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西北上市公司
2006-01-17石丽晖马集琦刘海民
石丽晖 马集琦 刘海民
西北五省区的上市公司,有“真金”也有“垃圾”。一些垃圾股就象证券市场中的老鼠屎,类似上海这位投资者的“踏雷”遭遇在投资者中不乏其人。垃圾股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诚信规则,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一块心病。
13年前,当陌生的西北第一支股票闯进股市时,人们就开始拿它与中国东部公司的股票作比较。但沉沉浮浮十几年,西北上市公司依然像中国神秘的西北角一样。有人说它们创造了“金子”,也有人说它们制造了“垃圾”。记者近来在西北五省区跑了一圈,采访了这些省区相关负责人,当地证监局、国资委、部分上市公司,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发表了意见,总的印象是日臻成熟的西北上市公司群正在成为股市中强有力的角逐者,可以说,西部大开发与西北资本市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已经形成。
从总体上看,在“九五”期间,西北91家上市公司的上市融资对西北地区的经济振兴、持续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资料表明,“九五”、“十五”期间,西北五省区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额突破了400亿元,这对破解西北资金匮乏这个头等难题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因此加快了国企改制。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西北上市公司主业以农业商贸等传统产业居多,很多企业依托当地资源,缺乏深加工,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由此产生的问题也让人深深担忧。
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高危状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4年夏天,当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卷款逃往国外后,公司股价大幅跳水,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位上海投资者在这个号称“中国珠宝第一股”的股票上倾注了百万资金,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痛不欲生。当他赶到位于西安的达尔曼时,这家公司已是人去楼空。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位投资者回到上海后住进医院,一病不起,“浑身插满了管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西北五省区的上市公司,有“真金”也有“垃圾”。一些垃圾股就像证券市场中的老鼠屎,类似上海这位投资者的“踏雷”遭遇在投资者中不乏其人。垃圾股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诚信规则,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一块心病。
这些垃圾股的共同特点是,做假账,披露假信息,搞“假动作”。从银广夏到达尔曼,西北一些上市公司在一段时间内被证监会查处,问题随之集中暴露出来。在国内证券市场上造成很坏影响,令投资者对西北上市公司信心不足,望而却步。
西北一些垃圾股的成因,包括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使之严重“失血”,公司治理不规范及上市基础欠佳等几个方面。据陕西证监局统计,截至2006年上半年,陕西有6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5亿元之多。陕西证监局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年内完成清欠工作还十分困难,而且边清欠边占用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其中违规担保问题也相当普遍,涉及公司数量多、金额大、担保秩序混乱,达尔曼甚至发生了工会主席签字为他人担保的情况。有的担保涉嫌恶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造成严重亏损,还导致部分公司退市。陕西省省政府一位负责人介绍,陕西已有两家上市公司退市,在去年25家陕西上市公司中,有2/3丧失公开发行再融资能力,这已成为制约陕西证券市场发展的沉重枷锁。
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投向和使用上也屡屡出现问题,有的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缺乏充分论证,导致上市融资后改变投向,有的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无法达到招股说明的回报预期,有的甚至挪作他用,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例如陕西大部分上市公司处于饮食、商业等传统产业,上市后没有及时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业绩连年下滑,出现大面积亏损。2005年陕西25家上市公司中11家报亏,其中7家亏损过亿,累计亏损近20亿元,亏损面和亏损金额均居西北首位。有专家评论,在陕西的上市公司,1/3以上处于高风险状态,如无相应对策,接下来真的要毁了“能下金蛋的鸡”。
谁来拯救西北上市公司?
