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文明古国的振兴与汉语走向世界

2006-04-06凌德祥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母语汉语汉字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东方文明古国的崛起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古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和外来入侵,一直能够传承至今。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6年1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媒体公布了初步核算的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字:GDP现价为182,321亿人民币,按2005年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1,70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虽然国家统计局一再宣称这些数字还需进一步核实调整才能最终算数,另外,英法等发达国家2005年经济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但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9月《世界经济前景数据库》(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04)2005年全球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排名(预期)统计分析: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排名 单位:亿美元

欧盟129,553.70

1.美国124,866.24

2.日本46,638.23

3.德国27,301.09

4.英国22,275.51

5.中国22,257.00(原预期为17,727.24)

6.法国20,548.80

10. 印度7,198.19

前十位亚洲只有三个国家

50 埃及 781.05

2005年GDP 排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单位:亿美元

欧盟118,481.95

1.美国117,847.81

2.中国95,323.08(原预期为:75,922.86)

3.日本37,279.49

4.印度33,349.23

5.德国24,088.67

6.法国17,459.46

7.英国17,395.72

8.意大利16,532.89

9.巴西15,257.21

10.俄国14,569.64

32.埃及 2,829.34

2005年人均GDP排名(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美元

1.卢森堡 69,056

2.挪威 53,465

3.瑞士 49,246

4.爱尔兰 46,335

5.丹麦 45,015

6.冰岛 44,133

7.美国 42,076

8.瑞典 38,451

9.英国 36,977

10.日本36,486 前10位的只有日本

23.香港24,581

36.台湾13,926

112.中国 1,352

116.埃及 1,118

133.印度 652

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单位:美元

1 卢森堡 5,120

2 挪威 40,784

3 美国 39,711

4 爱尔兰 37,894

5 丹麦 33,252

6 加拿大 33,104

7 冰岛 32,843

8 奥地利 32,059

9 瑞士 30,366

10 比利时30,007

14 香港29,239

16 日本29,165

22 台湾25,982

94 中国5,791

112 埃及 4,049

120 印度 3,019

2.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华经济圈”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总计已达27,217.25亿元,逼近或有可能超过德国(排名第三)。

2005年GDP排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总计已达103,410.27亿元,逼近名列第一的美国。

中国的“和平崛起”肯定会进一步促进两岸三地“中华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大中华经济圈”是“未来经济超强”。另据世界银行研究估计,到2007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大中华经济圈”将取代欧盟成为一个拥有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美元的经济实体。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世界震惊和国人振奋。

2005年,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在对十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独家采访中,请他们预测75年后世界最大经济体,可能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威廉·夏普更是展现其数理思维的特点,他认为:“75年后,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概率是50%,欧盟是30%,美国是30%。”

现在西方社会流行这样的话,很耐人寻味:30年前西方人教育自己子女,你再不用功,将来就像中国人那样,现在会说,你再不用功,小心中国人来抢你的工作。

由此产生以下的问题:

①中国能否通过和平崛起?

②是否一定要通过战争或对抗实现崛起?

现在有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和平崛起,关键要过“台湾”和“美国”两道难关。实际上这只是看到了暂时的表象。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20多年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美国等国际社会就是放手扶持你,台湾就是已经统一,我们自己若不加紧努力,不搞好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自己首先就像扶不起来的“猪大肠”,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就根本上无从谈起。

关键靠练好内功,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再大的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矛盾也会烟消云散、迎刃而解的。笔者并不认为美国与台湾问题能够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障碍,根本点在于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这才是硬道理。

3.中国能否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实现和平崛起?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证明人类可以以理智与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向世人证明,一个历史悠久贫穷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今后中华民族几代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二、汉语的内忧外患

1.畸形的汉语文教学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外汉语热逐渐升温,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在国内则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由于受到全球英语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形成了重英语、轻汉语的英语至上倾向,在升学、就业、晋升、选拔等方面都要考英语,全面强化英语的地位。汉语母语以及母语教学遭受冷遇。语文教学急功近利,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重考试不重视汉语能力培养,国人的汉语言文字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

