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立高校贫困生心理调试与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

2006-01-30聂国锋洪华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思想

聂国锋 洪华平

目前,全国贫困大学生总数超过500万人。许多贫困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的贫困家庭,生活上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难以和其他同学相比;而经济上的拮据也影响了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出现了心理偏差和思想认识误区。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调试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搞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偏差及其成因

应该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练,能吃苦耐劳,愿意参加勤工俭学劳动,已经克服了面子观点,同时,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实践成才,他们的意志是比较强的;为使自己最终能够成功地立足于社会,他们一方面能够科学准确认识自己,看到困难,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的能力。但是,在这个群体中所存在的消极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1.心理偏差

一是自卑心理。自卑问题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从外部环境看,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他们本身就与其他学生在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加剧。从内在因素看,由于贫困生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能力等方面不满,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暗示,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紧张感,抑制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加深了自卑感。另外,受社会畸形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比吃穿、比消费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消费上的差异也是贫困生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自卑给贫困生的心理、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种情况是在学习中寻求自尊。他们拼命学习,希望自己每门课都拔尖。结果由于过分紧张又加重了心理压力,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样挫折感就更强,自卑心理就更重。第二种情况是在封闭中维护自尊。有的贫困生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和别的同学接触,自己闷头读书,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由于事事回避,处处退缩,大家不了解他,也不敢和他交流,结果他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得到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二是内心敏感。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

三是忧虑封闭。他们深知自己父母的艰辛不易,因此虽身处远方,却总是为家里的情况担忧。再者,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己拿大笔的费用上学,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偿还债务。这些都为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自我封闭:某些贫困生由于经济的窘困产生了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不多,不能融入同学之中。再者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读书才是一个学生的本分,为了父母的期望,强迫自己天天学习,害怕参加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且,现代社会的交往往往带有更多的物质利益,贫困生害怕过多的交往给自己带来物质的负担,因而怯于与别人交往,不参与集体活动。如此,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因而自我封闭。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2.偏差成因

一是教育方法不恰当。家长忙于生计,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许多学生有问题也不与父母交流,养成了在生活中有问题也不与他人倾诉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不关心孩子的心里所想,动辄便动手打骂。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一些贫困、边远地区,学校的心理教育更无从谈起。

二是地区文化差异。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有很大差异。边远地区与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难度。现在生活与原来生活的不同,当思想、感情活动等与现实生活不协调时,便很容易发生冲突、矛盾。而他们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这样也会增加心理负担。

三是失落感。能迈入大学门槛,说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实力。在高中时,学习都很优秀,深得老师喜欢和同学的羡慕。但到了大学,大家几乎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秀生,比自己学习优秀的同学很多,并且一些同学多才多艺,到处是他们活跃的身影。而自己除了学习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自己照旧苦学,却不见有多少效果,心中产生一些失落感。失落感的产生,容易增加自卑感。

四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虽然是一片净土,但是它也不可能与社会脱离联系。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影响在校园里都能找到。社会中的对物质的追求、向往,评判价值的物质利益标准,都对在校学生产生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注重一定的利益要求。这些都给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缺陷

因贫困原因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不良思想状况是不同的。

1.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物质贫乏,为摆脱贫穷而刻苦读书,父母忙于生计、文化落后。这种学习目的的偏差,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影响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后,发现校园里家境好、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学习优秀的同学也大有人在,生活上的贫富差异、见识上的多寡悬殊极大地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原本引以为傲的学习优势也不复存在,缺陷便慢慢显露出来,在他们看来贫困是一种权利,享受照顾是应该的事;还有些贫困生没有诚信,利用老师和同学的同情心借钱不还;贷款付学费,毕业后不偿还银行贷款……,这些情况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损失,而且给高校内的“扶贫”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父母失业或下岗家庭的贫困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许多企业关、停、并、转,由此致使相当数量的人员下岗或失业,这些人员中不乏有在大学学习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原有的技能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家庭经济贫穷。生活的困难和家长社会地位的丧失,使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的下岗待业,使他们觉得脸上无光;囊中羞涩使他们的自尊受到打击,他人无意识地语言刺激,就会使他们有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之感,在这种重压下,他们的思想认识会出现偏差,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对此愤愤不平,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