随着“两法”的深入实施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国内证券市场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西北采访,许多省区的领导和业内人士都有着一个共识: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将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资金短缺的西北地区,重视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再融资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
事实上,西北五省区上市公司的现状很难适应证券市场大发展的要求,其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有以下三个:
一是上市公司整体实力不强。据统计,全国上市公司总资产达42366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资产31.3亿元。宁夏上市公司平均拥有资产11亿元,仅为全国水平的1/3。陕西上市公司的融资额仅为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12%。西北上市公司总体实力不强,平均盈利水平仅为全国的1/3,优势产业骨架也不明显。
二是盈利水平不高且连年下滑。据2005年统计,西北上市公司共有66家实现盈利,合计37.8亿元,25家上市公司报亏,亏损总额达43.5亿元,盈亏相抵净亏损9.7亿元。据宁夏2004年统计,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实现利润0.06亿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因此有人认为,西北上市公司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撑点已成为过去。
三是资产重组困难重重。从总体上看,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行的资产重组,在西北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只停留在政府领导的口头,很少付诸实施。例如一些同城同业上市公司在重叠的目标市场激烈竞争,两败俱伤,而“腾壳换瓤”工作多年来只停留在口头上。很多地区上市公司结构老化,盈利空间狭窄,不能满足证券市场要求,可持续发展受限。然而多年来,这种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变,没有通过实质性重组彻底改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甚至一些公司如*ST精密还遭遇到“假重组真掏空”,致使上市公司雪上加霜,投资者和职工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有关人士认为,拯救西北上市公司的关键,是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生产陷入困境、主业发展前景不佳的上市公司积极进行资产重组、债务重组,通过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对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调整产业方向的,要主动调整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
拯救西北上市公司,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有关专家指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政府责无旁贷。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发,整合资源、资产重组,让优势产业与证券市场对接,政府职能部门都应积极发挥协调、引导作用。例如甘肃煤炭资源丰富,暂停上市公司*ST甘长风在甘肃靖远煤业的重组下,主业变更为煤炭生产,注入了王家山煤矿。由于具备资源优势,公司很快恢复上市并摘星脱帽更名为G靖煤,彻底扭转了上市公司主业发展的困境。陕西省也一直计划通过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将优质资产置换进上市公司,发展陕西的特色支柱产业,最大限度发挥“壳资源”作用,提高陕股质量。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凡是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的,企业运行就比较好。但整合当地经济优势,与证券市场对接,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
加快资源培育迫在眉睫
眼下证券市场发展的头号问题是后备上市资源培育的问题。奇怪的是,东部上市公司资源争夺战悄然升级的时候,西北的这个市场却显得颇为冷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些原因使那些热衷于上市的企业患上“单思病”,无奈的选择是,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漂流”。
西北需要资金支持经济发展,但资金匮乏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企业上市在这个时候作用凸现,十几年募集资金400多亿的现实令西北经济得到激活。在西北五省区政府的一些领导讲话和文件中,多处都提到了加快优势产业的上市步伐,让更多的企业与证券市场对接,走直接融资扩大再生产道路等关键词,但是后备上市资源之困却在不断地发出尴尬信号。
欲致鱼者先通水。西北拥有巨大的疆域,上市公司却不足百家。据了解,西北一些省份时常在为“后续部队”不足而苦恼,却又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事实是西北五省区的后备上市资源虽然很丰富,但由于培育不力,上市节奏缓慢,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整个西北符合上市条件的只有一家,青海省已有六年没有新公司上市。
陕西一家条件不错的企业为了上市已经努力了10年,一些关键的关口,他们希望省上有关部门的领导出面做些协调工作,但根本就见不上领导。在西北的一些希望上市的企业中采访,他们反映现在政府的衙门作风很厉害,领导口头上喊企业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其实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些优势企业在他们的不经意中丧失了上市融资的良机。也有一些地方领导认为,那些发展势头好的企业近期并不缺钱,上不上市意义不大。基于这样的认识,培育当然也就成了口号。