上海某大学2005年6月举办汉语言文字大赛,来自韩国、俄罗斯及新加坡留学生组成的队伍与中国学生同场竞技,结果留学生组竟力拔头筹取得冠军。这件事为汉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国内高度的关注。

2005年4月4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等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研究生复试中设“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新闻。据称这是国内高校在非语言类研究生考试中首次设“汉语能力测试”科目。鉴于教育部已进一步扩大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的自主权,一些高校也正酝酿在研究生考试中增加非专业知识类的综合能力考查。这些既是无奈之举,也深刻反映了国内汉语母语教学的尴尬局面。应该说国内的汉语母语教学无论就其大环境还是其本身深层结构来说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高考在中国是一个异常复杂而特有的现象。高考指挥棒当然也深刻地影响到汉语母语的教学。如果高考也能更多重视能力而不再过多关注死记硬背等知识性内容的话,语文教学情况一定会有很大的逆转,但这是一个积重难返而又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受到高考指挥棒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自身日趋僵化的“八股式教考”模式的确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2.汉语科技话语权的沦丧

根据科学引证索引(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的925,000篇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的。

英语在科技话语中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面对英语在科技文化中如此“霸道”,一方面,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在国际科技话语方面已经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得不借助英语;另一方面,国内错误地普遍采取一味的跟风做法,在倾力加剧英语话语的泡沫,任由汉语在世界科技话语权的不断沦丧。不管什么研究都强调用英语发表,所有科学研究都过分看重英语,看重国外的期刊。虚空的英语论文、虚假的论文的引文,不厌其烦、旁征博引名家及国外文献,拉大旗作虎皮。不管是什么论文,不管是否参考了这些文章,总要罗列一大堆英文文献,以示学术水平够上“国际”。其实相当数量的论文所列参考文献与其研究论题甚至毫不相干,而对真正已经参考的国人论著或暂时还不是名人的研究成果,常常“略人之美”而很少列入。

撰写科技论文很像是有些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不愿意对世人介绍自己的“寒碜”的亲身父母(汉语),反倒愿意向别人夸耀一些同自己八辈子不挨边但却“有头有脸”的亲戚(英语)。

2006年3月23日欧盟春季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开会的第一天就作出了“语言爱国”的惊人之举。当法国商业游说团负责人、法国商界领袖塞埃由开始说法语转而说英语时,希拉克总统几次打断他,问他为什么说起英语来了。当塞埃向他解释说“英语是商务语言”时,希拉克不惜步出会场抗议,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等高官也同时离开了会场,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

法兰西欧洲学院能够不畏英语权势,坚持法语至上,希拉克作为法国总统,能够因为其同胞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不说法语愤而离席,很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我们国内也很少有人能够有胆有识地反一反英语霸权的“潮流”,坚持用汉语母语。

现在就是在国内开的学术会议,会上会下到处听到的也是英语,哪怕是面对全懂中文的中国人或华人,一些人也是动辄口吐英语。更有甚者常有人用半句洋文半句中文的“洋泾浜”,让国人与外人都听不利索。

国内一些高校,更是把是否引进专业英语教材和用英语开设专业课程作为衡量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大学的一些讲坛或科学报告也是东施效颦,宁愿拼足劲讲些“洋不洋广不广”的英语,就是不愿意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汉语母语。

其实,现在最可怕的不是汉语科技话语权受到英语的挤压,最可怕、最可悲的是面对英语的“霸权”,我们自己采取“唯唯诺诺”态度,更有甚者还极力助推英语的“疯狂”,一步一步地在主动放弃汉语的科技话语权!

