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汉卿杂剧反映的社会现实

2006-02-02闫小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

闫小军

关汉卿杂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横行霸道、凶暴腐败”,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及遭遇,“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全面、形象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真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总是居于屈辱卑下的地位,关汉卿却用“不同流俗”的眼光,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女性形象。作者赞美那些面对邪恶势力敢于坚决反抗的贤良的妇女,对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弱女子寄予同情;同时也批评了贪婪、狠毒和饱于世故、虚情假义的妇女。

关汉卿的杂剧中各类人物形象众多,但较集中地塑造了一批被压迫妇女的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闪烁着斗争与反抗精神的光辉,寄予了底层人民的理想,同时也鼓舞了当时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反抗强暴、争取公理的斗志。如善良刚毅的窦娥,泼辣机智的赵盼儿,胆识俱佳的谭记儿,温柔多情的王瑞兰,娇憨倔强的燕燕等,无不跃然纸上。关汉卿没有把重点放在表现社会底层那些孱弱女子的凄凄惨惨上面,而是“更热衷于选择一些坚毅倔强、敢作敢为,能忍辱负重、甚至略带几分粗野泼辣的女性作为剧中的正面人物”。其中,既能突破人物性格单一化的模式,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复杂性,又能突出她们多种性格中的基本特征。

一、讨伐权豪势要的勇士。这一类作品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以《窦娥冤》为例,窦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名劳动妇女,她具有善良、正直、勇敢、坚贞等多方面的性格。她的身世是悲惨的,但从全剧的主要内容——窦娥与恶势力的斗争来看,这个悲剧给观众的感受不完全是眼泪,更多地传达了对压迫者的血泪控诉、愤怒抗议。尤其是高潮部分的第三折,让刑前的窦娥呵天骂地而上,向代表着封建社会根本秩序的天地鬼神发出一连串质问,狠狠地抨击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的不公正社会,并对天立下三桩“无头愿”,逼令天地改变常态来昭示自己的冤屈。她凛然不可屈的气概倾倒了千万读者,与此同时,人定胜天、改变现实的意识也得到了具体体现,作者从精神层面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假使驯顺的羔羊也决心以生命和恶狼决一死战,那只是因为对方把它逼得实在无路可走了。”全剧通过年轻寡妇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联合致死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元代的社会现实;也通过窦娥从逆来顺受到至死不屈的觉醒过程,炽热地鼓舞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

《望江亭》中的谭记儿,也是在权豪势要的逼迫下无处安身。最终,她通过勇敢、机智的斗争维护了自己来之不易的美满婚姻,也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面对豪强势要的进攻,她发出了“你怕他做什么……我呵,怕什么天翻地覆……看(我)怎生的发付他赖骨顽皮”的愤怒,同时又有“我着那厮磕头见一番,恰便是神羊忙跪膝;直着他船横缆断在江心里,我可便智赚了他金牌,着他去不得”这样稳操胜券的乐观战斗精神。谭记儿单枪匹马改扮成渔妇,利用敌人“名”“色”这两个弱点,把杨衙内玩弄于股掌之中,完全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最后顺利拿到了势剑金牌和文书,在敌人“懵懂”中大获全胜。谭记儿手无寸铁,却赢得巧妙,赢得干脆。正是以之为代表的普通妇女的智慧和勇气,“才让人们产生了坚信正义定能战胜邪恶的思想,给人们以阳刚的美感。”

二、被排斥在社会之外的一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谢天香》等反映妓女生活的杂剧把非难妓女的矛头调转过来,直指向那些非难者;把排斥在社会之外的一群又拉回到社会中来,揭露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侮辱和迫害,以及由此而造成她们的痛苦、愤怒和反抗。关汉卿以这种失真于生活的笔触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妓女形象,猛烈地抨击了罪恶的卖淫制度,从而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最底层的觉醒。

