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石作衡生前身后事
2006-03-17张增才陈蕴
张增才 陈 蕴
小时候,听老人说,1941年秋天,离我家不远的绛县丁家洼村打过一次大仗。在那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年仅36岁的晋绥军第七十师少将师长石作衡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突围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1986年,我有幸到绛县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更勾起了我对石将军的怀念之情。1988年9月6日,1996年11月7日,1997年4月3日,我们三次深入到石将军殉国的丁家洼,调查和采访了李金榜、徐清殿、陈烈德等几位当地群众,听他们讲述了石将军当时的作战情形,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石将军的棺木和灵骨。
石作衡,字子玉,1905年12月生于浑源县泉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6岁加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又人黄埔军校第四期高等教育班。在学习期间,他怀着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愿望,刻苦钻研军事学术。毕业后,历任第九军第十五旅司务长、排长,第三十师第四三三团连长、营长等职。1927年,石作衡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蔚县西河营及繁峙县分水岭诸战役中作战勇敢,屡挫敌锋。1933年,日军进攻我长城一线军队。石作衡身为营长,率部出师古北口,参加了长城抗战。1937年,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石作衡营曾参加南口、大同、平型关、忻口诸战役,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忻口战役中,敌人企图突破忻口防线,选定忻口中心地带南怀化,敌我进行了十多次拉锯战,双方伤亡数以万计,战斗甚为惨烈。在这次争夺战中,石作衡身负重伤。伤愈后,他以战功升任第二○九旅参谋长。1939年石作衡率部转战浮山、翼城一线,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0年,独立第八旅与第二一七旅合编为陆军第七十师,石作衡升任第七十师少将师长,率部驻防山西垣曲县望仙村一线。
1941年5月,日军为击溃我抗日根据地,解除我军对其后方运输线的威胁,在陆、空优势火力配合下,集结兵力,发动了中条山战役,向中条山抗日军民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与围剿。当时,日军已占据了大部分城镇,四郊除八路军外,还驻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部所属刘戡、高桂滋、刘茂恩、孙殿英,庞炳勋等部,以及第二战区第四十三军的三个师(第七十师、第四十六师、第四十七师)、第一九六旅的第二团。
这次大“扫荡”,日军不仅使用了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有坦克和空降部队,分数路围攻垣曲,首先攻破横岭关。石作衡率第七十师,配合第四十三军其它师边打边撤,与日军激战于垣曲的天鱼山、望仙庄一线。不久,日军在空降部队的突袭下,占领了垣曲县城。石作衡率部经沁水撤至绛县,驻扎在丁家洼。
9月3日下午,日军在空袭后,自绛县、董封、大交、翼城、张马五路包围了绛县丁家洼。次日拂晓,日军攻占了西边的塔儿梁。这时,晋绥军七十师的大部队经东沟凹,翻茅连沟向东(小峪子)撤退,先头部队至茅连沟东坡时,遭到从小峪子上来的日军阻击,遂退回茅连沟,转向南,又被么里峪方向和小神殿方向的日军压来,腹背受敌,形势危殆。七十师的将士们被压在仅有3平方公里的茅连沟里,石作衡将军临危指挥,用抗日必胜、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道理教育士兵,鼓励大家浴血奋战,杀敌报国。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不顾日军的猛烈炮火,个个英勇抵抗,与数倍于我之敌血战两天一夜,终于打开了小神殿方向的缺口,于9月6日晨8时突围。不料,部队正行抵东凹时,又与大批日军援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肉搏战。石将军率将士拼死厮杀,猛烈争夺,摧破敌阵,终于占领了沟东凹,却不幸被炮弹击中,左腿炸断,左胸肋骨炸断,肠流腹外,血流遍身。临终时他还叮嘱部下:“协同一致,亲密团结,以铁血保卫祖国,完成复兴大业,吾死亦无憾矣!”