2004年6月2日到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OCPA4)在中国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世界顶尖华人物理学家参加了这次科学盛会,共同探讨物理学前沿的科学研究和物理学教育等方面的重大课题。但非常奇怪的是,这次大会,无论是论文汇编、会议网站、演讲还是提问,甚至会场外的大会指南,一律只用英文。会上海外有人曾对论文汇编没有中文感到非常不解,甚至有学者申请用汉语作报告竟然也未获主办方批准。只有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他坚定地、勇敢地坚持用汉语作了题为《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我想,丁肇中教授的汉语报告不仅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学术水平,相反更展现了他对汉语母语尊重的深厚文化底蕴、大家风范和学术的自信。为此,我们应该向丁肇中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无论是丁肇中教授,还是法国总统希拉克,他们能尽可能坚持用自己的母语,应成为我们中国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学习的榜样,法兰西学院坚持用法语开讲座的做法值得我们效法。虽然英语现在在国际事务中有着超强的话语权,但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绝大多数场合完全可以不说英语,而一个中国人不说汉语,那真的是非常不应该的。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请说普通话”的提示,但愿今后也能时时提醒我们国人:“请用汉语!”“请写汉字!”

20世纪90年代,与美国的一位语言学教师谈话,他问中国有多少人在学英语,当得知中国大约有1亿多人在学英语(2005年实际已达4亿),他非常吃惊,说他们国家可能只有几万人在学汉语,而真正作为工作需要来学习的可能只有千把人。因为,一个国家不需要每个人都很懂外语,他们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要学习,很多情况下可以依靠专门的翻译啊!当然这不过是随便的聊天,所谈数据未必很准确,观点也未必很科学,但从这位美国教师的谈话里则反映了美国人对外语学习的务实精神。

不需要举国上下人人“言必英语”。这样既可以提高质量、也可大大节约全体国民的外语教育成本,这在一个教育还不算发达的国度尤其重要。相反,恐怕倒是更应该提倡用外语发表的论文尽量要翻译成汉语,以方便“研为中用”。

欧洲各国非常重视用本国语言撰写或翻译科技论文。每个国家一般专设的国家级翻译中心,对语言沟通、文化交流以及本国传统文化的输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荷兰全国只有1,600万人口,但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发展成翻译大国,荷兰国家成立专门的基金会资助荷兰文学的学习和外语翻译,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本国的影响,弘扬本国文化。法国人对母语保护有加更是举世皆知。

这些与英语文化更加接近的欧洲国家尚且如此,我们中国更应该充分保护和提高我们汉语的科技话语权!

3.网络汉语的立锥之地

在网络时代,英语也展现其超强的“霸权”,不仅是汉语面临空前的危机,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大语种也有很深的危机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用数字来说明汉语推广工程的任重道远,他指出,现在全世界互联网85%使用的是英语,78%的电子邮件使用的也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的场合都是在用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汉语在网络中仅存立锥之地。

可喜的是,最近五年,中国的网络信息化进程发展神速。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下午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11亿(城市9160.6万,农村1931.4万),比2004年增长1,700万,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的1.978亿人。排在美国和中国之后的国家依次是:日本、印度、德国、英国和韩国。中国的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950万台,有近2,000万网民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

因此,虽然汉语在全球科技与网络占有率、使用率等方面与英语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因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在阅读汉语书刊,中国网民绝大多数时间也是在浏览汉语网站,因此同一种汉语书刊和同一汉语网站的浏览量现在应该可以稳居世界第一。这点无论从每种汉语书刊出版量还是网站浏览数据统计来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目前汉语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提高,可能唯有在网络中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从北京时间2006年2月3日公布的2006年美国NBA全明星评选结果来看,虽然休斯敦火箭队因姚明、麦蒂伤病缺阵在西部垫底,战绩很糟,但姚明仍能以网上选票第一的身份入选NBA全明星,而被称为“姚麦”组合的麦蒂也得到了西部前锋中最高票。面对如此反差,美国人倒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宽容但又十分无奈地说:“谁让姚是来自世界上人口第一的中国呢?”言下之意是中国人多,网上点击率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网民网络话语权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中国人能够在网上多写汉语、多贴汉语网页、多浏览汉语网站,也是在为汉语走向世界、提高汉语网络话语权所作出的贡献。

4.广种薄收的“疯狂英语”

在国外掀起“汉语热”的同时,国内普及英语化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重视外语的教学,人们对英语的高度重视近乎疯狂。当我们得知国外现在有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时,举国是那样振奋,但当我们真正了解2005年中国已有将近4亿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另据英国文化委员会预计,2020年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达10亿,对此我们又会作何感想?