3.由于遭遇突发事件家庭陷入贫困的学生。这部分由于突发事件即天灾人祸而变得贫困的学生,若承受能力差一些,则会感慨命运不公,人生苦短,自身渺小无法与命运抗争,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出现各种思想问题,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此,学校往往只片面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弱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与“奖、贷、助、补、减”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的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如与奖学金有关的诚实教育等等。

4.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估计过高,影响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认为贫困生应该比其他学生更理解能生活的艰辛,思想也应该成熟一些。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过高估计,导致了一些高校学生工作教师把对贫困生工作的重点完全放到了生活上,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例如:一些贫困生在与他人相处中的自私小气常常被误认为是节俭,这些学生自己的东西是能省则省地用,而用起其他同学的东西是“信手拈来”、理所当然。对于进入大学以后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贫困生也没有经验,贫困生并不会自然地思想早熟。

5.正确人生观的正面引导不够。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园,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生活、就业、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但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并不能替代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许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偏差造成的,因此仅靠“二课”教学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三、建立心理纠偏与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制定规划,统筹部署心理扶贫和思想教育工作

要成立专门的“济困助学”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物质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并将心理扶贫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使心理扶贫远有规划,近有目标;严有标准,细有步骤。各单位要思想一致、认识统一,密切配合,形成党总支、团总支、团支部为一体的规范的管理网络,层层落实责任,使工作细化、具体化。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人员精干的心理扶贫队伍,加强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教师,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心理扶贫工作小组,定期组织座谈等,研究工作方法和内容。要抓典型树榜样,评选树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在贫困生中,不乏学习刻苦,成绩突出的优秀生。他们对贫困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应树立这些典型,举办事迹报告会等,使贫困生在身边同学中看到榜样,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把心理扶贫与物质扶贫有机结合,心理扶贫是建立在物质扶贫的基础上的,物质扶贫工作是前提和可靠保障,对心理扶贫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物质扶贫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减轻其压力。要寓心理扶贫工作于丰富多采的活动之中。

2.加强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的教育,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教育贫困生如何认识、理解贫困。贫困是现实,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而失去理想和信念。一个人无法选择他(她)的出生,但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改变将来的命运,如果因为贫困而放弃现在的努力,那么你就没有将来。其次教育贫困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把贫困看作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自强自信,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最后教育城市贫困学生正确理解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父母下岗而造成的生活贫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确给部分家庭带来了困难,但也应看到它给国家带来了前途,特别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指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寻找自我闪光点确立自信。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指导他们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客观现实,并勇敢地接受。物质生活的好与坏并不是评价个人的标准。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要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

3.进行挫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暂时的、可以战胜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经历挫折,战胜挫折会让自己不断成长更加成熟。心理咨询在一些大学早已开展,但是活动不尽如人意。曾有记者采访了多所大学的大学生,问其心理咨询室在何处,都回答说不清楚。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设置在医务室,更让学生感觉到去那里咨询的话就是自己有病。大学心理咨询应积极寻求有效的心理咨询的多种方式。高要求咨询老师的专业、能力素质,切实给学生解压。

4.物质上帮助贫困生,为他们排忧解难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让奖学金和助学金真正地对贫困生的生活起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解决这一些问题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资助。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物质帮助及时、到位。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找到,贫困生一些自身优势,如他们大多动手能力强,能吃苦,组织活动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有助于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

无论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辅导,这些都是为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提供的外在条件。他们要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依靠外在的帮助不断调适自我,并通过不懈地拼搏和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尽己所能帮助高校贫困生在高校的环境中成长,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聂国锋 洪华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思想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心理小测试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