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诗歌中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2006-03-03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2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程序性诗眼

华 婷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文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文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文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文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学知识同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文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文体划分的诗歌文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从对诗歌中文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文学知识体系。

诗歌中的文学知识之现状

韩雪屏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中用广义的知识观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程知识基础,认为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多为陈述性知识且比较陈旧,并且缺少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那么我们用他的观点来具体看一下诗歌中的文学知识,状况又如何呢?结果显示同样如此。

1.陈述性知识太陈旧

陈述性知识是指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可以通过记忆而掌握的知识。文学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常识即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方面的知识,这是历年来一直受重视的知识,没什么可争议性;而文学理论知识即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知识却很有争议,面临着更新的问题。因为当前语文课程、教材中所用的文学观念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当代文学理论的成就。像诗歌方面的文学理论知识就明显存在陈旧性的特点:(1)没有把握诗歌的本质特点。以往讲诗歌的特点不外乎这几个方面:第一特点就是内容凝练;第二特点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第三特点是语言精炼,形象性强;第四特点是富有音乐性。看似都符合诗歌的特点,但仔细一推敲,其实讲的都是文学作品一般性的特点而并非诗歌本质的特点,试问哪类文学作品不是内容凝练,不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呢?(2)有些知识不合时宜。像我们以往总是把诗歌的押韵当作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诚然我国的古典诗歌确实非常注重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但现代诗歌的随意性、跳跃性却打破了以前的范式,诗歌押韵特点的归纳也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以上这些几十年不变的知识似乎无视文学理论的快速发展,这种陈旧的陈述性知识势必会导致诗歌教学的落后。

2.缺乏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些人将知识分为三种,即除了上面的两种还有策略性知识,这里本人只作两种来划分,因为按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一书中的说法策略性知识其实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具体来说,诗歌文学知识的程序性知识是指怎样欣赏和评价诗歌这类文学作品,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这一块是大量缺乏的。对于怎么分析、怎么鉴赏、怎么评价诗歌等动态的程序性方面的知识,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只字不提。

对诗歌中文学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之尝试

1.重新构建诗歌的陈述性知识

诗歌的陈述性知识太陈旧,面临着更新的问题,那就必须与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步,试图从新的理论成果中挖掘更新更快更符合诗歌教学方面的文学知识。对诗歌文学理论知识方面的归纳本人觉得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一书是极为恰当的,可把她的理论吸纳到诗歌文学知识体系中来:

(1)节律性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节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质,诗歌中语音有规律地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节律,造成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效果。明代李东阳就确定了诗歌的声韵特征,他强调诗歌语体的特点在于“声律风咏”,后世的诗虽不可以歌,但仍然应当有声韵之美,可资讽咏。如《诗经》中的《芣苢》一文,它的妙处就在于叠字、叠句和叠章的综合运用。“采”这个表现动作的字,本来平淡无奇,但诗歌的妙处就在这里——当它重叠而成为“采采”一词时,便产生了一种轻捷跳跃的节奏感。所以可以说,节律美在诗歌语体中体现得较为集中和典型。

(2)意象性

在诗歌中形象思维的结果体现为意象。从构思创作到接受,诗人和接受者都在处理和编织着意象。诗凭借着意象传达思想感情和概念词语无力表现的瞬间意绪。意象的组接、变换组成了诗,意象可谓诗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之一。比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的联结。特别是前三句,完全是具体事物的并列,没有动词、谓语,不分主宾,更不用一个虚词加以修饰,完全不是普通语言的句子结构形态,但却因此成为优秀的诗篇。既意象鲜明,又意味深远;既让人看到一幅生动的图画,又让人体会到无尽的意蕴。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的说明,也就不能称为诗。

(3)模糊性

诗是直接的,因为它和意象打交道。也正因为意象的传达功能不像普通的语言、词义那样指称明确而单一,意象的这种模糊性通过词语的模糊运用来体现,这就决定了诗歌语体具有模糊性的美学特征。诗歌的这种模糊性在文天祥的《金陵驿》中可以表现出来。如“孤云飘泊复何依”的“孤云”是指自然之云,还是指“我”,指南宋王朝?“旧家燕子帮谁飞”的“燕子”课下注释作为“比喻投向元朝的南宋旧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比喻“我”,或每一个南宋遗民。这正是诗歌模糊性而产生的多解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诗歌模糊性这种本质性特征。