中国不但要求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2001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英语也是中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哪怕是考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等研究生,即使专业再好,英语也得达标过关,差一分也不能录取。同时英语也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大城市,英语还被作为国际化的标志。中国的大学也在不断强化英语教学。有的大学甚至在提倡全部用英语授课。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10月曾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过一个调查,题目是:您在大学期间,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有多少?选择大部分时间或差不多全部时间在学英语的人竟高达75%,这一结果让人非常震惊。

大学也过于简单阐释“国际化”,在争相实现“国际化”“研究型”“超大学”和创“一流”的“大办大学”(类似58年的“大办钢铁”)的“大跃进”中,一味求洋、求大、求多、求全、拼命追逐“数字化”,甚至用是否用英语开设多少门专业课程、采用了多少英语原版教材、采用了多少多媒体或网络课程来评估和衡量办学水平的高低。

在大办“大学”的浪潮中,校园一味地求大、求洋、求新、求多,全国新大学城如雨后春笋,大学教学简单复制国外模式,楼舍设备现代化、数字化程度丝毫不输于发达国家,但走进如同新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校园,很难感受到校园特有的沁人心肺、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文化氛围,也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教育绝不仅仅是用外语的教育,大学的发展也绝不仅仅是场馆楼舍仪器设备等“数字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掘大学发展的真正人文内涵。

老百姓评价一个家族的兴盛有个非常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第一代看吃,第二代看穿,第三代看住,第四代看文化。

对应到中国大学的发展:第一代看“人头费”,第二代看“办公费”,第三代看“校舍”,第四代看“校园文化”。一流大学形成最重要是看有没有真正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校园文化”。

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强化培训,采用的实际上“剪稻穗式”的教学方式,他们的教学培训正是利用了正规学校教学“成果”。如果没有正规学校的基础教育,他们哪来“疯狂”地点石成金,让外语“哑巴们”能够“瞬间”开口,又怎能快餐速成让个个考生获得高分?这就像《吃饼》故事一样,人们总是对有了吃饱感觉的最后“那个饼”印象才是最为深刻的。这些培训只是对已经掌握了一定外语能力的学生采用突击强化,对激发“开口”和应付考试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不可能真正代替学校从头开始、循序渐进的学校正规的外语教育。没有学校的正规外语教学,就不可能造就现在外语强化培训的神话,这些也同样应该引起我们冷静思考和深刻反思。

香港、新加坡对母语教学重视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海外一些华人地区过去也是英语至上,由于忽视了汉语(华文)母语教学,出现了下一代英语说不好,汉语也不会说的尴尬境地,转而重视孩子的汉语母语教育。现在海外的汉语热,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海外华人对母语教育的回归。

实际上,中国很多人从小学五年级(很多大城市现在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高中毕业,至少学习6年英语,少数大城市学生,可能得学十几年英语;读完大学,至少也得学习10来年英语,绝大部分人也是收效甚微的。除了用作国家规定的应聘、升职或入学等现代“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外,很少能真正用于实际。

因此,保守估计,中国至少有4亿人接受过英语教育,超过英美两国人口总数。但据一些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及语言教育培训机构人员估计,中国目前真正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口,不超过2,000万。这意味着4亿学英语的国民中,95%的人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的投入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回报。可见,中国目前这种“疯狂英语”教育热潮是短视而不经济的,应该尽快得到纠正,使英语和外语教育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

5.汉语教学“火暴”背后的冷思考

(1)眼花缭乱的汉语教学机构

目前国内汉语教学机构名称繁多,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大差别,不利于汉语教学的科学、规范管理。

