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中有画 融情于景

2006-01-30曾海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0期
关键词:游者小石水声

《小石潭记》虽不足二百字,但作者观察敏锐、审美独特,凭借高超的语言功力,状物生动,暮景真切,寓情于景,情景浑融,创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诗的意境,遂成千古绝唱。

细腻生动,文中有画。山水游记,讲究形散神凝,对众多景物的主从显隐、远近高低作精心安排,绘形着色,动静相映,以突出全景的特征,反映作者的观感,构成主从相宜、神韵悠然的境界。小石潭的主景当为潭水。作者摇动“移步换形”的妙笔,先传清冷美妙的水声,再切入画面的中心,细描近景,顺“水尤清冽”的基调,特写其“石”,以见石之奇水之清,状写附石而生的“青树翠蔓”的“蒙络摇缀”之态来烘托潭的清幽。继传潭中游鱼之情趣:“空游无所依”贴切再现鱼在清澈透明的水中的游走姿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写鱼的沉静安详;“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状写鱼的飘忽迅疾;“似与游者相乐”,描绘鱼的快乐神情,更从“对面著笔”巧传作者之乐。这些穷形尽相、体物尤工的描绘,着以“日光下澈”潭中的淡红淡蓝,建构一幅色彩鲜明的群鱼嬉欢图。这几笔,形神影色兼绘,人鱼并写,情味无穷,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境界。这几笔,动静互见,以实写虚,既句句写鱼,又句句写潭水,尽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风采。“西南而望”,转写潭源,涂抹远景,清冷幽邃。以“斗折蛇行”喻溪的形状如目北斗之横陈,如见溪水曲折向前奔流,乃动静交错的笔画。“犬牙差互”募岸势峭拔多姿,“不可知其源”,给人扑朔迷离之感,深寄作者绵绵不尽之思。“明灭可见”,明言极目远望溪身之感受,侧表溪水在起伏不定的山丘中绕行之姿态。“静观”的作者盘足潭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浓染至足,便点幽邃悄怆之感受。此时,纸面飘出一幅清幽而空灵的山水画。“清冽”、“清空”、“凄清”三种色调被“清”字谐于一体。幽深静谧的图致,饱蕴“静趣”,想象余地深广,令人击节叫绝。“文中有画”,实乃中的之论。尤有画图难足的,是那文中景色的连续性和变化感。

凝练含蓄,融情于景。山水游记中的景物,是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闪烁着作者思想和人格的光芒。被贬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心中交织着政治上的挫折、仕途上的失意以及相伴的抑郁苦闷。《始得西山宴游记》已透出作者登山临水、寻幽探胜是为了排遣内心的余悸和苦闷,“借山水以抒忧愤”。《钴姆潭西小丘记》则借山美却久无人知,隐寄自己流落不遇的心情。在这种惆怅的特定心境下游小石潭,文中所绘景物受制于他的心绪,都有特定的色调和氛围,“物皆著我之色彩”。从造境看,着眼于“清”字。“闻水声如鸣佩环”,反衬“境清”;点水清和描画潭石,从正面写“境清”;状写潭中游鱼,虚写“水清”,暗透“境清”;以“鱼乐”反衬“境清”;描绘潭源,渲染“境清”;最后以“其境过清”点睛作结。作者描写小石潭的“境清”,旨传其内心的“境清”:光明磊落,高洁正直,也有失意后的凄凉孤寂。多样深入的笔法,含蓄凝练的语言,赋予自然山水与自己的性格、情感谐和统一之美,达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境地。柳宗元以禅悟式的澄怀道观来写世态物情,因而用笔深洁,涉处皆清。从感情层次看: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失意生活中的郁闷之情,因此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时便“心乐之”,小石潭周围的实景与这特定心境中的观感相谐和;细看潭中游鱼,自由自在,活泼天真,“似与游者相乐”,已全身心地感受到了大自然间的乐趣,升华到物我同一、乐而忘形的境界,受压抑的痛苦暂时得到淋漓的渲泄。然而抑郁不平的潜意识,一经潭源萧森景色的引发,便从心理深处激化为显意识,于是景物寒光渊深,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倍感“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巧妙地传达出由暂时的解脱跌回到严酷现实所产生的忧伤凄苦的心境,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作者移步换形的描写始终与抑郁不平的潜意识活动交织一体,形成了三个感情层次,以一度升华然而转瞬即逝的“乐”,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揭示出作者积郁之深、痛苦之烈。作者的身世遭际和凄苦心情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形成了凄清幽静的意境,故千百年来为读者所激赏。

(曾海英,江西宁都二中)

猜你喜欢

游者小石水声
黄昏的水声
菩萨蛮·游鸡公山
有些水声,像乡音
林泉幽致
晋祠
挡住他
小石印象
暮饮
捡到一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