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人才基地的环节

2005-04-29吴莉芳

现代企业 2005年11期
关键词:人才企业

吴莉芳

人是万物之灵,人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破坏世界,因为人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因素。人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国企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企优秀的员工造就了昔日国企及国民经济的辉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企在机制上的先天性弱点,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后来居上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导入,国企在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冲击。

正如万有引力一样,正是有了地心的引力,水才往低处流。所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导了许多新兴产业,也做大了基础好的企业。而人才往这些行业和企业流动,正如地心的引力一样,是一种必然。

人才的流动,对整个社会来讲促进了世界级企业的诞生,但对于人才流出企业来讲,至少有以下负面影响:①会使在岗人员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企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忧虑和怀疑;②会使在岗人员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流出人员对比,思考自己的未来,形成潜在后续人才流失源;③人才流失不仅仅是一个人离开了企业这么简单,企业一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也或多或少离企业远去(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④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企业局部工作有所影响。

当然,人才的流动也有积极的一面。首先,由于中国传统的用人之道,使职位成了无过错终身(至少相当长年度)制,所以,为维护好职位是当务之急,尤其和上级建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网比脚踏实地地工作更为重要。因此,这部分人成就不了出色的管理;其二,职位的相对稳定性又使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工作业绩平淡,其三,中国传统的为官之道——中庸之道,更造就了平庸,具有开拓性和敢于讲真话的管理者也就不在多数。这也许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背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职位并不等于是人才。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才”的流动并不可怕,它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给现有的人才预留了空间,加速了人才的推陈出新。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的死亡。当然人才的流失,不会是绝望之致,但至少是失望之时。国企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却因各种原因使人才一批批的流失。如果说国企造就了人才,那么是否意味着其它企业成就了人才?

就单因素讲,人才是有时间性、层次性、专业性、全方位性的。人才仅从时间上讲,大多集中在从业8年以后到退休前5-10年(不排除例外)。这是人的职业生涯中实践经验最为丰富的时间段,就好像机器设备一样,中期是产生效益最大的时段。人才的层次性,按照不同需求也可分为基层、中层、高层,当然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衡量标准。人才的专业性,就企业而言也可分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等。企业是一座大厦,如果说专业技术人员是地基,那么专业管理人员是钢筋,而技术工人是成就大厦的一砖一瓦。地基不稳,大厦将倾;钢筋不牢,问题缠身;砖瓦不全,风雨侵蚀。因此人才是全方位的。

从人才流失的动因上看:名(认可程度)、利(所得水平)、途(未来前途)、境(环境氛围)是根本。因此,构建和谐的人才基地,使之驻守企业,至少应有四个环节:

一、予之以名:就是给人才一个名誉、一个认可度,这是人才的精神需求。

对一线的工人、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鼓励其在生产中确实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各种发明、创造的个人或班组,以其个人或班组的名字命名,企业也可以对一线的工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首席员工制;对非技术员工,可以按各岗位特点,进行评比,给予相应的名誉认可;对管理员工,企业可以继续评审企业内部有效的专业职称(但必须以业绩为充分条件),对其管理或业务创新,也可以与之以名。再如企业的各类评先,也要评出真正的先进。

人才首先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理所应当给予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员工以名誉和认可。企业不给,难道还要拿到社会上给?其次,这也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这些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讲,不一定完全需要或不会付出太多的成本。

二、酬之以劳:就是给人才一个劳动付出的合理报酬,这是人才的物质需求,是留驻人才的要因。

按照“20/80”分类(单位80%的工作业绩是由20%的关键或核心员工完成的,80%是人力资源,20%才是人才资源),企业平衡80%是人力资源,更要关注20%的人才资源,构建与业绩相匹配的薪酬体系,而不完全是资历、职位起决定性的体系,使人才的报酬相对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机关),不难看出高级职称干中、初级职称的工作,中级职称干高级职称的工作现象不是少数。企业中层的水平是否优于科级?科级的水平是否优于科员?答案不全是肯定。再看看企业目前的工资构成:岗位工资反映不同岗位的付出吗?技能工资反映不同人的技术水平吗?答案是具有相当的否定成分。在同一层次中,工资所得最高的并不是贡献最大的,而贡献最大的工资水平往往处于中下游。这说明:①企业内部薪酬仍是资历工资;②长时间工资体制不变,无法适应变化的人的能力、认知和贡献水平;③企业没有建立内部不同人员的能力测评系统(包括由于职称的改革,企业内部已经不在评审,而人才大多致力于企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上的各类考试,形成人才越忙越得不到认可的现象);④企业内部各级职务的任命存在一些人为因素;⑤企业内部各级没有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这种体系无异于人才在被剥削,低效率在剥削高效率,低水平在剥削高水平。

流水不腐,让用人机制流动起来,让薪酬体系流动起来。例如工龄工资可以分层次有所区别;内部职称的评审以工作实绩为充分必要条件,而不是资历;废除因人设岗,建立因岗设人,易岗易薪,特岗特薪的体系;下级的所得可以高于上级……但对同一岗位(下转第55页)(上接第47页)来讲,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业绩。因此,岗薪也有局限;而同一员工,在不同的时间做出的业绩还会有不同。因为人是可变的,任何固定模式的薪酬体系都不可能完全反映变化的人的业绩、水平,能做到相对公正已是不易。加之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薪酬体系在一定阶段,仍有必要非完全公开进行。这也是解决人才流失的权宜之策。

三、寄之以途:就是让人才看到自身和企业的未来前途。这是人才的社会认可需求,是留驻人才的要因之二。

人除了满足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外,还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试想某一管理者如果在某一岗位驻足10年,那么他的任何下一级在这10年内的希望是相当渺茫。用人机制的相对静止和有限的职位,相对制约了后续人才的发展。于是,人才便有了另谋它就的想法。

人才不仅会关注自身的前途,也会关注企业的前途。就企业而言连续亏损,使企业本不多且有限的资产无时无刻不在无形地蒸发。为使企业转动增加借款自然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企业没有选择地进入了亏损循环体系。即亏损需要补足流资,补足流资意味着增加借款及财务负担,财务负担的增加加剧了亏损的深度。亏损与借款的周期性,使企业生存状态出现恶性循环,企业生存的可持续性出现了危机。外围同业在市场、资源、人力上的竞争,使企业的发展也面临危机。因此,当务之急应为遏止亏损源,跳出循环。危机四伏的企业,自然不会给人以安全感。

四、构筑和谐环境:就是为人才造就和谐人际氛围,这是人才的环境需求。

人购物的时候,会喜欢购物环境好的地方。人才自然喜欢和谐的环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盗版问题。中国的盗版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同时也说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振兴民族产业上。中国的盗版泽及中国境内生活质量有限的中国人,但对世界文化市场却是一种不正当冲击。这就是不和谐的一种表现。

中国有许多优良传统,也有一些不良的传统意识制约着人性与民族的发展。这也许是国企改制举步为艰的历史根源。人多有时是积极的因素,有时是消极的因素。要稳定大多数,要激励少数,还要让人心态平衡。因此,做强企业,让人才看到企业的希望;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让人才看到自身的希望;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薪酬体系,让人才付出与所得平衡;辅以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必要的名誉认可,和谐的氛围就会成为多数人才的栖息之地。

猜你喜欢

人才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