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云》作品中的社会现实性

2006-01-30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浮云现实文学

徐 凤

明治20年,政治小说和主张拟古典主义的“红露文学”几乎占据了日本文坛的主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真正的近代小说很难在当时的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二叶亭四迷发表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给当时的日本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极大地唤起了国民的新的文学意识,确立了作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鼻祖地位。

小说通过官僚机构小办事员内海文三洁身自爱,宁可忍受被撤职的痛苦也不愿充当附庸,和同是小办事员的本田升为了一官半职而寡廉鲜耻出卖自己的灵魂,这两种对官僚机构的不同态度,以及文三的婶母逼迫女儿阿势同失去官职的文三终止恋爱关系而嫁给本田升的故事,揭示了明治社会在“文明开化”的背后所隐蔽着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不合理制度。四迷没有将文三的命运写下去,使《浮云》曾经中途辍笔,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恐怕也是由于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以及对时代压抑的不安,没有能力将文三的悲剧写下去吧,因为作者说过:“旧思想的根源很深,因此新思想与旧思想不协调时,新思想往往就显得没有力量。”①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冲击给作者带来了如此巨大的不安呢?

《浮云》第一部出版是在1888年6月,第二部是在1889年2月,第三部是在1890年7月。当时日本社会正处在近代文明开化的萌芽时期,受到近代启蒙思想和欧化文化影响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并没有完全真正彻底地在日本社会站住脚根。当时日本近代社会改革所取得的成功也只不过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表面上形成的速成品而已。虽然在机械化、物质化、生活化方面日本已经进入了近代文明时期,但作为日本近代社会思想基础的国民思想的觉醒和改变却并没有如此迅速。也就是说国民思想的转化并没有像物质生活的转化那样迅速形成。传统的封建思想与新的近代思想之间的冲突和交替不断困扰着日本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矛盾更加激烈突出,明显地影响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精神。当然,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也同样明显地、激烈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精神的影响。就是这种旧的封建思想和新的近代思想互相冲突的文明开化初期的社会背景,为二叶亭四迷在《浮云》中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提供了现实社会中的活生生的原型。像内海文三那样内心世界一直充斥着深刻不安的思想矛盾的知识分子;像阿势那样天真善良、思想浅薄、见异思迁的新事物追求者;像阿政那样淡薄人情、追求权势、见风使舵的功利主义者;像本田升那样玩世不恭、利欲熏心、无知肤浅的轻薄男人;像孙兵卫那样富有人情味却胆小怯懦的旧思想旧道德的忠诚卫士。这些人物形象都在《浮云》中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正因为作者细致敏锐地观察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国民心理,亲身经历感受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恼,才成功地塑造出日本近代开篇小说《浮云》中各种鲜明形象的人物性格。换言之,《浮云》正是当时明治初期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文化领域的新产物。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把《浮云》理解为“浮世之云”了。“浮世”就是“当世、今世” 的意思,而“云”的本意是“大气中的水分冷却形成的无数的细小微粒(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看上去是白色的物体”,由此可以引申出两层比喻意义;一是“无数的细小微粒(冰晶)聚集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比喻了明治社会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上面分析的各色各样的个体人物”;二是“悬浮在空中的,看上去是白色的物体” 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现象中所存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或者是“比喻了正处在新旧思想交替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当时社会”,也就是指前面已经分析的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看来,《浮云》这个标题正和小说的写实主义描写特征完全一致,而且“云”具有更为具体深刻的比喻意义,它象征了诸多飘摇不定、模糊不清的社会因素。通过“云”字,可以看到日本明治社会近代思想的不透明性、不彻底性、不完全性;通过“浮”字,能够看到当时社会思想的不安定和多变化。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批判性格已经完全聚焦于《浮云》这个两个字上。

“文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影,文学作品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远处在存在状态下的一本书,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永远无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精神相分离”。②明治维新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残存的浓厚的封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红露文学”的局限性和颓废性,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使二叶亭四迷接受了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主张,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道出人生的真谛,揭露生活中实质性的东西,所以他以文学为武器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抗挣,创作了长篇小说《浮云》,由此揭露了明治社会半封建官僚体制的统治,抨击了官僚的特权思想以及庸俗势利的世俗观念。

“文学作品是在作者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感情传达和理性思考,借助于文学语言手段所形成的文化产物”。③因此,《浮云》不仅是反射明治社会真实现象的一面镜子,也是二叶亭四迷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再现和真实反映。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二叶亭四迷是笔名,意为“你给我死掉算了”。这个带有自嘲味道的笔名表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他的父亲是地方的下级武士,明治维新后担任地方小官吏。他从四岁开始经历了很多次动乱,青少年时期是在明治维新的“开化革新”的气氛中度过,他从小接受汉学教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把为人正直、“俯仰无愧于天地”当作座右铭。1878-1880年他三次报考陆军士官学校皆以失败告终,1881年他志愿当外交官而进入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接受了政治色彩浓厚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但由于学校停办和当时日本官僚制度的封建局限性,从政的梦想彻底破灭,他转向了文学创作,欲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现实的残酷、官僚制度的压迫、封建道德的影响、知识分子的郁闷、青年男女的世俗浅薄。

在社会背景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二叶亭四迷在《浮云》中塑造了主人公内海文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文三就是明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深感不满,渴望反省自我、确立自我、现实地追求个人内在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对现实生活感到迷茫,对理想感到幻灭,缺乏争取政治上解放的精神,所以不得不在旧的封建官僚制度和新的外来思想的双重束缚下过着阴郁苦闷的日子。作者对文三的失恋、困惑、苦恼、矛盾等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和明显的刻画,其实,这些也是他自己实际心理体验和感受的完全再现。作为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作者也经受着与文三同样的苦闷不堪的心理折磨。所以“浮云”既指主人公摇摆不定的矛盾心理和优柔寡断的软弱性格,也指作者自身无奈于社会现实的心理感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背景、作者经历、文化精神、主人公形象都明显地突出了《浮云》的现实主义特征。《浮云》实践了对人物和人物生活环境作真实描写的写实主义原则,将文学创作与心理学分析原理相结合,打破了当时主流戏作文学的旧框架,具有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注释:

①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 》,青岛出版社, 2000年1月,第21页。

②畅广元著《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第29页。

③童炳庆等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17页。

(徐 凤,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

猜你喜欢

浮云现实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
浮云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奔驰CLA45 AMG
文学小说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