利率风险的能力也大为增强。
2001~2004年面对经济衰退困境,德意志银行加快转型步伐,在控制信贷业务增量的同时,积极压缩信贷资产存量和优化信贷风险结构。至2004年末,客户贷款余额减至1386.89亿欧元,较2000年下降51%。拨备余额23.45亿欧元,较2000年下降67%。2004年末客户贷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重降至16.23%,较1998年下降51%。贷款余额及比例双降推动资产风险状况显著改善。2004年末,德意志银行资产平均风险权重降至25.86%,较1998年降低13.14个百分点。(见表22)
净利息收入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非利息收益增长迅速,收益结构持续优化。
1998~2000年德意志银行通过业务重组和经营转型,非利息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同时世界经济逐步恢复景气状态,该阶段德意志银行的经营转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1999年德意志银行成功并购美国信孚银行后,手续费收入和交易利润迅猛增长,1999~2000年两项收入分别年均增长47%和97%。同时德意志银行结构性持有安联集团的股票也带动股权投资收益显著增长,至2000年股权投资净收益在德意志银行经营净收益中的占比达到11%。同期净利息收入在收益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1996年德意志银行净利息收入占业务净收入的比重接近48%,2000年德意志银行净利息收入占业务净收入的占比仅为22.58%,较1996年下降53%。从净利息收入的结构看,2000年存贷利差收入占净利息收入的比重仅为47.6%,较1999年下降23.5个百分点,而交易资产净利息收入等非信贷资产利息收益占比大幅提高。
从信贷资产收益能力看,1998年拨备前信贷资产收益率为3.12%,1999年降至2.79%,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达到3.45%。拨备后信贷收益率变动具有相似特征。2000年信贷收益率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走强带动市场利率的提升(2000年一年期美元的LIBOR利率达到7.5%,市场利率达到前后5年中的峰值)。从2000年情况看,信贷资产仍具有一定的获利空间,但利率高企的趋势难以长期维持。相对于低成本、低风险的非利息类业务而言,信贷业务对于收益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减小,德意志银行须继续推进下一轮转型改革进程。(见表23)
2001~2004年德意志银行通过经营转型推动了收益结构的深入调整。一是净利息收入绝对额和占比双降。2004年净利息收入51.82亿欧元,较2001年下降40%,在业务净收入中的占比降到22.32%,较2001年下降4.32个百分点。二是净利息收入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调整。2001年受信贷市场低迷状态影响,存贷利差收入占净利息收入的比重降至22%,2002年虽有提升,但随着德意志银行大规模压缩信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在绝对额和占比上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2004年存贷利差收入为-2.31亿欧元,净利息收入的主要支撑已转变为交易资产净利息收入,如2004年交易资产利息收入扣减交易负债利息支出的净额达到57.3亿欧元。(见表24)
核心经营指标显著提升。
1998~2000年通过并购和业务结构调整,德意志银行收费类、交易类业务迅速发展,带动核心经营指标不断优化。1998年德意志银行每股收益为3.5欧元,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9.02欧元,增长1.58倍。1998年税前ROE达到25.9%,2000年超过了30%。德意志银行员工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其中德国本土员工数量占一半以上,员工薪酬待遇标准较高,使得成本收入比偏高,2000年达到73.3%,但从各年数据看,德意志银行成本收入比波动不大,成本收入的配比关系较为稳定。1998~2000年德意志银行贷款资产占比下降,核心资本充足率由6.3%增至7.8%,资本充足率由11.5%增至13.1%。但由于贷款绝对额增长,风险资产规模扩张,推动该时期资本充足率提高的直接动因是资本规模的扩大(2000年核心资本、总资本余额分别较1998年增长47%和34%)。(见表25)
2001年经济衰退显著影响德意志银行经营业绩,通过加快转型调整步伐,德意志银行确保各项业务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下得到稳健发展,核心指标逐步回升。至2004年,德意志银行每股收益达到4.53欧元,是2001年的17倍;每股红利达到1.5欧元,较2001年增加0.2欧元;ROE(税后)达到9.1%,是2001年的4倍;成本收入比较2001年下降7.7个百分点。2001~2004年德意志银行大量剥离非核心类业务和投资,核心资本和总资本渐次下降,而同期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削减贷款、调整资产和业务结构成为保持良好的资本充足状况的根本原因。2004年末德意志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6%和13.2%,不仅较2001年有所提升,也高于经济衰退之前各年的水平。(见表26)
德意志银行经营转型的启示
以区分、发展核心业务,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经营转型,是实现现代银行长期发展的根本性举措。
任何成功的银行都需要根据市场变化确定发展战略,梳理业务结构,打造核心业务,在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业务结构,这是银行实现长期稳健经营的根基。德意志银行1998年以来的一系列业务和机构调整为该行应对经营挑战和市场变化、创造自身长期投资价值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转型调整,CIB旗下公司金融及证券服务和全球交易银行服务已成为德意志银行的核心业务和主要支柱,新兴的面向个人及私人客户的金融零售业务、资产和财富管理业务已构成了该行的“第二支柱”。在2001、2002年艰难的市场环境下,CIB 和PCAM中心业绩都出现大幅下滑,但德意志银行总体战略没有改变,仍然坚持巩固优势业务的市场领先地位,挖掘新兴业务潜力,果断压缩信贷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非核心业务,展现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转型决心。从我国银行业情况看,受制于块状组织架构体系、网状业务管理模式、既有的考核机制和多元化经营目标等因素,各家银行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分支机构的发展理念和策略相差较大,经营短期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的问题较突出。通过梳理、培育核心业务,推动经营理念、结构的调整转型,打造核心优势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合理并购是增强业务实力、巩固市场地位的迅捷途径和有效手段。
