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药疗中的隐形杀手
2005-04-29罗季余曼
罗 季 余 曼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指出,全球有1/3的人是死于“药害”,而非死于疾病。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来自于医生的不合理用药普通大众无法掌控,但在自我药疗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一些“错误”却是可以避免的。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药错误现象和容易被不合理使用的药物,希望您看过之后,能停止犯这些错误,更重要的是,希望您从此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
药本来是治病的,但使用不当却会致病,甚至致命。当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随处可见,“药害”难以避免,甚至愈演愈烈。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由于知识不足导致诸多的不合理用药,其危害在于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损害健康,浪费金钱,甚至耽误治疗,引发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常见不合理用药6种现象
1.用药不对症
肚子痛用什么药?止痛药?止泻药?消炎药?胃药?其实,擅自用哪一种都可能是错误的选择。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数十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怎能轻易判断自己腹痛的病因,又怎能做到对症用药呢?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仅凭一知半解或自恃“久病成医”,或听别人的用药“经验”,不经诊断,未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症时就随意用药。这种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要知道许多症状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用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中成药的使用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胃痛,有脾胃不和、食积停滞、脾胃虚寒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所用药物是不同的。失眠也有心肝血虚、心阴不足、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等类型,治法也不同。中药也有不良反应,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药源性疾病。
2.用药时机不对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以乙肝的治疗为例,许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在未查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情况时,就应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有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其原因是:1.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2.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免疫耐受)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3.不考虑病情,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4.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
从小的方面来看,每天的服药时间是有讲究的。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的解热镇痛药就一定要在饭后服。
另外,不少降压药都需要保持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比如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每日服3次的药,需每隔8小时服1次。不少患者往往在三餐前后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而夜间较低,影响疗效。
可见,用药时机要正确掌握,不能想当然,在遵医嘱或者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若有疑问,应主动咨询医师和药师。
3.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便随意加大剂量;有的人又经常忘服、漏服药物,问其原因,答曰病情有好转,就不把吃药放在心上了。
需知,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此类随意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因此,使用药品时,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
与一般老百姓的认识不同,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当您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可见,在对待用药疗程的问题上,要相信医生,而不要被主观感觉欺骗。以下几种情况,都是用药过程中需要杜绝的:
时断时续 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控制疾病发展不利。
疗程不足 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细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能成为慢性感染。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时症状虽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时若自行停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随意换药 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病程为4周,用药(以氯霉素为例)总疗程不少于2周;抗结核病药需半年至1年。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5.对治疗目标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得了病,大家总想通过一次治疗“断根”,认为长期服药就等于自己的病治不好了。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但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除少数能获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如麻疹、天花、水痘、风疹、伤寒等感染性疾病外,绝大多数疾病是难以通过某种“神奇的治疗”而根治的。
以高血压为例,没有一种药能吃一次就把血压永久地降下来,但是只要坚持服药,就可以把血压控制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而这,就是我们治疗疾病的目标。
对疾病的康复,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心理预期,才能避免不合理用药。
6.盲目联合用药
部分人有这种心态,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事实上,盲目的联合用药危害不小。首先,有些药物商品名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同时服用就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例如降糖药中,格列齐特与达美康是同一成分,不必同用,格列齐特与优降糖虽非同一成分,但都属于磺脲类,也不应同用;其次,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第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还会加大毒副作用。
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联合用药时务必咨询医师和药师。
有个小病小痛,很多人习惯自我判断、自我药疗。也因此产生了诸多不合理用药的问题。那么,究竟哪些药容易被不合理使用呢?