此战结束后,为了纪念石作衡烈士,表达当地人民的怀念之情,丁家洼村曾改名为子玉村。为表彰石作衡将军抗日报国的英勇事迹,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在吉县克难坡召开了追悼会,特追赠石作衡为陆军中将,并人忠烈祠。
《绛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上曾登载有《英勇抗日的石作衡》一文,同时,《团结报》、《太原晚报》、《山西文史资料》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国民党抗战骁将》等报纸和书籍上都有登载。石作衡的儿子石兴华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和绛县政协取得联系。1996年11月7日,石将军的儿子石兴华、孙女石红、外孙李东来到绛县政协。石兴华,生于 1935年,在太原理工大学煤化研究所任教,其父石作衡殉国时,他年仅6岁。年过六旬的石教授抱着一片企盼之情来到绛县,一是想看看父亲殉国的热土绛县,二是想找到父亲长眠55年的灵骨棺木。11月8日,绛县政协主席赵森、副县长萧新房和县政协等5人组成办事组,冒着飞舞的雪花向沟东凹进发。到了沟东凹的村部——丁家洼,村长、县政协委员李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找到了村里年龄最大、最了解当时情况的老人,村民们拿出核桃、苹果和花生款待英雄的后代。饭后,我们由老乡做向导,冒着不断的雨雪来到了沟东凹。站在岭上,凝视着石作衡将军殉国的疆场,谈论着石作衡将军抗日的业迹,我们大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由于下雪路滑,我们实在无法越岭而过,寻找灵骨棺木之事只得决定于明年开春后清明时节为宜。随后,石兴华及子女跪拜叩祭,随行者站立默哀。
1997年4月3日,石将军亲属石兴华、石红、冯东浩再次来到绛县。由于事先了解到,石作衡将军的遗体也可能安放在花崖山。花崖山和丁家洼同属续鲁峪乡管辖,于是决定由续鲁峪乡党委书记丁璐挂帅,县民政局协助做好这项工作。4月的花崖山,绿草青青,人们忙着清明祭祖。村长召集了4名青年来帮忙。大伙赶到墓地一看,眼见满地荆棘,野草丛生,该从哪里下手,谁也拿不定主意。据说这条山崖下有一个窑洞,洞里放有军人的棺木,可是亲眼见到的人都已去世。随着岁月流逝,洪水冲刷,山崖早已坍塌,原貌已不复存在。为了寻找烈士的灵骨,他们根据土层结构,选择了几个点往下挖。小伙子们从早上9时开始,一直挖到下午6时多,才算见到了棺木的踪迹。此时夜幕已降临,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已很疲惫,村长在安排好守夜看护之人后收了工。在返回的路上,大家议论着:喜的是找到了棺木的下落,但棺木里是否是石将军的遗骨,竟成了大伙的共同疑惑:一是挖的墓穴不一定准确。据村民们说,当年这条山岭上有几处都掩埋着军人的遗骨,有的已经迁走,有的还埋在地下,他们的姓名和家庭住址无人知道。二是棺内的遗骨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石的家人只知道石作衡在世时个头很高,牺牲后听副官到家禀报:“将军装殓时穿有军装,领章、帽徽都佩带在身。”时隔今日,已达56年之久,知道的人已经去世,衣着也早已沤化。大家期待着明天能找到可靠的遗物,以昭先烈。4月5日,大伙早早赶到现场,轻轻地撬开棺盖,只见棺内进满淤泥,人们一把把抠出泥土,小心翼翼地取着每一块尸骨,当取到腰椎和手骨时,发现了一块金属遗物,拿起一看,竟是一枚铜制虎头印章,上面刻着“石作衡印”四个篆字,篆体字样看得清清楚楚。这时,蒙在人们心头的疑云消散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围观的人群和石将军的亲人都流出了激动的热泪,鞭炮声夹杂着人们的欢呼声,在山间阵响。“石将军啊,您回来了!”村民们为当年日军侵略中华而愤慨,为在自己土地上埋着一位抗战骁将而自豪。灵骨拣完后,大家在村委会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悼念仪式,并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当村民们说到:石将军的遗体由部队从丁家洼翻越山沟抬到花崖山后,村民们用最好的棺木将烈士装殓,存放于山崖的窑洞中,当时村里还指派过专人看护,清明节还烧纸祭奠。石的孙女石红深情地说:“我的老家在雁北,绛县是我爷爷为国效力尽忠的地方,他的尸骨在这里长眠了56个春秋,又受到村民的敬重和怀念,绛县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今后要和大家常联系,希望常到省城来……。”回到县城,已是下午6点多钟,遵照亲人的意愿,尸骨当天火化最好,县民政局的同志立即打电话向殡仪馆联系,得知工人刚下班回家后,又马上骑自行车到距城5里外的村里去叫。火化结束后已是晚上9点多钟。
如今,石作衡将军的骨灰已安放在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的英名将永留人间,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国人!
(责编东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