2.尝试构建诗歌的程序性知识

上面谈论的诗歌知识还只是一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显而易见,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具有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如何鉴赏和评价诗歌的技能。以程序性知识为核心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这些规则,并运用这些规则进行有效的诗歌鉴赏。这些规则的学习可以分成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学习或提取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指背景知识、文学理论知识),第二步是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鉴赏学习,促进这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并使学生获得鉴赏能力。这些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不是像陈述性知识可以靠记忆得到,而主要靠的是训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它需要知识内化为长时记忆中的贮存编码,以备提取,然后在新问题情境中反复使用,逐步形成相应的能

力,这里的“反复使用”就是训练。促使诗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种训练:

(1)上位学习法,即“例——规法”

“例——规法”是先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例子,学生通过实例的学习去发现鉴赏规则。下面是一堂“鉴赏古诗中的炼字与诗眼”的观摩课,其教学思路正是如此。

A、提取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陈述性鉴赏知识”,出示两则材料。

a.贾岛“推敲”的故事。

b.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关于“绿”的典故。

学生看材料后,回答问题:两个典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炼字与诗眼”。

B、阅读几则古今有关“炼字与诗眼”的评论材料。(为转化陈述性知识作准备)

a.字法要炼……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王世祯)

b.棋有眼,才有气,棋子才能存活,否则,棋子再多也是死棋。画龙要点睛,龙才会飞。同理,诗要有点睛之笔,才能灵动,才能感人,否则就是死诗。(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

C、学生找出下列诗句的诗眼并写出自己的鉴赏意见。(程序性鉴赏训练)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眼为“溅”、“惊”)

b.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眼为“空”)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眼为“咽”、“冷”)

D、引导学生在自己鉴赏的基础上归纳、发现“认取并鉴赏诗眼”的规则。(规则之一:诗眼往往在一句诗的最关键处,对理解这句诗甚至整首诗起着重要作用;诗眼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充任。)

(2)下位学习法,即“规—例法”

这种鉴赏程序与“例——规法”正好相反,它是先教规则,进行规则的陈述性学习,后由学生依照规则开展鉴赏,实现规则的陈述性状态向程序性状态转化。我们也来看一个教学案例:《沁园春·长沙》中把握文中意象美的教学。

先陈述意象概念。(传授陈述性知识)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就是两个意象。再如《滕王阁序》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和“秋天共长天一色”也是两个精美的意象。由于这些形象都有作者的主观情绪色彩,故文艺理论家们称之为“意象”。它是意与象、情与物的有机统一。

划出诗中描绘意象的语句,并评析作者在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在理论上让学生建立意象的概念后,再引导学生形成本课有关意象,应用文学作品鉴赏规则对诗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个视界无比阔大,情绪极其豪迈而充满朝气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热情奔放、豪情万丈。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前句写江水纯净而美丽,后句写江上百帆竞发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进取的豪情。

B.指导学生运用上面的知识鉴赏以下诗句,体会诗中的意象以及蕴含的情感并写出赏析片断。(程序性鉴赏训练)

a.大风起兮云飞扬。(通过自然气候的大风、飞云两个意象,渗透了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志得意满、耀武扬威的自豪心理。)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空山、明月、青松、清泉、小溪等多个意象组合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和理想境界的写照。)

c.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于茫茫的烟水(“圆圈”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意象,它既可以指时间上周而复始的日夜循环,又可以指空间上茫茫无际的海天相接。围绕这个中心意象,作者把他关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生命连续的无限性、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的哲思做了知觉化的表现。)

总之,不论是从例子到规则的上位鉴赏,还是从规则到例子的下位鉴赏,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将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在训练中获得鉴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华婷,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程序性诗眼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浅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文学知识的选择与编排
关于程序性辩护
程序性辩护之思考
音乐教学中在文学知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