容易被不合理使用的10类药物
1.解热镇痛药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吲哚美辛(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双氯芬酸等。
现象一长期服用头痛粉
冉老伯30多年来天天用头痛粉兑酒喝,没有头痛粉时,他感到生不如死。如今,他年用量已达5000多包,医生称其药物依赖,不易治疗。
专家点评头痛粉是药店自购药中最常见的品种,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长期服用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药物依赖,一旦停药会产生头痛、全身不适、疲乏无力、不安、焦虑、烦躁、抑郁、失眠、心悸、出汗、震颤等撤药症状。另外,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果简单地一止了之,掩盖了病情,延误了诊治,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现象二盲目加大剂量,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
张先生经常牙痛,吃了消炎痛,效果不错,但容易反复,于是他认为,多吃几片肯定止痛效果好,就一次吃下8片,结果出现了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专家点评过量服用消炎痛等解热镇痛药物可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如头痛眩晕、视力、听力模糊、胃肠道出血、高热、脱水、血压下降、昏迷乃至危及生命。其中,以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最为明显。
现象三有胃病的人服用解热镇痛药
某胃痛患者听说“百服宁”可治疼痛,便自行服用,服1次无效,接着又服1次,可是,越服胃却越痛。
专家点评 “百服宁”含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对内脏疼痛并无效果,而且扑热息痛还会引起恶心和腹痛。解热镇痛类药物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所以有严重胃病的人是不适合使用的。
《家庭医药》提醒
患者数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内连续、或者超剂量服用解热镇痛药,会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性和耐受性,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损伤肝肾功能、损害听力、危害孕妇及胎儿健康等严重后果。而且,解热镇痛药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消除病因,有时还会掩盖病情而延误诊疗,故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最近的“万络”风波也让人们对不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导致的危害有了新的认识(详见本刊2005年第5期10~13页)。
2.抗生素
代表药物: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磺胺、氟哌酸。
现象一不按剂量和疗程使用
有的患者治病心切,认为多吃药,病好得快,用抗生素的时候,随意加大剂量,等病情稍有好转又擅自停药。结果病情反复,甚至迁延难愈。
专家点评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是经过大量试验制定的,减少或增加剂量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抗生素还应该用足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无效,或者因为没有彻底治愈而病情复发。
现象二频繁更换种类
有些人使用抗生素时,用了一天症状没有缓解,就认为效果不好,于是又换一种。
专家点评抗生素的起效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频繁更换药物,不仅没有达到起效的药物浓度,还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本刊2002年第10期“专家评药”专栏专题谈抗生素,有关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参阅该期杂志——编者注)。
《家庭医药》提醒
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人们长期养成的用药习惯有关。目前国家己规定抗生素要凭医师处方购买。但只有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大众“健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3.感冒药
代表药物:感康、康必得、白加黑、感冒通等。
现象一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
有些人感冒时喜欢同时服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感冒药,以为这样更有利于治疗。
专家点评不同厂家生产的感冒药有不同的商品名,但有可能里面含有相同的药物成分,多为伪麻黄碱(主要作用是选择性地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减轻鼻塞症状)和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有的则添加止咳成分右美沙芬。这就容易导致这种药物成分的过量使用,从而产生毒副作用,比如造成肝功能损害。
现象二感冒了不服药
不少人认为感冒能够自愈,服了药也是这么长的病程,所以感冒后不服药,即使症状明显也硬撑着,被头痛、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折磨得彻夜难眠,或者影响工作,导致身体的抵抗力进一步降低。
专家点评其实很多感冒药针对感冒症状,可以轻易控制症状,减轻痛苦,缩短病程。
现象三神经性头痛患者常年服用感冒通
张某患感冒后自己到药店买了两盒感冒通,服用药物三天后便出现了血尿症状,整个人虚弱得起不了床。经医院检查发现,是“感冒通”所致的肾脏损害引起了血尿。所幸,这位患者及时停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恢复了健康。
专家点评感冒通是由双氯灭痛、人工牛黄、扑尔敏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的双氯灭痛对肾脏有损害作用,这是出现血尿的主要原因。因此,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和肾脏功能逐渐减弱的老人不宜服用感冒通。
《家庭医药》提醒
在选择感冒药前,首先应明确诊断,是普通感冒、上感,还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针对症状,选用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的抗感冒药物。
