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
2005-04-29
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达6.1%,为30年来最佳,但预期会放缓。
敦促各国利用“开放的地区主义”配合单边贸易改革和多边改革,争取扩大市场准入。
1980年以来区域贸易协定(RTA)的数量增加了6倍,现已覆盖全球贸易1/3以上,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贸易、地区主义与发展》告诫订立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保持这些协定的“开放性”,以避免造成贸易转移或市场扭曲,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严重影响。
世界银行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包括北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南南优惠协定在内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推动快速减贫,但前提是发展中国家须在3个层面——单边、多边和区域层面将其纳入贸易自由化战略。
世界银行主管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在发布《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贸易、地区主义与发展》报告时说:“区域贸易协定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好处,只要这些协定不是在保护主义的大墙内订立的。然而,对部分国家的优惠就是对其他国家的歧视。几乎所有的协定都会对被排除在外的国家造成负面影响。遏制这些负面影响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更广泛地开放市场”。
报告指出,多边市场开放是世贸组织多哈回合所追求的目标,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可能带来更大的潜在收益。
布吉尼翁说:“多边协定是发达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减少或取消补贴的唯一方式。这些改革举措对于贫困人口具有关键意义,可是他们还没有摆到区域贸易的谈判桌上”。
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达6.1%,为30年来最佳,但预期会放缓
除了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分析外,报告在阐述全球展望时指出,2004年可望成为197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据估计增长率可达6、1%,原因是2001~2002年增速放缓以来已出现强劲周期性回升以及各地区普遍呈现增长强势。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也很强劲,为4%,报告预测2005年和2006年会放缓至3.2%。发展中国家预计也会出现增速放缓,从2004年的6.1%有所降低,对2005年的预测为5.4%,2006年为5.1%。
东亚的增长率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即使略有放缓,2005年预测为7.1%。南亚紧随其后,2004年增长率预计为6%。预测中国的增长率将会适度放缓,以响应政府为防止过热采取的措施。同样,从中国今年30%进口需求增长中获益的东亚各国预计也会出现增长放缓。俄罗斯和中东及北非的产油国得益于2004年石油价格高涨,随着石油价格走低,2005年预计将会保持同样的增速。
从中长期看,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随着在结构改革方面的投资开始收效,增长率可望在1990年的基础上提高一倍。宏观经济稳定持续改善,调动资源用于竞争性商机的灵活度增加,投资环境好转,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加上转轨国家取得持续进展,这些因素应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2015年期间达到人均年增长率平均3.4%,比1990年不到2%的水平有所提高。尽管仍会受到全球性和各国自身的各种风险影响,但这种增长率将会使除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外的所有地区有望实现到2015年把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首要目标。
报告警告说,有些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没有参与这种高速增长。东亚和南亚始终名列前茅。这种乐观预测也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影响,比如石油价格高涨和波动,与美国经常帐户及政府赤字调整相关的利率突然提高,中国为快速增长的经济降温而采取的各种调控举措等等。但是,报告认为这些风险都是可以克服的,结论是乐观的。发展中经济体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东亚和南亚,取得了显著减贫成果,而有些国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严重问题。
敦促各国利用“开放的地区主义”配合单边贸易改革和多边改革,争取扩大市场准入
区域贸易协定在配合单边和多边贸易战略和巩固国内改革计划以提高竞争力和减少贫困方面最为有效。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多数贸易自由化自1983年以来关税平均降低约2/3是通过单边政府改革计划实现的。政府要提高经济效率。无论我们谈到智利、中国,或者更近一些的印度、埃及和马达加斯加,政府选择降低贸易壁垒以促进进口竞争,通过进口引进更多的技术,提高生产率,这就促进了出口和增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让其贸易伙伴也这样做,使其成为全球或区域协定的组成部分,给他们的出口产品更多的国际市场准入,减少贫困的前景势必得到改善”。
报告认为,在区域贸易协定里,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降低对外贸易壁垒,促进新的国际竞争,不设立限制性的原产地规则,减少行业和产品减免,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有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有助于减少地区紧张局势,利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并建立改善跨境贸易的合作计划。
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到欧盟与东欧国家的协定,以及东亚的东盟自由贸易区都有成功的经验。但是所有的安排都有改善的空间。确实,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深层一体化案例的欧盟是逐步演变并在不时出现反复的情况下走向更大的一体化的。
世行贸易局经济顾问、《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主要作者理查德·纽法默说:“无论是北南双边协定还是南南安排都未普遍获得高分。美国和欧盟的双边协定往往都未能实现完全自由贸易,因为他们都把敏感产品,通常是农产品排除在外,或者他们采取了对原产地的限制性规则,从而有效地拒绝了市场准入。南南协定有时在商品贸易方面还比较自由,但在服务业领域则很少推广竞争,而且往往实施滞后。这些协定也几乎没有趁机对临时性工人流动问题作出规定的”。
报告发现,边境壁垒最低的地区在实现多元化和利用正在出现的制造业全球市场链方面是最成功的。例如,东亚是对外壁垒最低和区域内贸易与GDP的比率最高的地区。东欧自苏联解体以来采取改革举措使其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因此也紧随其后。最后,拉美国家放弃了早先采取的进口替代政策,对外来进口产品开放市场竞争,融入全球市场,从而刺激区域内贸易出现大幅增加,从中获益匪浅。
在中东和北非以及南亚,在对外最惠国待遇(MFN)自由化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对外壁垒往往居高不下。加上地区冲突,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贸易一体化进程。不过,印巴关系的改善开创了通过加大地区一体化促进发展的契机。南亚自由贸易区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但只有吸取其他地区失败的协定的教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报告认为,“开放性”的区域协定可以与多边自由化相辅相成。共同开展边境海关改革可以降低比关税更繁重的贸易成本,但实施往往滞后。纽法默说:“南非与津巴布韦之间边境延误的成本相当于从南非往美国运输货物的成本。从澳大利亚往莫斯科运输葡萄酒的费用比从紧邻的摩尔多瓦到莫斯科的运输费用还要低;原因是在乌克兰过境时遇到的保护主义的过境要求抬高了摩尔多瓦葡萄酒的成本,尽管有摩尔多瓦与乌克兰之间还签定有贸易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