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雨》解读史(下)

2006-01-30刘建设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0期
关键词:曹禺周朴园雷雨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专家学者、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者以及语文教师等视角入手,从人与命运层面谈《雷雨》的主题:命运悲剧说、基督教忏悔说和生存悲剧说。

一、命运悲剧说: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诚如曹禺自己所说:“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⑴剧作在表现人物命运上,特别是侍萍、四凤母女两代三十年间的遭遇上,突出地运用了巧合的情节手法;加上一些主要人物多次慨叹、悲呼“天”、“命”,容易使人认为作品宣扬了神秘的宿命观念。嗣后,作家自己又在剧本的序文中谈到创作动机时,说了一大段令人颇费理解的话:“《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⑵因此,《雷雨》中是否存在着命运观念,成了这个剧本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最早提出《雷雨》里有命运观念的是刘西渭。他认为这部剧里“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观念。” ⑶张庚更明确地认定《雷雨》的作者是有“自己的哲学——宿命论”的,这种“哲学”同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存在着矛盾。⑷周扬在这一点上和张庚持同样的看法,认为:“正由于这个现实主义的不彻底、不充分,所以他的宿命论的倾向没有能够被击破……那么宿命论就成了它的潜在主题” ⑸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周扬的观点成为主流评论。

世纪之交,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旗帜鲜明地提出,《雷雨》是一出“命运悲剧”,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几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⑹

语文教育界由于受到语文学科“工具论”的影响,直到2004年12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才刊出了陈继平老师的《周朴园性格面面观》一文,陈继平认为,《雷雨》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它向我们展示了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因此,“《雷雨》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命运悲剧。” ⑺

二、基督教忏悔说:笼罩着一层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光环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从宗教文化入手研究曹剧,宋剑华88年提出《雷雨》、《日出》、《原野》等“都笼罩着一层基督教伦理意识的光环!” ⑻刘勇认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不仅通过周朴园的忏悔阐扬了基督教文化的善恶观,而且借助于宗教文化的特质,营造出极富神秘色彩的艺术氛围,增加了一份特有的诗意。” ⑼

对于学术界的宗教文化分析,直到2005年2月《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才刊出了张云霞老师的《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一文,通过分析周朴园、鲁侍萍、蘩漪、鲁大海等的冲突,指出剧作反映了“人在现实中的复杂性格和生存窘况”;强调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加深了周朴园的忏悔意识,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⑽

三、生存悲剧说: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在《雷雨》里,宇宙如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⑾

20世纪末,随着《雷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来解读《雷雨》。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强调《雷雨》解读的多元化,它既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也是一部命运悲剧,更是一部生存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的探索,表达了作者的悲悯情怀。⑿

2000年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⒀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逐渐由工具性转向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与此同时,教参、教辅的编写开始逐渐打破传统模式,注重吸纳一些新东西,更加灵活、自由。2001年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选录了“作家本人谈《雷雨》”、“《雷雨》的主题”、“伪善者周朴园(吴建波)” ⒁等等,这些选录文章对于多角度阐释《雷雨》提供了参考。

郝雨老师的《从新的视角认识和解读<雷雨>》,作者从叔本华的悲剧观入手,指出《雷雨》的悲剧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不是帝王国君,也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本身。⒂佘爱春老师从分析周朴园切入,指出《雷雨》中最大的命运承担者是周朴园,强调:“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悲剧,一种无可逃避的时代悲剧。” ⒃

2003年4月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⒄语文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开放性的育人目标,但是我们从《雷雨》的解读史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界和学术界之间的距离和隔膜,教育实践远远落后于学术研究,必须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们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可一味拒斥。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文艺理论的学习,了解当代文艺理论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以崭新的眼光、广阔的胸襟,在独立、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释:

⑴ 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 第39页

⑵⑾ 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初版, 第3页;第5页

⑶ 刘西渭:《<雷雨>——曹禺先生作》,见王兴平 刘思久 陆文璧编:《曹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539页

⑷ 张庚:《悲剧的发展——评雷雨》,田本相 胡叔和 编:《曹禺研究资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第512—521页

⑸ 周扬:《论〈雷雨〉和〈日出〉——兼对黄芝冈先生批评的批评》,王兴平 刘思久 陆文璧编:《曹禺研究专集》(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565—576页

⑹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47—148页

⑺ 陈继平:《周朴园性格面面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第45页

⑻ 宋剑华:《曹禺早期话剧中的基督教伦理意识》,《江汉论坛》1988年第11期,第48页

⑼ 刘勇:《在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试论曹禺剧作“对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5期,第54—60页

⑽ 张云霞:《从“人”的角度看雷雨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⑿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412—422页

⒀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549页

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编著:2001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版

⒂ 郝雨:《从新的视角认识和解读<雷雨>》,《现代语文》,2002年第8期,第22—24页

⒃ 佘爱春:《孤寂、虚空、悲切的婚姻——对<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悲剧性解读》,《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3年第3期,第23—24页

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6页

(刘建设,河南省三门峡一高)

猜你喜欢

曹禺周朴园雷雨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