4.消炎润喉片
代表药物: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等。
现象一 喉片当糖吃
小于是公共汽车售票员,因为职业的原因,他常到药店买金嗓子喉宝,吃了之后嗓子会觉得滋润舒服一些。另外,有些小朋友甚至拿喉片当糖吃,家长也认为“吃喉片总比吃糖好,还能预防疾病”。
专家点评喉片主要用于治疗口腔、咽喉部的感染性疾病,如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鹅口疮、口腔溃疡及口臭等。因其口感清凉、香甜,受到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如果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滥用,喉片中的抗菌成分会杀灭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反而诱发炎症的产生;也有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
现象二慢性咽炎滥用消炎润喉药
吴老师患有慢性咽炎,经常咽喉痒痛难受,便常吃润喉片来缓解咽部疼痛。
专家点评润喉片可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润喉止痛,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可应急使用。但慢性咽炎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病因较复杂,治疗上要针对病因下药,采取综合措施。一有不适就服用润喉片并不妥当,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家庭医药》提醒
喉片虽然甜,但它仍是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吃起来甜滋滋的润喉片当然也不例外。
5.治咳嗽药
代表药物:川贝枇杷露、咳必清、甘草合剂。
现象一咳嗽吃镇咳药
老陈和同事老代都咳嗽,老陈还咳痰,有天老代告诉老陈自己喝了止咳糖浆,现在不咳嗽了。老陈听了也如法炮制,几瓶下来,咳嗽没止住,却发起烧来。
专家点评呼吸道有感染,炎症没有控制,气管和肺内的分泌物最好能排出体外,而咳嗽是呼吸道防御反应的组成部分,咳嗽有助于排痰,所以多痰或者痰液黏稠的情况应选择能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这时要禁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等,不然可因抑制咳嗽导致痰液不能排出,引起痰液阻塞,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窒息。
现象二小儿用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
有的止咳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可待因,小儿不宜服用。但小儿咳嗽又最常见,有的孩子整夜咳嗽,让父母担心,也影响家人休息,于是有的家长就急于用强效止咳药。
专家点评止咳药分中枢性止咳药和一般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是一类特殊药品,有严格的适应症,只适用于剧烈的无痰干咳。它虽然对咳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咳嗽中枢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服用还会成瘾,所以不可擅自服用,必须有医生处方,并且只能少量短时间使用。老年人、孕妇、小儿都应避免服用中枢性止咳药。
《家庭医药》提醒
一旦出现长期咳嗽久治不愈等情况,应尽快接受医生的正规诊治。
6.消化系统用药
现象一腹泻原因不明时单纯服用止泻药
有些人拉肚子后,一趟趟跑厕所很难受,往往不经诊断,自己盲目服用止泻药。
专家点评有些患者发生腹泻后,马上就使用止泻剂,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发病初期,腹泻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如果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因此,腹泻时,应该先到医院检查大便,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止泻剂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现象二腹痛立即吃止痛片
腹泻也会伴随着肚子痛,有人干脆用平时治头痛止痛片来对付腹泻疼痛。
专家点评腹泻时发生肚子痛,为肠道发生炎症和痉挛引起的,用治头痛的止痛片是没有效的,只能用消炎、解痉的药才奏效。但由于阑尾炎等疾病和腹泻的初期症状很相似,服解痉药容易掩盖病情,耽误疾病的治疗。如果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服阿托品等解痉药还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对于轻度腹痛者,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来缓解腹痛,止痛片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家庭医药》提醒
发生腹泻最好先去医院看医生或咨询药店的药师,切忌盲目或凭经验治疗,应按医嘱用药,避免陷入用药误区,延误治病的良机或导致病情加重。
7.皮肤科外用药
代表药物:皮炎平软膏、皮康王霜、肤轻松软膏。
现象一滥用皮炎平等含激素类外用药
有些人把激素当成治疗皮肤病的万能药,不经皮肤科医生的诊断,稍有不适(尤其是面部),就自选含有激素的药物外涂,结果却诱发了激素依赖性皮炎。
专家点评皮质激素(俗称激素)具有抗过敏、止痒、抑制炎症等作用。外用的皮炎平、氟轻松(肤轻松)、乐肤液等激素类外用制剂,对多种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是有效的。特别是对这些皮肤病所引起的瘙痒,如果使用得当,有一定的止痒作用。但有些感染性皮肤病,外用了这类药物不但无效,还会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令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长期外用激素制剂,还会导致皮肤萎缩。尤其是面部,更应慎重。
现象二用药不对症
杨先生是一名长途汽车司机,近来发现自己双测腹股沟处起了圆圈状红色斑疹,伴有剧烈瘙痒。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医院诊治,杨先生就在路边药店买了一支“肤轻松软膏”外擦患处,刚开始使用时自己感觉瘙痒减轻了,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红斑明显扩大,病情加重,后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股癣。
专家点评杨先生所患的本来是真菌引起的股癣,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疾病很快就会被治愈,但是他却错误地选用了皮质激素类药膏,结果造成真菌感染扩散,疾病加重。
