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不识丁”一说

2006-03-13马斗全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6年2期
关键词:丁字旧唐书识字

马斗全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

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了“T”字。苻坚不认识,问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说,臣作为一丁(即男子),性至刚,不可以屈。再说曲下者乃不正之物,不宜献上。苻坚听了甚为高兴,将姜平子擢为上第。其实“丁”下的钩是不能少的,姜平子自作聪明所写“T”字,是古“下”字,而非“丁”字。苻坚竟然相信了姜的谬说,还褒奖了他。

后来,人们便以此为典,称识字太少或不识字为“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也是用此典,“丁”字并未错,不是“识一个字”,而是“识一‘丁字”,也就是识些字的意思。

猜你喜欢

丁字旧唐书识字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丁字路口的统计
丁字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不适及对策的护理研究
识字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独柳之祸”补说
『丁字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