德意志银行1999~2004年一系列的并购尽管没有获得连续的并购业绩,但对充实CIB批发业务实力,确立CIB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主导地位,对构建PCAM新框架,强化资产财富管理和个人零售业务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各国银行发展历程看,银行业务一方面要依靠内部挖潜和独立开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稳健、合理的资本并购,吸纳部分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的专业机构充实自身业务。从我国银行业发展态势看,从传统的资产经营阶段向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的新阶段跃升,依托有效的资本并购优化业务布局、提升核心业务竞争优势,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特点。
改变以信贷资产为主体、高度依赖信贷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打造多元、协调的收益增长格局,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培育长期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市场变化,改变过于倚重信贷业务的经营格局,是德意志银行经营转型的一条主线。经过积极的调整,2000年德意志银行贷款总额(银行贷款和客户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1.47%,其中客户贷款占比还不到总资产的40%。从收益结构看,当期净利息收入在收益结构中的占比仅为20%。这就使得该行在2001~2002年困难的市场情况下,也能够凭借资产和收益的多元化结构构造不同的资产和收益组合,取得了较明显的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成效。从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看,信贷资产占主体、高度依赖信贷利息收入的资产和收益格局仍未实现根本改变。2002、2003年,银行机构贷款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接近70%,净利息收入占经营净收入的比重则超过90%(见表27)。单一的资产和收益结构调整弹性较小,市场环境起伏变动和偶发因素会迅速增加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树立稳健经营的市场形象。对于上市银行而言,这种业绩的波动会直接削弱投资者的信心,阻碍股东价值的提升。德意志银行以交易资产和投资资产替代信贷资产,构建以净利息收入、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和交易净收入为主体的收益结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提供了一个优选的范例。
加强风险精细量化管理是确保银行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稳健运营的重要保障。
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围除了信贷资产,也覆盖了交易资产、投资资产和或有负债,风险评估和管理层次细分为26级,并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能与国际标准合理配比。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控制更注重量化技术,对交易类资产和非交易资产面对的利率、汇率、权益价格和商品价格风险综合应用VAR、压力测试等手段实施每日监控分析,以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收益约束和考核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的识别、评测和控制方面已积累起一定的经验,从德意志银行的转型案例看,今后还需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精细、全面的,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内部评级体系,减少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评估中过多依靠主观判断和盲目借鉴问题。二是加大对企业、机构和个人资信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力度,切实建立信贷违约和损失情况的历史数据库,逐步加强信用风险的精细化、数量化管理。三是拓展信用风险管理的领域,除强化客户贷款的风险管理外,对同业拆借、交易资产、投资及其他类别的资产的信用风险也应建立系统、严格的管理体系。四是应对汇率改革导致的利差收窄和外币资产减值压力,建立系统有效的非交易资产利率、汇率及价格风险评估模型,稳健实施对非交易资产及负债的套期保值安排,深化和拓展市场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经济周期性变动可能对银行的经营业绩造成严重影响,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须特别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和判断,提早制订应对方案。
经济景气阶段良好的财务表现可能掩盖潜在的风险,经济转入衰退阶段后业务发展会突然面对困难的市场环境,再加上特殊因素形成的负面影响(如税法调整等),银行经营业绩可能出现剧烈反差,动摇投资者信心,不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强化对经济增长周期变动态势的预测研究、增强应对经济周期性变动风险的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经济周期性风险的认识、准备不足,景气时期突击放贷,一旦经济增长转入周期下行阶段,面对严峻的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等问题,信贷资产风险将显著扩大,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此外,德意志银行在财务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股票回购安排,确保股东每股红利的稳定增长,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管理也不无启迪: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有效控制资本规模,维持较高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是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创造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要求。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