《家庭医药》提醒
不要认为皮肤病是小病,就直接去药店购药自治。应先到医院找专科大夫,明确诊断后再治。
8.眼科用药
代表药物:氯霉素眼药水、润洁、润舒、可的松滴眼液、利福平滴眼液。
现象一眼睛疲劳点氯霉素眼药水
有很多人(尤其是学生)眼睛疲劳时就要点几滴润舒,觉得这样要舒服一点。
专家点评润舒是含氯霉素的眼药水,主要针对细菌性结膜炎和角膜炎,视觉疲劳患者并非眼部感染,主要是由于眼睛表面水分迅速蒸发而引起的眼干。所以这种用法不仅收不到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诱发眼疾。长期滴用氯霉素等抗生素眼药水有可能引起慢性结膜炎,还可以导致耐药,如果被人体大量吸收还可诱发血液系统疾病。
现象二滥用激素类眼药水
广州某高中女生小唐,每年春季就双眼反复红痒,在医院诊治后医生给开了止痒药水,效果很好。但是一旦停药,双眼又开始发红,由于功课紧张,她便自行在药店购药。大约半年之后,她发现看黑板上的字模糊不清,后被眼科医院确诊为患有“激素性青光眼”。
专家点评激素类眼药水如百力克等一定要慎重使用,因为长期滥用激素类眼药水,可导致药物性青光眼、药物性白内障、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等疾病。
现象三过量使用眼药水
一名患有高血压的老太太因为得了眼疾,到药店买了两瓶眼药水回去,在2个小时内竟然把一瓶药水点完了,之后老太突然心跳缓慢,经查她所用的眼药水中有一种升高血压的成分。
专家点评有人在出现眼疾后,一次点数滴眼药水,认为加大药量,疾病会早日痊愈。其实,药水按照说明书一次点1~2滴就足够了。过量使用不仅浪费,还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家庭医药》提醒
不适当地使用某些眼药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如果因某种眼病需使用眼药,一定要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9.维生素
代表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
现象一滥用维生素C
非典流行期间,卫生部公布了“快速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其中之一为维生素C。许多人为防非典,为提高免疫力,长期把维生素C当作补品而滥用,最大剂量甚至达到一天几十片。
专家点评体内缺乏维生素C,可引起皮下出血、齿龈和胃膜下出血,机体对疾病抵抗力下降。但如果每次服用超过1克时,就可能导致腹痛、腹泻、尿频,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降低妇女的生育力,影响胚胎的发育。长期每日口服维生素C 4克以上,可发生尿路结石和肾结石,严重者可致血尿和肾绞痛。大剂量维生素C可对抗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现血栓,有中风危险(本刊2003年第10期“专家评药”专栏专门谈维生素C,有兴趣者,可参阅该期杂志——编者注)。
现象二滥用维生素E
有些人认为维生素E有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功效,将其作为常用的保健药,有的每天竟服10多粒。
专家点评维生素E不是补药,不可滥用,每天服用的最佳剂量为360毫克。也可从饮食中摄取,硬壳食物如核桃、花生、葵花子、芝麻等都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E。大量久用后可出现毒性反应,轻者轻度恶心、疲乏,少数妇女月经量增加或闭经;重者出现肌肉痉挛、肌无力、骨骼钙化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以及睾丸萎缩和性功能减退等(本刊2003年第4期“专家评药”专栏专门介绍维生素E,可参阅该期杂志——编者注)。
《家庭医药》提醒
没必要使用的话,就不要滥用维生素了,以免没病找病。如需服用要遵医嘱,或以说明书上标示的剂量为准,按国家规定的剂量配制的多种维生素可按量服用。
10.中药
代表药物:人参、白果等。
现象一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性
王奶奶听说白果有补肺益气、定痰喘、降压调脂的作用,于是在儿女回家的那天中午,炖了一大锅白果煨鸡。晚上大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泻现象。
专家点评白果含有少量氰苷氨基酸,过量就会中毒。
现象二不对症使用中成药
去药店买中成药的人只关心是否是治感冒的、治胃痛的、治失眠的,很少有人知道中药要辨证使用。所以有些人患了风寒感冒却吃清热(如感冒清热冲剂)的中成药,没有效果还怪药不好。
专家点评中药讲究辨证论治,是寒证就要用祛寒的药,如果感冒出现头痛、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全身酸痛等症状,说明是由于感受风寒所致,应该服用祛寒的中成药,如九味羌活丸;如果感冒出现流黄脓鼻涕、嗓子痛、咳嗽、咳痰黄稠,说明是风热感冒,这时就要服用清热的中成药了,如银翘片等。如果明明是风寒感冒,却一个劲地清热,这样用药就像南辕北辙,当然是越走离目标越远。
现象三不同中药之间、中药与西药之间多药合用,导致毒性成分剂量加大
用了中成药胃泰冲剂后又使用四味汤为主的汤剂。又如牛黄解毒片和六神丸合用,雄黄的剂量加倍。
专家点评人们对中药的成分缺乏认识,同时服用多种中药或中西药合用时,常在不知不觉中加大了相同毒性成分的剂量。
现象四中西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服用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时,服用麻杏止咳糖浆,导致降压药无效。
专家点评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一些中药治疗、调理。这时若使用不当,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有可能抵消了功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如降压药不能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糖浆、止咳定喘丸等合用。因为麻黄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这样就抵消了降压药的疗效。
《家庭医药》提醒
天然的≠无毒的。实际上,许多中药和中成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服用不当,同样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发现243种中药有毒。所以,用药前要向医生询问清楚,辨证用药。
编后:不合理用药就像一个潜伏的隐形杀手,随时随地威胁着您的健康。限于篇幅,我们列举了上述不合理用药6种现象和10类药物,可是生活中出现的远远不止这些。药品是特殊商品,关乎性命,在自行买药、自我药疗时,一定要有安全意识,走出用药误区。《家庭医药》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用药的良好氛围,普及用药安全知识。还是那句话,用药问题,马虎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