关汉卿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从理想的角度描写了她们以自己的美丽、聪敏、机智来抗争命运的故事。他不是大肆炒作风月轶事,而是将焦点凝聚在饱受肉体和心灵折磨的女子身上,着力表现社会对她们的摧残以及她们的抗争;他不是让她们以卑贱委屈的面目上场、以悲惨凄苦的结局下场,更不是要让观众含一汪同情之泪,相反,他笔下的烟花女子鲜活正义、美丽机智,从不同侧面闪耀着完备的人性色彩。《救风尘》中赵盼儿的角色在所有士妓恋杂剧作品中都可谓是亮丽动人。她冷静练达、洞悉世情,对妓女从良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但是,当风尘姐妹遇难时她俨然又是一个女中豪杰,她用妓院中卖笑调情的手段巧施计谋制服了豪强。

谢天香也是关汉卿刻画的一个一心要求跳出娼门的歌妓形象。她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通四书,擅歌词,才思敏捷。她对娼门火坑的极度恐惧和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促使她用一切手段来从良。这是封建社会妓女唯一的出路所在,而这又怎能说不是对那个罪恶娼妓制度的诅咒和反抗呢?阿·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看上去很平常,等到严酷的命运来敲打他的门,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的美的力量,就从他的心里汹涌起来。”谢天香们就是在严酷的命运来敲她们的门的时候展示出她们那独特的魅力的。

三、门第婚姻藩篱的冲突者。在封建婚姻中,阶级地位总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以“门当户对”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了门第婚姻制度。到了蒙古人入住中原的元代,统治者为了标榜自身血统的高贵,以利于民族、阶级的统治,更把门第视为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可能被排除,酿成了一幕幕的婚姻悲剧。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映冲决门第婚姻藩篱的作品具有的战斗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拜月亭》主要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王瑞兰本是娇羞怯懦、足不出户的兵部尚书之女,她与蒋世隆在患难中萌发了爱情,并结为夫妻。势利的王尚书容不得一个穷秀才女婿,因为在婚姻关系中“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且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所以他硬要拆散一对恩爱的夫妻。瑞兰迫于父亲的权威,只好违心地离开夫君,为了“心厮爱的夫妇永不分离,教俺两口儿早的团圆”,她甚至诅咒起被视为尊严的父亲:“谁个无老父,谁个无尊君,谁个无亲爷,从头儿都不似俺爷恨爹爹!”这是一种发内心的强烈抗争,可见其爱之深切!《拜月亭》无情地批判了富贵之家父母与儿女之间感情的虚伪,也进而揭露门第婚姻制度的罪恶——为了维护自己终身富贵和显赫家门,封建家长是不惜拍卖掉子女的终身幸福的!瑞兰就是这样被送上了门第婚姻的祭坛。

《调风月》中的燕燕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婢女,她爱上了与她自己地位极不相称的贵公子小千户,并希望借此摆脱奴役,实现弃贱从良的愿望。但薄情的小千户要娶贵族小姐莺莺为妻,这使燕燕悲痛交加,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她性格倔强刚强,不肯善罢甘休,借说媒之名,行破亲之事,破亲不成,便不顾尚书、世袭千户的赫赫声威,大闹婚礼,控诉小千户的背信弃义,诅咒他们的婚礼。这样一位位卑势弱的小丫头竟以正压邪大获全胜,相公夫人不得已“许第二夫人做”。这本身是对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攻击和嘲笑,也是对灭杀人性的奴婢制度的抗议,明显鼓励着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罗网,破除门第观念,争取人身自由,体现了剧作家对人性的尊重。

总之,关汉卿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告诉观众,在这样的现实社会里,就连这种正当的愿望也无从实现。物极必反,关汉卿以其忠于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令人信服地反映了她们从逆来顺受到被逼反抗的进程,又满怀激情地肯定和赞扬了这种社会最底层的觉醒。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对研究元代社会现实和元杂剧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关汉卿窦娥
窦娥冤
刍议《窦娥冤》悲剧的审美价值
论《窦娥冤》情感节制的审美追求
戏词救命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关汉卿》(节选)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
谁杀死了窦娥
话剧《关汉卿》创作始末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