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诗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006-01-30刘景文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
“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孔子亲口所言,但是与他的 “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文学思想是相一致的,二者都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礼乐教化施之于民的最好方法就是诗。孔颖达解释道:“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故云‘深于《诗》者也。”[2] p1609 孔颖达没有解释“敦厚”,但不难看出“敦”即淳厚朴实,“厚”即厚道而不轻浮,与“温柔”之义相同。
先秦儒家论诗专指《诗经》,但是后世论者多加以扩大,把“诗教”说运用于整个文学活动中。汉儒就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用来反映社会,但是不能违背“温柔敦厚”的整体特征。“温柔敦厚”既是“诗教”的整体特征,同时又是对文学的整体要求。首先在文学创作方面,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方面强调诗歌要密切联系社会,另一方面强调风格要温柔婉转,用温婉含蓄的语言和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志”。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以“中和”为美,以期达到一种上通下达,和谐平正的社会局面,为社会政治服务。同时应该注意到,“诗教”是双向的,包括下对上的讽谏,也包括上对下的教化。可以说,“诗教”在先秦时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代表,是符合当时社会对文学的要求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是被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但是有的后世者,往往师其言,而不师其意,走向极端完全否认了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大失古人之意。探索“诗教”的意义也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期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
二、儒家“诗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儒家“诗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那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诗教”传统中积极的部分能否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它能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呢?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2月19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 [3] p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4]p1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方面的力量为这一目标服务。历史上儒家“诗教”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代中国要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借鉴中国已有的经验也是势在必行。所以“诗教”也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为“诗教”的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新技术革命的爆发、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日趋多样化。把这些认识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占据主流的声音,来调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认识。“诗教”的本质在于注重社会现实,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现实服务。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要做到“温柔敦厚”,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认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主流社会认识吗?
儒家“诗教”主要是用来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所以其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在文学创作中要切实反映社会问题,反映的同时要注意到方式和方法。既要有社会性又要有合理性,为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在和谐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这也算是现代的“温柔敦厚”特征吧。文学批评在引导社会思想时,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走极端。既要促进思想的解放,又要注意社会的总体水平,以解决问题为第一目标,对于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学现象要大力提倡,对合理的但不能为社会和谐服务的观点也要允许它的合理存在,以“和谐”来引导社会思潮的统一,把社会成员的思想主要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这才是我们现代需要的“诗教”,这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学观点。
文学是人学,其目的是为人和精神提供休憩的港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社会的和平发展,为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诗教”传统重社会现实,以“温柔敦厚”为美其实质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诗教”中积极的一面应该继续得到发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在运用“诗教”指导文学创作、批评文艺作品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那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可以为我所用,对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部分要坚决抛弃。其次,应该注意到“诗教”决不仅仅是上对下的引导和教化,还包括下对上的讽谏和美刺。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同时,把领导者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实现“诗教”的本义,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包容兼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诗教”中的积极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注释:
[1][2]礼记·经解[M].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刘景文,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