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企业家思维的羁绊
2005-04-29郑州毛建新
郑州 毛建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如何增强自身实力,应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巨大挑战,已经成为企业领导广泛关注的问题。时代的每一次进步,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伴随着思想的极大解放。因此,笔者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企业家要想自身端正认识,解开因思维惰性带来的种种情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商品意识
商品意识是人们持有商品观点的总称。它包括对商品的质量、作用的看法。对现有商品的要求和态度,对商品的评价和解释,是人们对商品的进一步延伸的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了人们商品意识的相对淡薄。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全的商品经济,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可以这样说,流入企业的人、财、物、土地、技术、服务、信息都是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法律也是商品。例如,政府出台的向某些行业倾斜的政策,如果投资者往那里投资就会降低成本。在任何国家,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利益的相对公平,都会设置一定的政策壁垒为经济发展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因此,最大的商机在政策里,而政策只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抓住灵活多变的政策,手段只有一个:你必须表现得比政策更灵活。
扩大商品的社会效应。所谓商品的社会效应,是指商品对社会的适应性,对消费者的适应性。即按人们的需求更新换代和增加新的品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使企业经济效益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抓好商品流通。例如,日本的兵库县开波村,交通很不方便,村子很穷,也没有什么特产。为了使村子富裕起来,请了很有经验的井坂弘毅先生做顾问。井坂先生考虑:要使这个村富起来,就得想办法使之“商品化”。而开波村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井坂先生绞尽脑汁,突然灵机一动:如今在物质文明生活的现代人,厌倦了城市的繁嚣,对原始生活颇有一点雅兴,于是说服村里人在树上筑屋而居。村里按照专家设计的致福门路,走了下去。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村里由穷的叮当响变成很富裕的村,城里人来这旅游、渡假的特别多。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缺乏商品意识等于缺乏生命力。企业领导一定要有浓厚的商品意识,要开发、研制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多、市场份额大的商品,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商品适销对路。商品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扩大再生产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竞争是现代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
二、经济头脑
所谓经济头脑是指企业领导脑海中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简单地讲,经济就是节约。众所周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稀缺的,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领导当今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企业的人才合理使用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某两个职员,A在某一个位置发挥的能力为80分(满分为100分),B在某一个位置发挥的能力为70分,则其和为150分;如果把他们俩的位置调整一下,把A放在B的位置上,若A在B的位置上发挥的能力为90分,B放在A的位置上,若B在A的位置上发挥的能力为80分,其和为170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二者的位置调换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再如,德国某一造纸厂在一次配料过程中,由于疏忽了加粘合剂,造出了废纸,一写字墨迹就渗开。厂主为了不亏本,便发动全厂职工思考这些纸是否还有另外的用途。有位工人发现:有墨水的桌子用它一吸就干干净净的。于是,他建议把这种纸当作“吸墨纸”推销。产品上市后,果然不同反响;销路大开,利润滚滚而来。从上例可以看出,虽然由于职工一时的疏忽使产品变成了“废品”,只要集思广益寻找“废品”的功能,若发现该“废品”具有某项功能,它就具有商品的属性,它就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于是,就要开发它的市场,若要开发市场成功,就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法则观念
法则观念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的程度以及企业领导对自身法律约束的能力。企业领导树立正确的法则观念,是顺利进行企业经营、正确处理经济合同纠纷,达成经营目标的前提。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往往要涉及许多法律、法规,企业经营必须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企业领导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更应该熟悉有关国际上的惯例、标准、法规、法律,否则,因决策引起的生产经营行为都可能违法或者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得不到政府的应有保护,或者被他人起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涉及企业运作的法律、法规。企业领导应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加强对国家和国际上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全面的、正确的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并将其精神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要求,企业的产品才能行销全世界,才能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如果不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将可能造成两种后果:其一、当企业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其二、企业不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就有可能因违法从事经营活动而受到法律的追究,承担法律责任。
企业从事国际经营活动,如果不遵守国际上的有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也将可能造成两种后果:其一、当企业的利益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应有的有关国际商法以及其它相关国际法律的保护,得不到有关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其二、企业不遵守国际上的有关法律,国际标准等,就有可能因其经营活动违反了国际有关法律,国际有关机构的认证标准而受到法律的追究和道德上的谴责,其结果产品退出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加班加点、使用童工,不注意环境卫生等现象发生,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部分企业受到了法律的追究、道德上的谴责,其产品也被退出了国际市场。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外,还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从重新认识某些事物开始的。若是观念没转变,意识没转变,说多少具体操作方法都没有用。作为企业的领导,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你的一言一行将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命运。不同素质的企业领导会将企业引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而在企业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情况下,企业领导的行为又足以影响到社会的方向。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领导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除权力以外,可以这样认为: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只要具有浓厚的商品意识、很好的经济头脑、较强的法制观念,企业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思维的极限,拓展你的思维就是扩展你的事业。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