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2005-04-29浙江潘锦忠
浙江 潘锦忠
道路货运市场最真实地展现着货运业的风吹草动。随着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全国治超行动、《道路运输条例》及燃油涨价,打破了原有货运市场秩序,如今道路货运市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治超”后道路货运市场的新变化
1、运价先涨后落。随着治超的开展,原本只有超限超载才能赢利的货运企业谋求涨价是必然,治超以来的运价呈先涨后落趋势。刚开始,一些地方的运价出现不止一倍的上涨,这主要是相当一部分车主在治超初期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采取停运的方式,造成运力一时紧张,运价飞涨。随着治超的深入推进及宣传到位,一些停运的车辆逐渐恢复正常营运,从每吨公里0?郾2元涨到每吨公里0?郾6元,属于车主和货主都能接受的范围。目前运价又回落到治超前的状态,呈波浪式状态,至于下一步运价是升还是降,业内人士认为,短时间内,运价可能会保持现有的水平,长远来看,运价的形成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
2、市场效益未降反升。货运业上半年连续遭遇燃油涨价、治超等一系列冲击,按一般推理,货运市场的效益必定会受影响。但出乎意料,货运有形市场效益并未受到较大影响,经营稳定。义乌的江东、宾王、南方联、国际物流中心等货运市场更是实现效益翻番,而且不断有新的业户进入货运市场。入场业户不降反升的现象说明业户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随着治超的推进,市场趋于稳定,很多企业已经尝到正规市场下竞争的甜头。
3、政策牵引发展重型车。“治超”后,为鼓励发展多轴、大吨位、大功率的集装箱运输车辆,浙江省2004年7月开始实施新的交通规费征收政策,车辆吨位在15吨以下的按实计征,车辆吨位在15吨以上的一律按15吨计征。“政府让利,企业受惠”,治超初期的运价调整没有完全到位,运价市场自我调节机制还未成型的特殊时期,针对集装箱运输行业实际推出的政策,起到了有力的导向作用。货运企业纷纷出资购置多轴、大吨位、大功率的车辆,政策牵引购买重型车成为趋势,长期困扰运输市场有序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松动。
二、当前货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治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地方执法力度有所放松。有的地方工作热情不高。疲劳作战和厌战心理开始出现;超限超载现象有所反弹;运价有所回落;个别执法人员不规范,存在乱设检查点,乱罚款的现象;“车托”威胁当前的治超工作,个别地方联合执法不到位,没有形成合力。道路货运企业普遍希望政府部门尽快完善治超的政策链,加强治超的彻底性。建议政府采用理性、科学、严密的政策组合,使政策发挥链条的整体效应。尤其是要尽快出台扶持多轴、大吨位、厢式车发展的具体政策,降低货车运输通行成本,加快货运企业的发展。
2、货运信息不灵,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货运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滞后,缺乏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运价偏低、过路过桥费偏高、养路费增加、油价上升、回程配载难、运输负担重等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货运成本。当前道路货运企业运输成本偏高,投入产出不合理,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3、体制性障碍依旧。体制方面的制约更多地体现在国有货运企业。产权国有一元化,实际出资人缺位的现象目前在国有货运企业还很普遍。“全额风险低押承包”和“挂靠经营”是当前国有货运企业中普遍推行的经营机制,该机制自诞生以来,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也一直存在争议。管理部门认为是“私车公挂”,坚持要进行清理;国有企业则认为是企业经营组织的一种方式,坚持实施,并对清理挂靠车行动进行明里暗里抵制。但就这种经营机制而言确有其先天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对车辆的控制力十分有限,车辆各自为战,难以组织,企业市场竞争整体质量和水平受到严重制约,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对车主、司机的重利益轻服务轻安全行为,很难进行有效监督控制,给运输安全和规范经营留下隐患,加之车辆随意转出公司,车辆增减变化不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难度。
三、道路货运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竞争继续加剧。目前进入我国道路货运领域的外资企业大量增加。尽管这些外资企业目前还只能采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涉足道路货运领域,但是凭借这种方式,外资企业的身影已经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型物流或货运项目的竞标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拿到项目后他们并不亲自经营,而是转手将其中的运输业务压价后转包出去,坐地收银。在道路货运企业之间,更直接的竞争还是体现在价格方面。目前货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无论用“白热化”还是用“血拼”来形容应该都不过分。