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的企图
2005-04-29于红鑫魏凤春
于红鑫 魏凤春
表面上看,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从市场供求角度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深层次看,却是美日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维护自身政治利益的突破口
美国:霸权游戏
人民币升值国际舆论压力的背后,可以看到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身影。
美国的GDP目前已占到世界经济的29%,年增长率虽然只有3.5%,但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头号功臣。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截至2004年10月,美国的贸易逆差已达5285亿美元,经常项目的逆差要靠资本的流入来弥补,美国的外债占到GDP的25%左右。在美国国内,布什政府依然在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减税,增加公共支出;据统计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2%,每年都要用大量进口来弥补消费。自2002年2月以来,美国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持续走软,而美国政府并没有对美元汇率进行干预。
何以美国就能维持这样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美元的金融霸权。
美元仍然是国际经济中最重要的货币,据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到了72%,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元占到了52%,在国际贸易中以美元为计价货币的结算占到了62%~63%左右。借助于美国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元在金融领域依然处于霸权地位。美国一直在叫嚣人民币升值,而美元的汇率却一直走软,殊不知大多数亚洲国家均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这就意味着美国在通过美元的贬值减轻外债负担,进行赤裸裸地掠夺,同时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转嫁其国内危机。虽然目前美元的地位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时颇有不如,但美国依然以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推行这种对外掠夺的经济政策,以弥补国内经济政策失误的负面影响。放眼世界,也只有美国敢玩这样的游戏,因为它是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国推行金融霸权的一个例证。
美国指责中国的廉价出口品对其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要求人民币升值以降低中国产品的世界竞争优势,抑止本国资本向中国转移。
但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美国对日本、欧盟也一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元升值了近2倍,但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减少了多少?
同样,自2003年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比例也由1.1∶1升至0.7∶1,欧元虽然大幅升值,但美国对欧盟的贸易赤字又减少了多少?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 ,放弃对华设置的种种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恐怕会更有效一点,大可不必花这么大力气逼迫人民币升值。
此外,人民币升值亦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美国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创新优势,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把传统制造业“外包”出去可以使美国集中资源发展其强势产业,这是美国最希望也是最擅长做的事情,美国也正是拿它的高新技术和发达的金融服务来跟世界进行不等价交换,它的目的从来也不是成为“世界工厂 ”,而是世界霸主。
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做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近几年来,面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中国威胁论”高潮。 因此,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即“扼杀在摇篮里”。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布什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争夺“亚元”主导权
一直以来,日本视中国为全球通货紧缩压力的罪魁祸首。但是,日本的通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
事实上,2002年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仅相当于其GDP的1.5%左右,而且由于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程度很低,中国的通缩对日本物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相当有限。并且,即便中国真像日本所说的在输出通缩,日本企业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会降低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日本企业的生产扩大,利润提高。而不是像日本所说的,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以后,不仅在日本的国内市场,而且在第三国市场,日本的产品会被中国的所取代。近些年,在中日贸易中中国依然表现为逆差,而在美国市场上,据推算,中日两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相互竞争的金额只占日本对美出口的16%,远远低于其他亚洲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程度。
我们知道,日本的出口以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为中心,而中国的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相互竞争的领域其实很小,更多地是体现一种互补的关系。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市场所需的中国产品被日本产品替代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相反,由于日本进口成本的上升,还会造成日本生产规模的缩减,使企业得不偿失。
这说明,将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罪于人民币低估,无异于缘木求鱼。实际上,日本的通缩更应在国内经济政策上找原因,日本政府的债务规模目前已经是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而且国内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已陷入流动性陷阱,无法奏效。
把日本经济的低迷与人民币币值扯在一起,背后真正目的何在?
首先,日本要维持其在亚洲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迫使人民币升值,是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日本由于其经济十年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洲货币主导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币的地位日趋显著,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
其次,日本企图阻止中国提高自己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努力,例如,钢铁业和汽车业。众所周知,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诞生的导火索是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日本于1975年就成为世界头号汽车出口大国,钢铁业的生产成本也大大低于美国。再看中国,2002年,中国的钢铁业面临的现实形势是,为了应对美国“201条款”和外部倾销不得不对进口产品加征“反倾销特别关税”。这显然意味着,中国钢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日本在70年代初期相比尚相差甚远。如果人民币升值,日本在钢铁业高端产品上的竞争力就将增强,中国钢铁工业升级的进程就将严重受阻。从汽车业来看,目前中国正在扩张的轿车生产能力中,日资背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人民币升值,靠进口部件组装的日本轿车就将获得极大竞争力,而我国提高汽车国产化率水平的进程就将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