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2006-03-03曹旭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2期
关键词:于勒文学作品乌龟

曹旭明

众所周知,由于每位读者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各有千秋。正像那句名言讲到的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读者在与作品的交流对话中,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才各有不同,是多元的。也正因为如此,一部文学作品才从多个侧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不是每位读者的理解都正确、合理呢?笔者认为,在提倡文学作品多元理解的同时也要注意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在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否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原意

这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首要前提。如果我们不尽可能地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原意,那么,我们的理解和所作的价值判断不过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而已。特别是在理解中掺杂进非文学的元素,那将会极大地歪曲和误解作者的原意。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几乎是所有版本教材都要编选的一篇小说。对于小说的主题,教参与其它教辅资料大多这样归纳:它揭开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了菲利浦夫妇的自私、贪婪和冷酷。可是,我们不难想象,对于一个生活拮据,节衣缩食的小职员家庭,于勒(发财后的)的来信的确如福音书一般给他们灰暗的日子带来一缕阳光。可是,当他们的美梦一旦破灭,而且于勒还可能重新成为他们的负担时,对于维持自己目前的生活水平都感到痛苦的菲利浦夫妇来说,你还能期望他们用满腔的热情、温暖的怀抱去面对吗?菲利浦夫妇的行为是可笑的,也是可鄙的,但他们更可怜、更可叹。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们的亲情扭曲了。在对待于勒态度前后的变化上折射出小市民生活的艰辛、无奈,让我们在笑的同时眼含着同情的泪。再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三味书屋”求学经历的认识历来都是这样概括的:它表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自由天性的束缚和压制。可是在文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者和同学们可以在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方正、质朴、博学”的寿老先生也绝非一个爱用戒尺去体罚学生的老师,联系作者以后的经历可以知道,正是这段时期的学习给鲁迅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你能说这是封建教育“束缚和压制”的结果吗?以上观之,我们在提倡对文学作品多元理解的同时要注意不要偏离作者的原意。

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作品内容的实际

在教学中,当我们引导学生对一篇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或主题进行概括时,学生可能从多个角度去归纳,粗看似乎都有道理,细看却总感到缺点什么,这时,我们就需要看看我的概括是否符合作品的实际,是否找准了作品的侧重点。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童语《犟龟》一文,学生读了课文后都知道文章就是表现小乌龟的“犟”,但对具体内容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小乌龟在前进途中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有的认为小乌龟贵在坚、有毅力、有的认为小乌龟有理想,有目标,找准方向不动摇。这些理解都各有道理,但联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小乌龟遇到的“艰难险阻”文中是一笔带过,也很少讲到它是如何克服的。重点写的是小乌龟如何对待蜘珠的嘲笑、蜗牛的提醒、壁虎的通知,乌鸦的劝阻,而小乌龟都以一句“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来回答,这既表现了小乌龟有勇气,认准目标不动摇,同时也说明了小乌龟能正确对待周围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在生活中,改变我们前进方向,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往往不是“艰难险阻”,而是别人的一句话:或是嘲笑讥讽,或是善意提醒。这一点更符合生活实际,也更富有思想内涵,同时更突出了小乌龟的“犟”。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文学作品作价值判断时要紧密关注作品内容的实际。

三、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文本的形式特点

文本的形式特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对作品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的归纳、理解超越文本的形式,不符合文本形式的特点,那就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永远也扯不清了。如《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学生自然有一番唇枪舌战。单讲愚公而言,学生的发挥也是多种多样的:愚公自己挖山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拉上儿孙后代?“山北之塞,出入之迁”,又不是自己一家,就算要挖,也要发动群众,既然你只想方便交通,搬家不就得了,人挪活,树挪死;一家人,就算加上子孙后代,能挖通吗?况且光挖山,不干活了?……对于学生这些“多元”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本文作为一篇寓言,自有其形式上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信马由缰胡乱联系,否则就算三天三夜也说不清。

四、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学生的理解

教学中,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容易懂。但是,很显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的局限,对作品的主旨并不是都能理解,如鲁迅先生的《风筝》、宗璞的《废墟的召唤》。前者通过哥哥粗暴干涉弟弟做游戏,拆毁弟弟风筝的故事,表现了封建家长意识的父兄对儿童天性的妨害和摧残,后者则通过对园明园废墟的描写表现了对历史的沉思。这两篇文章不必说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其主旨就让少不更事的初中学生如坠云雾。其次,在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对其主题任意拔高和拓展,要以符合学生的理解实际为宜。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提倡学生对文学作品展开多角度思考,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意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之尽量忠实于作者,符合作品的内容实际和形式特点,贴近学生的理解和经验。

(曾旭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忠庄中学)

猜你喜欢

于勒文学作品乌龟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乌龟
文学作品与数学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和乌龟赛跑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