1994年6月,陕西一家企业被批准改制为股份公司,资本金达4亿多元,公司符合当时上市的基本条件。据保守估算,上市可募集资金10亿元以上。但有关政府领导认为,“企业效益好,政府可以投资分利”,随后上市的事被束之高阁。在西北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特例。有的企业因为国内上市门坎高,框框多,只能“旱路不通走水路”,成为境外上市的问路人。当然也有个别企业,因上市融资后企业经营要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受限太多而不愿意改制和上市。或许因了上述的种种原因,当西北经济建设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时候,社会力量却依然徘徊在资本市场门外。
鉴于以往的教训,2005年陕西省政府对陕北油气资源和关中的化工企业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延长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480多亿元,着眼于未来整体上市。以延长石油为代表的具备陕西优势资源的龙头企业如果上市了,无疑对改善陕西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大有好处。专家认为,西北的一些地方政府恰恰少了这种市场的眼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这方面下了工夫,他们下发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在区政府和证监局的支持下,作为企业上市公司被积极推介到国家有关部门。
宁夏金融办一位负责人说,浙江上市公司资源丰富,一方面是企业自身条件符合上市要求,另一方面政府确实出了大力。他说,浙江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就和宁夏全自治区一样多。
控制优势资源股外流
西北资源型企业的海外上市风潮,眼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疆的铜业、金业公司,青海的西部矿业,陕西的金堆城钼业等一批实力派企业,正各显神通为谋求海外上市努力。这些公司体量大,盈利能力强,资源优势突出。例如陕西的金堆城钼业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净利润达到惊人的49亿元,占中国铝业公司2005年合并会计报表的“半壁江山”!青海的西部矿业公司2005年实现净利润5.8亿元,2006年有望突破10亿元。在盈利能力上,西北目前最好的上市公司也相形见绌。
如此具有资源、盈利优势的企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奔赴海外上市?各种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国内证券市场发行程序不透明,上市速度慢,时间不可控,财务成本高;二、国内市场对资源型企业估值偏低;三、一些市场在外、行业影响力大的公司,希望通过海外上市提高知名度和商业美誉度;四、可以引进海外的战略投资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认为,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以及发行并购制度改革的推进,国内证券市场融资效率逐步提高,再融资程序趋于简便,并且有利于风险投资退出及实施股权激励操作。而海外一些市场对中国公司的治理信心不足,造成中国公司海外发行的市盈率普遍偏低。统计数据显示,八成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都具有垄断性资源,它们在海外上市的市盈率比国内证券市场同类企业低20%以上。而且海外上市的中介费、交易所年费以及上市后维护成本明显比国内高。另外,海外上市的公司需接受上市地法律、规则框架的监管,沟通适应难度大。
海外上市当然是一个窗口,但如何吸引资源型企业到国内市场上市也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青海省证监局上市处处长赵胜德等专家提出建议:
不断改革和完善发行制度。站在全球经济竞争特别是资源、能源竞争的角度,建议建立质地优良的资源型企业上市的快速通道,提高国内市场和境外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对发行制度改革的宣传。发行制度改革是长期的、不断的过程,改革必然带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要让所有市场参与者了解制度改革的进程和内容,告诉所有市场参与者,新的发行制度改革将会使上市发行更加公开、透明,再融资更加市场化,效率更高。完善对资源型企业科学的价值评估。国内外市场对资源型企业的估值差异是资源类企业积极去境外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境外市场评估资源型企业价值,重点看资源的种类、储量、长期的战略价值,作出整体评价。而国内市场则侧重于当期产量、当期盈利。这需要建立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帮助投资者发现企业潜在、长期的投资价值。对于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掌握国内长期短缺重要资源的企业境外上市,有关部门应该有所控制。
青海省证监局局长王建军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好企业都在海外上市,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必然降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也应由国内投资者分享。而且有些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战略资源,从经济发展的平衡角度看,这样的企业海外上市管理层也应有所考虑。
如何使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接轨?如何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及时满足优势资源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如何让国人分享国内资源增值及经济成长的果实?新疆自治区前副主席王友三等人士呼吁应对西部优势资源类企业开启“绿色通道”,保证国家战略安全,留住优秀上市资源,提高国内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政府角色转换需要实际行动
