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2006-04-06潘瑞春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和尚佛教

“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下面,本文将对一般词汇以及熟语中的佛教文化加以探讨。

一、一般词语中的佛教文化

在汉语一般词汇中,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佛”“僧”“魔”“和尚”“尼姑”“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了,它们都是佛教人物系统中的一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中,“佛”“僧”“魔”还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如“佛”,它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影响越来越深远、广泛。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典、佛法、佛光、佛号、佛教、佛经、佛龛、佛口蛇心、佛老、佛门、佛事、佛手、佛寺、佛陀、佛像、佛学、佛牙、佛爷、佛珠、佛祖等。“僧”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与“僧”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如僧人、僧言、僧衣、僧鞋、僧寺、僧林等。汉语中本来没有“魔”字,它是梵语mara的对译。《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15个带“魔”字头的词语,如:魔法、魔方、魔怪、魔鬼、魔窟、魔力、魔难、魔术、魔王、魔芋、魔掌、魔杖、魔障、魔爪、魔怔等。另外,“魔”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妖魔、着魔、入魔、恶魔、邪魔等等。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塔、寺庙、檀越、莲花、菩提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所以随着使用的日益世俗化,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使人难以意识到它们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刹那”表示一念间、一瞬间,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其实它源于佛教,是佛经中颇为重要的时间词。“真实”原指法离迷情,绝虚妄。《法华经·宝塔品》中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平等”指无差别、等同,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金刚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更求趣性,其性平等。”“执著”原指固著于事物而不离。《大般若经》卷七一有“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为摩诃萨。”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寂静、圆融、圆满、迷惑等。这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其来源的常用语。

用汉语原有词语来表示佛教意义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此类词语更是数不胜数,如“境界”原指“疆界”,佛教中用来指“境地,指六识所辨别的各自对象,如眼识以色尘为其境界,意识以万法为其境界等”。后世文论家用“境界”一词指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意境,即是摄取了佛教的“境界”观而形成的。“解脱”原为开脱、免除之义,用于佛教则指解除烦恼业障的系缚而致之自由自在的境地,不再拘于束缚。这些词语表示的佛教意义或是经过引申,发展出生活中常用的意义,或是佛教色彩不断加强,被视为佛教专词。类似的词语如:

天道人道天子天使功德功用

睡眠智慧莲花朝露甘露意识

供养长老神通因缘如意祖师

二、熟语中的佛教文化

熟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汉语运用时的表达效果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使熟语也蕴含了丰富的佛教文化。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由佛组成的就有借花献佛、佛眼相看、吃斋念佛、烧香拜佛、立地成佛等。再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而佛教徒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就叫“一尘不染”。“五体投地”是佛教敬礼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又如“当头一棒”,源自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的一种拜师方式。这一派的创始人义玄在拜师时向师傅请教佛理,问了三次挨了三次打,于是大为醒悟,以后相沿成法,对初习禅法者,常常给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的理解程度。类似的成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如:

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清规戒律想入非非现身说法

恍然大悟火烧眉毛菩萨心肠在劫难逃大千世界

四大皆空一针见血昙花一现心猿意马清心寡欲

俗语是人们生活中的习惯通俗的语言,它也反映了许多佛教文化。“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源于佛教,“三宝”就是指佛、法、僧,“三宝殿”泛指佛殿。指若有事求佛,则佛殿大张法会,无事时佛殿静穆,如忽而登佛殿则存不敬之心,所以无事不登佛殿。“打入十八层地狱”,按佛教说法地狱有十八层,一层比一层罪大。比喻给以最严厉的惩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而“和尚无儿孝子多”则用戏谑的口吻描绘出了佛教兴盛气象,和尚虽然不结婚没有儿子,但却有许多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孝敬供养他们。

汉语中有很多谚语,它既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体现出汉语的丰富。部分谚语也以浅近的语言形象地体现了佛教文化,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都是劝人改邪归正的佛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报应”的体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源于佛门“放生”“护生”的观念,而“和尚在钵盂在”则体现了和尚四方游历化缘的佛教行为。

歇后语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并以戏谑的口吻阐释佛教文化。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菩萨是指用泥塑的菩萨像,过江时容易被江水冲刷溶化,自身难以保全,说明菩萨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小和尚往往只是应付着念经,并不理解经义,不是出自内心,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和尚对菩萨都那么虔诚;“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他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已渗入到汉语词汇系统的角角落落。那么,这些蕴含佛教文化的词语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有下面几点:

1.直接取自佛教经典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佛教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直接输进了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如“天花乱坠”,据传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故虚空中雨落种种香花,缤纷乱坠。《大乘本生心地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大慈大悲”,大乘佛教提倡、宣传普渡众生、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的“菩萨精神”,“慈悲”则是“菩萨精神”的主要特征。《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再如 “一门深入”“六根清静”“味同嚼蜡”源于《楞严经》,“一厢情愿”“空中楼阁”来自《百喻经》等。

另外像“盲人摸象”“井中捞月”“认贼为子”“不即不离”“自作自受”“自欺欺人”“无恶不作”“金口难开”“不二法门”“泥船渡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唯我独尊”“放下屠刀”等等,都是直接取自佛教经典。这些词语在使用中都或多或少偏离了佛经的本意,但究其语源,仍可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痕迹。

2.产生于佛教生活

随着佛教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从佛教生活中衍化出来的词语越来越多,如比喻没事不上门相求的“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不经过艰苦成不了才的“不受磨练不成佛”;比喻得过且过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细或缘由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喻水平低或存心不良,歪曲了原意的“歪跟和尚念经”;比喻总归逃不脱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互相推诿的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再如“江湖”一词唐代是指江西和湖南,因为当时江西有马祖道一,湖南有石头希迁,此二人为大禅师,学人多参游两位大师门下,便简称为“走江湖”。

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它善于吸收外来佛教文化来丰富自己和发展自己。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词汇又是语言中反应社会的最为敏感的部分,所以汉语词汇中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

参考文献:

[1] 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2]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黄霞.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语文学刊,2003,(2).

[4] 黄群.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潘瑞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和尚佛教
三个和尚有水吃
佛教艺术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