一些普通货物的运输价格目前仍不足0?郾40元/吨公里。造成运价恶性比拼的原因除了运力大于运量外,大量不规范的货运业务招投标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道路货运领域,货主企业出于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治超”以来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运输业务外包,但是,道路货运领域运力大于运量的现实使货主企业在降低运价上游刃有余。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监督,招标已经成为一些货主降低运输成本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很多货运业务的招标价格严重低于正常的运输成本。但不管如何,货运招投标已成为治超后货运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其积极的意义。招投标还让货主企业与运输企业实现了强强联合、信息服务体系和运输资源共享。固定线路、地点的中标运输为运输企业提供了一个突出信息服务优势、创造综合运输效益的环境。运输企业可以结合固定线路营造局部运输环境,建立以这些地区为支点的、快速灵敏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交流渠道的拓宽和组货配载优势的发挥,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运输综合效益。同时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5年我国将向外资道路货运企业(物流企业)全面开放国内道路货运市场,大物流企业将不断进入中国,货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2、合作联盟成了趋势。在道路货运业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货运企业的合作意识如此强烈。在道路货运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外资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的频频携手、地方货运“诸候”的振臂一呼到中小运输企业的合纵联横,各种形式的合作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战略;合资合作;小有小企业的招数;缔结联盟。总之,货运企业已经普遍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和联盟将成为企业今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专业化运输成突破点。在普通货物运价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从提高运输技术含量入手,寻求从高端服务领域突围。通过对传统的货运组织方式、服务理念、营销人才、运力结构等进行调整,一些企业开始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到利润相对较好的专业化运输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种货物运输、危险品运输、大件运输、快货运输等班次化运输和托盘运输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上。促使货运业务向“大、特、专、快”方向发展。发展专业运输有效地整合和发挥了传统运输企业在资源方面的最大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低运价的冲击。
4、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更紧密合作。治超后,一些货运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从经营车辆转为经营货源,从单纯提供装卸的运输服务变为延伸服务、拓展仓储配送和代理业务上下功夫,以最快速、最优秀的服务和最低廉的综合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这些货运企业的地位发生变化。为了实现从经营车辆向经营货源转变,确保大宗货源相对稳定,一些货运企业与货主企业保持了互惠、互利、互信的关系。一些有实力的货运企业也尝试从建设物流园区入手,逐步将业务渗透到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配送分销全过程。义乌浙中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之作,该中心通过对园区进行建设,不仅吸引了大批物流和货运企业入驻,还将本地区众多进出口外贸企业的仓储、分拨、配送、分销等业务入驻园区,为外贸企业提供商检、报关、收费结算、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
5、向现代物流发展成为趋势。治超行动让多数道路货运企业历经了风雨,风雨过后,不少货运企业开始反思自身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反思中他们将经营的前景构建在发展现代物流中,并且开始了经营战略的调整。许多企业在多年积累的经营信用的基础上,发展物流仓储配送、物流房产等项目,逐步完善运输环节的上游功能,将传统的货运企业逐步改造为服务能力强、创利水平高的现代物流企业。在治超行动的作用下,道路运输市场大调整的格局初现端倪——有经营基础和资金实力的企业正大步前进,加快服务功能的完善,正向着现代物流企业的目标锻造自身;而资金薄弱、规模弱小的货运企业在历经风雨飘摇后,正主动出击寻求强弱兼并、弱弱联手的组合型经营。
(作者单位:浙江金花市公路运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