在西北采访,大量鲜活的事例印证了一个问题:哪里的政府对证券市场看得重,抓得紧,服务跟得上,哪里的资本市场便春光灿烂,活力大显。新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党政领导把发展新疆证券业当成发展新疆经济的重要环节,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设身处地为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提供服务,解决困难,因此,新疆的证券市场很快红火起来。从1994年宏源证券上市至今,新疆的上市公司已达27家,融资额突破了110亿,成了西北证券市场令人刮目相看的“领跑者”。德隆、啤酒花事件出现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很快出面帮助新疆的上市公司摆脱事件阴影,让企业尽快找回信心。同时,要求监管部门和区政府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把监管的关口前移,减少和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但是,也有不少的西北上市公司和努力争取上市的企业领导反映,地方政府在证券业发展的问题上是好龙的叶公,他们热衷喊口号,喜欢打官腔,政府机关的服务意识太弱,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企业为此感到很伤脑筋。我们在与一些政府官员交谈时发现,在他们的脑子里,证券市场的概念并没有显得很重。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还习惯于领着企业跑银行,甚至不远千里跑北京。
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对企业上市存有偏见,“什么样的企业应该去上市?”很多官员的回答是,就是那些缺钱、要“养职工”的企业啊!然而,想在这类企业挑出棵“白菜心”来都很难。对一些眼下不急着钱用的企业,无论它有多大优势的前景,许多地方都不屑一顾。西北地区也有个别地方政府还存在怕分利的思想,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也不高了。
习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西北的一位企业家说,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还属国有控股,因此,政府对上市公司实际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一个典型的问题是,目前西北的一些上市公司还在沿用一些老的国企管理制度,而政府感到很适应。
一些企业反映,西北有的地方政府中虽然设有上市工作指导中心,但多半不务正业。“认为你上市了,政府就不管了”。他们服务的职能没有发挥或者说是没有发挥好,协调相关部门和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些有效服务的话是贴在墙上的一纸空文。政府与上市企业缺乏日常的联系、沟通、咨询。除了省里的一年一度的会议,很少有省上的领导到上市企业来跑一跑。达尔曼事件出现后,8家银行封账封楼,众多投资者在公司门前围堵。这件事在反映企业深层次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省、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的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
他们建议,政府眼睛里不能只有国有企业,也要一视同仁地看待上市公司,为上市公司创造一个与国有企业平起平坐的良好发展环境,以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上市公司质量。
记者感言
西北证券市场是一个精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西北证券市场的崛起。大批西北上市公司演绎的故事,像燃起在中国新西北角的一盏盏灯,透发着新经济的亮点,为此,我们感到了振奋。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这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疑难、困境,此次在西北证券业中采访,我们获得了多种感悟:
感悟之一,西北的证券市场需要进一步繁荣活跃。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西北的这个市场还是显得冷漠,在上市融资的认识上,西北一些地方的领导是有差距的。
西北是中国矿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有色金属,在国内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了一定基础,眼下急需的就是资金。而手里有着大量闲散资金的老百姓,在这个时候正在找寻着除银行存款以外的投资渠道。
在企业发展完全靠银行贷款时代结束的时候,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渠道。当地政府应该拥有这样的眼光和胆识,企业家同样也需要这样的眼光和胆识。西北有些地方认准了走这条路,其经济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感悟之二,先要找到优势,才能发挥优势。西北有些上市公司所以发展的慢,恰恰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没有竞争力。
感悟之三,西北上市公司应该向整体做强努力。从目前情况看,西北上市公司发展并不平衡,强的不是很强,弱的却显很弱。因此,在新一轮的调整中,西北的上市公司有必要全面出击,全方位地提高。在政府引导下,寻求新突破,给投资者一个希望。
感悟之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西北需要打破守旧心理定势。西北人不事张扬,做事低调,这并不是件坏事,但闭关自守就不好了。我们发现,西北的一些上市公司及监管部门特别不善于与媒体沟通,不去实事求是的宣传自己,更不要说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了。此次采访,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吃了“闭门羹”,企业推三阻四,接受采访需要副局长、局长的层层表态。为了采访一个部门,我们要在一个地方花上三四天的时间等待。
证券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证券市场如何与媒体配合尚在探索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离开了媒介的有效宣传和有力监督,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走向强势也是不可想像的。
西北证券市场创造过辉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各方努力,西北也会创造“第二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