(2)尴尬的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被看作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看起来地位非常高,任何一个学科也无与伦比,但实际上作为学科的“汉语教学”一面受到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注目,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压力,而另一方面,反而很少关注到汉语教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帮助。用办“事业”的方式来办专业,往往是架子大,实际的少。国家有关部门雷声大,落到实处的雨点小。有时花钱多,见效却也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关注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也就必然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另外,向世界推广汉语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汉语教学专业是当然的主力军,但如果继续沿用早期汉语教学专业成长的方式,用完全市场化手段加老式的政府计划管理,汉语世界推广工作的成效也必然会大大打折扣的。

(3)夹缝中的学科发展

汉语教学学科,一方面为“名”所累,另一方面受目前学科设置的影响,该学科在很多学校都普遍感到像在夹缝中艰难地发展。

6.汉语“本土保卫战”

在英语强权下,印度次大陆、一些欧洲小国正逐步英语化,很多知识分子开始丧失自己的语言。汉语在英语化的强权下,也正逐步丧失科技文化话语权和网络话语权甚至在国内的母语权,随着的全国4亿民众的“疯狂英语”,汉语母语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5000年文明的载体。如果我们对国人漠视汉语、疯狂英语与“剪稻穗”式的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掠夺不加警惕,那么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都将会“付之西流”。如果中国的英语“疯狂”不减,到下个世纪,世界许多语言被英语同化的历史很难说不会在汉语身上重演!

2004年9月,作家王蒙先生针对汉语出现了空前母语危机,曾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作的《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发言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在重视母语教学。正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阿麦尔先生所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她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语言是我们民族走向自由和自强之路的金钥匙。现在如果我们还在说“外语+计算机=插上理想的翅膀”时,千万可别忘了,汉语母语是我们飞向理想的“身体”!

面对汉语母语的空前危机,我们唯有保护好我们的汉语母语,因为那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民族振兴、通向美好明天的金钥匙。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的母语,否则我们将会在语言文字上付出几代人甚至整个民族的代价。所有中华儿女都别无选择,应当义不容辞地一起来开展一场汉语母语保卫战!

三、汉语如何成为世界强势语言

1.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吗?

非常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试图寻究中国贫穷落后根源的人都曾试图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汉字的所谓“劣根性”,由此也会殃及到用汉字记录的汉语。现在实际上也还有人认为汉语表意不如英语严谨,汉语的表达不如英语,不如西方语言透露出理性的“光芒”,甚至认定汉语重形象思维的方式约束了整个民族的科技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则有过因中国的贫穷落后而试图彻底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由此殃及到用汉字记录的汉语,甚至过激地认为汉字是中国贫穷落后万恶之渊薮。

同样现在很多人谈起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汉语大加赞扬,同时也会荣及记录汉语的汉字并也会滔滔赞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汉语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语言。

可见并非只有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汉语最好,别国也有人认为自己的语言最优美。一种语言是不是最美、最好,不完全是个客观的评价,更多的还带有一种主观感情因素。其实,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写出优美的作品,而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作品进一步完善了语言,使语言显得更美。反之,任何语言也都可以写出蹩脚丑陋的作品,甚至污染了、损害了语言的健康与优美。我们对汉语(包括汉字)既不能妄自菲薄认为汉语不如英语,也不要过分唯汉语独尊。关键应该每个人都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推动更多的人用汉语,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2.世界强势语言兴盛的历史思考

语言世界同生物世界一样也是在不断地生生灭灭的。在语言的自然王国中,一方面,世界的语言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正急剧减少,大部分语言已属于使用不足10万人的“族语”,大批的语言和方言处于濒危状况,还有很多语言,有的多则数千几百人,少则寥寥几个人会说,已经濒临灭绝。每两个月就有一种语言消亡。

中世纪,强大的古罗马帝国的兴起,拉丁语曾经成为风靡欧洲的国际性语言,欧洲很多国家曾以拉丁语为科学和宗教的语言,有的国家还把拉丁文作为公文和文学语言。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崩溃,拉丁语日趋衰落,但教育界曾将拉丁语当作国际语言使用长达一千年。拉丁字母现在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

