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资讯

2005-05-14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8期
关键词:人学年鉴现代文学

1.“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研讨会召开

由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起主办的教育领域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13~14日在北大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政治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从梳理学科史、教育制度史的层面,就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框架下学制、学科的确立、调整与文学知识生产、传播间彼此影响、互动生成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论题涉及晚清、民国、1949年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风貌、教育体制和文学现象,包括: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小学学制与国文教育,大学文学学科设置、文学教育、文学传播与高等教育改革,1949年后文学学科范式确立及其后果等。陈平原认为,研究晚清新学与女子教育,晚清北京画报值得关注。该画报更多地瞩目女学生的日常生活,具体呈现兴女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同时,画报隐含的视角混合着民众的街头窥探与画师的笔墨技巧,提醒我们注意其中的性别意识。钱理群提出,发表在《新青年》上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国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1920年教育部明令废用文言文教材,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某种意义上,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最具有实质性与决定性的成果,同时带来青少年一次空前的精神大解放。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的学者选取香港初中文学课程作为观察点,尝试探析“现代文学经典”透过“文学教育”的传递所展现的种种问题。在为期两天的研讨当中,台湾学者还探讨了传统社会民间通俗医学教育、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身体经验与新国民想象等问题。(柯纹)

2.“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研讨会”2005年5月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专家,对现代文学研究和鲁迅课教学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前瞻。严家炎、王得后、孙玉石、张恩和、朱德发、钱理群、黄子平等出席研讨会。本次会议有两个议题,一个是对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反思。严家炎指出“现代性”的概念宽广,不能仅仅理解为启蒙,更不能理解为现代主义。从19世纪末至今,是以现代性为标志的与古代文学相区别的一个独立的文学发展阶段。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概念,从戊戌变法开始,下不封底,以区别于“古代中国文学”学科。王保生认为现代文学史时间长度有限,今天的现代文学研究队伍庞大,研究者的无效劳动很多。胡明指出现代文学研究多年来一直起到思想文化战斗队和意识形态晴雨表的作用,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往往随政治局面的改变呈现出不断更换标签的态势。此外,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近年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文学史观、文学史料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关系问题,文学语言的变革问题也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对高校鲁迅课教学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另一议题。王富仁在书面发言中指出,鲁迅研究的命运也是随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命运而起伏变化的。80年代鲁迅研究的生机直接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生机。而90年代之后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又像在30年代一样在众声喧哗当中为更多的青年所需要。在当下,鲁迅研究课的教学就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它几乎成了鲁迅传统在中国代代传承的主要文化渠道。孙玉石总结了近20年来鲁迅研究的成就,从学术发展角度,倡导建立正常的学术批评机制和学术论争空间。张恩和认为今天鲁迅研究和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研究者自身对鲁迅的误读和曲解,这是导致年轻人远离鲁迅,阻碍鲁迅普及的重要原因。王世家、刘玉凯则对普及鲁迅提出质疑,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真正了解鲁迅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应对现实生活。(杨丽梅、王艳杰)

3.《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出版

本书系教育部社政司2004年11月在杭州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专题文集,200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主题包括: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与人才培养、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学术规范实施细则与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办法。除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论坛主题报告《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吴志攀、人大校长纪宝成、武大党委书记顾海良、法大校长徐显明、复旦教授章培恒、北师大教授王宁、北大教授温儒敏、清华教授李伯重等17位特约代表的发言外,还有从全国高校120多篇征文中经严格匿名评选的40篇优秀征文。(英堂)

4.《历史学家茶座》问世

由肖黎担任执行主编的《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2005年5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继《经济学家茶座》以及《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艺术家茶座》之后出版的最新学人茶座系列。有“史家有言”“人物”“往事”“名家”“访谈”“口述”“书界”“札记”等栏目。其卷首语提出:“让历史切入现实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得有让人喜欢的话题和风格。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快节奏、重效率的时代,但人们也更需要休闲和放松。因此,有味、有趣和有用,就是我们作者、编者应为之努力的方向和追求。”(英堂)

5.《中国学术年鉴》即将出版

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著名重点高校联合推出《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汝信主编的《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以下简称“年鉴”)是中国首次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年鉴。该年鉴的酝酿与出版,受到国内国际学术界与出版界的普遍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系统的多位所长、院长、学科带头人等资深学术权威担任编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每年度介绍约40个一级学科、200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通过严格缜密的程序与方式,公正独立客观地推出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与优秀学人(每学科每年度精选论文十篇、著作五部、学者五位),系统全面充分地总结记录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独家收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专门课题组潜心研究而形成的科研成果:详尽的国外中国学研究文献目录。通过该“年鉴”的出版,将形成高端综合的公正独立客观权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将提供具有精粹性、代表性同时又具有信息性、资料性的必备工具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推出,是中国学术界与出版界的大事,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学术出版的一项重大空白,对促进中国的学术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鉴”的编辑者拟在“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成功推出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时机,再行推出“年鉴”自然科学版。“年鉴”每期容量约300万字,配有入选学者与著作的照片、图片近3000幅,国际标准大16开本精装,全二册。(英堂)

6.《人学理论与历史》出版暨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市社科联等共同举办的《人学理论与历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2005年6月4日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全国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等与来自学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黄楠森、邢贲思、汤一介等60余人出席会议。《人学理论与历史》由《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三卷构成,黄楠森教授任编委会主任,约200万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与会同志认为,该书把人学原理和人学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我国人学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使人学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本书属于人学学科中的三个分支,在学科中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人学原理》构建了比较系统的人学理论体系;《西方人学观念史》把思想史概括为人的观念的演变史,提出了从宗教人、文化人到心理人、存在人的演变过程;《中国人学思想史》包括了古代主要思想流派和思想家的人学思想。与会者就人学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谈了看法,认为今天研究人的各种属性和各个方面的学科已经很多,但作为研究人的各个属性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对人做整体研究、综合研究的人学,至今尚未完全成熟,因而还不能以对人自己的科学的哲学认识,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作用。《人学理论与历史》的出版,不仅是人学学科建设中的新进展,也是人学的一次普及活动,同时可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广鸣)

猜你喜欢

人学年鉴现代文学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劝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北人学没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北人学没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