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2005-04-29吴宗
吴 宗
财富揭密之四:
拥有资金人才设备,为何资源丰富没饭吃?
只攥着一把手指甲,为何资源匮乏能赚钱?
在经济圈里,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议论,有人说:“假如我有一笔雄厚的资金,我将会如何如何。”有人说:“假如我手下有一批得力的人,我将会如何如何。”也有人说:“假如我有一套先进的设备,我将会如何如何。”……这些例子意思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有米,谁都能做出可口的美餐来。
然而,严酷的事实是,有的人虽有雄厚的资金,转眼间却赔得精光;有的人虽有一些得力的人,不久却纷纷远走高飞;有的人虽有成套先进的设备,最终却落得设备闲置或转让……这些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说随处可见。这是为什么呢?对此,人们可以找出一千条、一万条理由来解释,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根本理由就是一条,即看你的资金、人才、设备、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某种需求。抓住了这个,那么你的资金就能生财,人才也养得住,设备也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可以这样认为,财、人、物力都是重要的,有了需求才是“宝”,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抓住了需求,即使一时资金不足、人才短缺、设备简陋,最后也能柳暗花明。自有市场经济以来,所有“白手起家”的佼佼者,无一不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由此可见,经济中的得失成败,最根本一条,要看供给是否跟着需求走。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已经二十多年了,成就辉煌,有目共睹。那么前者的缺陷究竟在哪里?后者的长处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未搞清楚。当然,有关这方面的论著、论文连篇累牍,多如牛毛。概括起来,主要是认为计划经济所有制单一,高度集中,管得太死;市场经济所有制多样化,政企分开,企业有较多的自主权。按照这个逻辑,必然推导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政府管理不如自由放任的结论。但事实证明,私有经济的成活率并不高,无序竞争往往带来的是众败俱伤的结果。所以,计划经济的错误,不是“计划”的错误,而是“错误”的计划,即计划违背经济规律,其要害是重生产、轻需求,使生产失去了正确的方向,犯的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而市场经济恰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方向正确了,也就带来了生机。不过由于还不完全懂得需求规律,也就是方向是对的,但路线还不清楚,所以走起来还免不了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
正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经济观,所以至今人们对什么是资源、什么是财富等一系列问题仍弄不清楚。什么是资源?什么是财富?两者的根本区别,就是看有没有需求。有需求,资源才能转化为财富,才能生财,才是宝。明确了这个道理,如何开发就不难解决了,正确的开发,就是不要先看自己有什么,而要先了解人家要什么,即需求什么,开发什么,需求多少,开发多少。如果不清楚有没有需求,自认为资源就是财富,就盲目开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无效的开发或重复建设,从而形成大量的积压和浪费。这样做,不但不能生财,反而还要亏损。在这方面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应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但应该如何“变”,却又是一场“公婆之争”,其实问题很简单,关键决定于有没有需求。
正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往往对有需求的宝贵资源却视而不见。在我讲学时,报刊上发表了这样一条新闻:云南省广南县发现了一个“穴居部落”。全村近300人至今还住在山洞里。有关领导认为这种非常“落后”的景象应该尽快消除,决定拨款300万元将全村的人移民到比较富裕的地方去。从政府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关心百姓疾苦角度看,这样的举措是值得称赞的。但从经济观点上来看,却不免有些短视和得不偿失。如果具有正确的需求观,善于发觉社会的潜在需求,就很可能产生另一种思路,即将移民款改用于修道路,把穴居村落变成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这不就能引来滚滚的财源了吗?这个看似早该遗弃的“泥饭碗”,一夜之间不就可能变成一个“金饭碗”吗?有道是,一念值千金啊!
究其原因,现代的经济学就像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学一样,还未形成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例如我们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至今还把需求看成是一种无规律可循的纯主观的东西,把它列为唯心主义范畴而给以“彻底”的否定和批判。西方经济学虽然重视需求的作用,但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未能揭示其完整的规律,因而指导作用不大。正因为如此,目前党中央关于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要力求创新的号召,就越发显示出其意义的重大。可以说,一旦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普遍树立了正确的经济观、需求观,那么整个经济定能出现一次质的飞跃,定能避免许多失误,定能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