希腊是欧洲的文明古国,有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800年出现奴隶制城邦国家,公元前5世纪为希腊的鼎盛时期。随着罗马帝国军团挥动着刀剑和长矛到希腊中东一带,希腊语也被带到欧洲各地。希腊语最终取代了拉丁语,并逐步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但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语也早已失去往日的风光。

公元8世纪,摩尔人的军队手挥舞刀剑,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阿拉伯语言在中世纪数百年中曾为世界学术文化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并作为中东很多国家的书面语。拉伯语曾对欧洲语言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阿拉伯字母是除拉丁字母外,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

法语也曾因法兰西的崛起一度成为世界性语言。法国人借助武力将他们的语言扩张到非洲、美洲和远东。在17世纪,法语曾成为欧洲外交用语,并在英语兴起之前,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语言。随着英语的兴起,法语的世界地位日趋衰落。

英语在公元1300年还只是英格兰人所说“低阶层”语言,直到公元1500年以后,才形成现代英语。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兴起,英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把英语推向世界,使英语地位逐渐赶超法语。虽然二战以后英国国力日渐衰落,但美国崛起并成为世界军事、科技超级强国,使英语获得“第二春”,并逐渐成为世界第一超强语言。

汉语和汉字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曾在很长历史时期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借用。越南于公元10~13世纪就开始利用汉字“六书”方法,创造出本国的“字喃”,并和汉语文言文并用,现在越南语大部分词汇仍源于汉语。

朝鲜于高句丽国(三国时期)就已用汉字著《留记》等著作,百济时统治阶层汉语水平已经很高,至新罗时,开始用汉字书写朝鲜语。15世纪中叶开始使用朝鲜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谚文)。至1894年,朝鲜政府宣布“训民正音”可作公用文字,但汉字与谚文仍一直混合使用。现在韩文中有70%的汉字词。朝鲜在1948年和1954 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

日本最初借用整个汉字作音符书写日本语,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后,已开始利用汉字来记录日本语。日本学者利用汉字创造了日语字母——假名以后,仍继续使用汉字。同时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语汉字词“回娘家”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

近年来,随着中华的和平崛起及“汉字文化圈”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汉语和汉字的地位正逐步提高。现在不但国人开始重视汉字这一世纪“瑰宝”,国际社会对汉字也寄予厚望。韩国政府1999年决定,在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将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韩国总统金大中说:“如果无视汉宇,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199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报告认为,韩国取消汉字增加了国际贸易交往的歧义性,并建议增加适当数量汉字与韩文并用。据称,韩国已经着手该项工作,而朝鲜对联合国这一建议仍存有异议。

综观世界强势语言兴盛历史可以发现。似乎历史上所有超强势语言形成都是依靠国力的强盛和军事扩张。

古代拉丁语、希腊语依靠强大的罗马帝国的扩张,把拉丁语、希腊语带到各占领国。

阿拉伯语世界范围内兴起,最早也源于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在中东的扩张。公元8世纪,摩尔人的军队手挥舞刀剑,将阿拉伯语带到北非和中东。阿拉伯语言在中世纪数百年中曾是世界学术文化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并作为中东很多国家的书面语。

西班牙和葡萄牙相对于西欧以外的国家是强者;而相对于西欧各个国家,相对还比较弱。但这两个国家在环球航线开辟之后,大力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殖民地扩张。

葡萄牙语的兴起依赖于葡萄牙在非洲的西海岸、中东、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南美洲建立起的庞大殖民帝国。

西班牙在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依靠海外贸易与殖民统治一夜暴富成为强国。西班牙也正是通过海外殖民地把西班牙语带到南美等很多国家。

似乎语言总是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强盛,随着国力的衰微而衰微。强国才可能有强势语言,弱国语言就必然呈弱势。其实,语言强势还不仅仅依靠军事、政治的优势,还要看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如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人口多少、语言结构系统及其交际功能的完善程度等等。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证,一些弱势国或民族其语言反成强势。

