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

2006-01-30张拉庆李春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红透原色白鸟

张拉庆 李春梅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用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得那样:“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的时候,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白云,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出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

因此,我们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的时候,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与我们审美心理相契合,便会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那么,怎样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呢?

一、描拟生活原色。

文学作品对大自然的描拟,既可以凭借感官,对花开花谢、云起云飞、日出日落等生活原色做忠诚的记录,又可以从绘画的色彩美里受到启示,在遣词造句中把握光与影、明与暗的影调变幻。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的末句,诗人惊奇地发现,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红透了山林、红透了大地、红透了天际。这句诗的近景,特别重视色彩的点染、对比和浓淡,颇中画理。诗中摄取了几种优美的景象加以描绘,有山路、白云、人家、霜叶,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怡人的自然风景图。

二、展现诗情画意。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色彩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作家、诗人出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以画法为诗法,以画法慰问法,“擒表五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描写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景物,构成不同的色调,赋予色彩以或浓或淡,或冷或暖,或喜或悲的情感和特定的象征。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享有“诗中有画”的美誉,他不仅善于用语言构图,也善于以语言“设色”。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是人衣。”(王维《山中》)全诗写色彩的词有三个:“白”、“红”、“翠”。在一片浓郁的翠绿之上,诗人有意点染了“白”、“红”两种色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泽斑斓鲜明,富有诗情画意的山中冬景图。这首诗给人直觉的艺术感受是满目绿色扑面而来,整个身心都受到浓绿的侵染滋润,产生一种心灵的快感。

三、渗透作者主观感受。

在中国画中,色彩具有特殊的含义。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也是如此。色彩中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折射。只有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形象与世人浓厚热烈的情志相统一,才能创作出完整的艺术形象。一切景语都应该是饱蘸着作者的感情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冯延巳《踏鹊枝》),“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这几句诗中的“乱红”、“白鸟”、“绿杨”等色彩构成的意象都流露出诗人真挚的感情,在写景中寄托了不尽的情思。

综上所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要从描拟生活原色、展现诗情画意、渗透作者主观感受等方面进行考察。黑格尔曾经说过:“绘画毕竟要通过颜色的运用,才能使丰富的心灵内容获得它的真正的生动的表现。”其实,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关键在于掌握色彩运用的情感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张拉庆 李春梅,河北省邢台县南石门校区)

猜你喜欢

红透原色白鸟
秋风
红心向党·白鸟朝凤
踏青
石门峡
白鸟
最牛越狱犯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又被老师“针对”了?
卜算子·咏日本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