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中国北方曾无数次被外族征服,但这些外来的强势民族最后却都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汉语言文化。

中国北魏(386~543)时期,属于“东胡”的鲜卑族在对中国北部长达140多年的统治中,受到高度文明的汉文化熏陶,由“胡言乱语”到“胡言汉语”,最终汉语取代了鲜卑语。历史上所讲的“胡人”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而是指“大胡子的人”。而“胡话”“胡说八道”和“胡言乱语”等最早就是指“胡人”讲的不太流利的汉语。

满语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几百年的辉煌。满清入关后,满语作为“国语”。清王朝曾依靠军事强权在全国大力推广满语,但同样是受到中华文明和汉文化影响,满语地位逐渐衰落,反而逐渐为汉语所取代。

满族现在有1,000多万人,除满族外,锡伯、达斡尔等民族也使用满语。但现在他们大都只会讲汉语,会满语的人极少,满语现在亟需得到大力保护。

公元11到14世纪,法国诺曼底人征服了不列颠,但在不列颠,英语却同化了法语。

希腊无论在地域上、人口数量上,还是国力上都远不足以同超强的古罗马帝国相抗衡,但希腊古老璀璨的文明和文化艺术彻底摧毁了罗马尚武的军事强权文化,希腊语同化了强大的罗马统治者。

应该看到,世界上每种强势语言实际上都伴随有高度繁荣的文明与文化,国力的强盛与语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互为表里。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特别是深处腹地的大陆传统语言文化,仅仅依靠军事强力是不可能征服的。在民族觉醒的现代社会,通过军事等强力实现语言替换更不可能获得成功。现代英语的进一步走强,更多的是依靠其现代科技网络文化的助推。这也充分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和平崛起使汉语走向世界。中国要和平崛起,实现汉语走向世界,唯有在大力振兴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现代科技文化和网络文化。

四、民族文化振兴与汉语走向世界

1.“申遗”风暴刮醒的民族文化意识

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报道中说,东北一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急件,称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引起了国内的震惊和疑虑。2005年4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证实韩国文化部门正准备把江陵端午节列入遗产申报名录。此事一经报道,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对中华民族2,500多年的端午节马上要变成外国的“洋节”表示强烈的不满与担忧。很多人认为,如果韩国一旦申报成功,那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将是非常尴尬的。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19个“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昆曲入选其中。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5年11月28日《新京报》报道,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年多来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获得成功而告终。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消息在全国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网民更是纷纷留言表示遗憾。

世界上都公认端午节最早源自中国,后来,端午节逐渐传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端午节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全世界过端午节的人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中国有29个民族超过12亿的人把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中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根基。

韩国申报成功后,一些专家纷纷出来解释。有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被韩国抢先申报。还有人解释说,韩国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

也有专家明确表示,韩国的“端午祭”跟中国的端午节是一回事。韩国在庆祝端午节时,也有用菖蒲水洗发、头上扎艾草、酿米酒等习俗,只不过没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说法而已。韩国申报文本第一句话也说明“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

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同自然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虽然韩国的“端午祭”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但中国还可以再申报。类似情况如 “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 曾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申报新疆地区民间艺术“新疆木卡姆”也同样得到了批准。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民俗被别国抢先申报的还不止“端午节”。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2005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该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几年前印度尼西亚已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5年柬埔寨皮影戏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汉字是世界上还在继续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中国台湾也要提议申报汉字繁体字为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

国内外刮起的这场“申遗”风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一现象,在2006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了“文化赤字”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不能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而只成为“硬件加工厂”。

2.汉语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50多年来,随着中国以及汉语的“大中华圈”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影响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逐步增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现在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超过3,000万人,有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汉语教学。

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05年5月公布的200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日,2004年全年共有来自178个国家的110,84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中国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20所高等学校、中学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2004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42.63%,是近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汉语言类学生达75,270人,占总数68%。

2005年6月15日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介绍,近两年在对外汉语推广工作中,每年投入大概有2亿元,今后还将加大投入进一步开展汉语的世界推广工作。根据有关部门介绍,国家将在国外建100所左右的孔子学院或汉语中心。自2004年11月21日中国在首尔(汉城)创办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以来,现在已经在美国、日本、瑞典、乌兹别克斯坦、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肯尼亚20个国家创办了近50所孔子学院。计划到2010年使全世界学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一项批示中明确提出:“汉语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度重视,汉语走向世界面临空前的机遇。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中华圈”的经济繁荣,中国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会选择学习汉语。国外甚至还有人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说汉语的人口将达到20亿。所有这一些都说明汉语走向世界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汉语走向世界”与中国多年努力追求的“和平崛起”战略有着天然的呼应。中国在加快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同时,更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是真正能够实现“和平崛起”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汉语的世界推广,正是能够达到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一项批示中明确提出:“汉语走向世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推广汉语”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汉语教学界应该更加积极努力迎接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国也应该向法国政府学习,为保护汉语立法,期望“请说汉语”“请用汉字”能在神州大地和全球华人中蔚然成风。

3.“中华芯”与汉语漫长自强之旅

最近几年来,在中国,无论是国产电脑、国产彩电还是国产手机都会谈到作为核心技术的 “芯片”,最初人们将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叫“中华芯”,后来推而广之把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成果都叫“中华芯”。由于“中华芯”关乎中国最为核心重大利益,因此,在中华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呼唤中华大地腾飞起真正的“中华芯”。而我们的汉语和传统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中华和平崛起的“中华芯”。作为“中华芯”的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突出表现。如日本侵略军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曾在中国台湾和东北地区强制推行日语,但结果最终也未能达到替换汉语的目的。1945年当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整个台湾从城镇通衢到山村巷野,到处都是用汉语“大声叫喊”的人声,台湾的公文标牌,一夜之间也全变成用汉字书写。日本侵略者在台苦心经营长达半个世纪的语言殖民政策顷刻间化为乌有,这巨大的反弹力量就是源于作为“中华芯”的汉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汉文化意识和汉文化传统。

基因变异就会导致物种变异,民族意识更替、语言更替会导致民族认同的改变。保持和振兴“中华芯”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和平崛起。

当今世界,同样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正以不断英语化为代价实现崛起。在现代社会,实现中华的全面和平崛起,在不断增强国力、繁荣现代科技文化、增加国际影响力进程中,汉语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振兴是最为重要的。

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分布国家数量以及作为区域共同语等作用方面远不及法语与西班牙语,更不如英语。但母语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其他任何语言,分布区域也仅次于英语。现在,汉语在科技影响和网络应用力等方面又与英语拉开了更大的距离。

在现代全球化世界中,科技话语权、网络语言空间对保持和激发语言生命力至关重要、生死攸关。目前情况下,汉语还很难能够在21世纪一举取代英语而成为世界第一超强语言。但在世界多元化大格局下,21世纪的中国除了能够得到经济持续繁荣、国力强盛外,更重要的是,全面繁荣汉语科技文化、汉语网络文化、全面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在大力推广汉语、振兴中华文化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汉语网络,扩大汉语网络资源,提高汉语科技和网络的话语权,这对实现中华和平崛起和汉语的兴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对英语一语独大的世界“霸权”现象,一些传统文化“语圈”,如“印度次大陆语圈”、甚至“拉丁语圈”也正在加速英语化进程。汉语等一些亚洲语言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必须也应该振兴或借助“汉字语圈”或“汉字语言联盟”。中国在搞好汉语、中华文化振兴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东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汉字语圈”的凝聚力,积极推动“汉字语圈”发展,通过语言联盟来共同制衡世界范围的英语化泛滥趋势,引领整个“汉字语圈”增强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我们从事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人,应该更加务实地做些事情,同时对此应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汉语自强之旅还相当艰难而漫长,每位中华儿女都应以高度的耐心、积极的努力,为汉语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请见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月)。

(凌德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母语汉语汉字
学汉语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追剧宅女教汉语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语与拼音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