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及其良性互动

2005-04-29何振翔

现代企业 2005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集群园区

何振翔

企业和产业集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群落形式存在与发展的经济现象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居于前列且发展更具活力的省份和地区其地方产业集群现象也往往最为普遍,典型的如广东省的专业镇,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发展。从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的情况看,追求资源要素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及创新合作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正在成为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主要途径。

一、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演变

我国工业园区设立的基本起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道路探索;二是吸引外商投资,引进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联系通道;三是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因此,我国工业园区的早期设立基本上带有一种特区性质,园内企业在配套服务设施,政府政策支持等外部条件上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也在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园区数量迅速增加,分布地域日趋广泛,园区类型不断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国家、省、地区、县甚至乡镇和村级行政单位都设立了不同的工业园,同时园区的管理和运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工业园区的特殊性正在淡化,而代之以更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更健全的制度体系赢得优势。由于工业园区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形成,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也由此形成了园区的一般发展模式:由上级政府批准,划出特定区域,再由政府组织专门领导班子,制定特殊发展政策,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然后大力招商引资。这一发展模式的弊端是,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过于依赖地方政府,缺乏自主发展能力,在政府支持乏力或规划出现失误时,园区发展可能停滞或者衰落,我国许多问题工业园、虚假工业园即起因于此。同时,我国许多工业园区存在的共同问题还包括: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园区内产业缺乏特色,企业间缺乏联系分工,园区内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也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导致园区内企业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上都较差。

二、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特征比较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式,二者的内在机理与主要特征既有差别,也存在相似之处。针对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和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首先,形成方式不同,产业集群一般是自发形成,它通过企业的自动聚集和自行孵化形成,而工业园区则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创立并统一管理。其次,产业集群内企业与产业的前后向关联与分工合作程度比工业园区要高,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许多同一园区内的企业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第三,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本土依赖性和根植性大于工业园区企业,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大部分集群企业由本土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育出来,因此很难脱离本土,而工业园区企业的空间流动性更强,可以不局限于本土。第四,由于集群内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更为强烈,产业集群对本土经济的带动效应可能要大于工业园区,而工业园区与本地经济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易于产生“飞地”现象。第五,由于工业园区对进园企业一般设立了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园区内企业在实力、类型等方面相对均衡,而集群企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明显。第六,大部分产业集群内存在比较普遍的企业更替现象,即不仅新企业的生成率高,同时老企业的死亡率也高,相对而言,工业园区企业的生存状态更加稳定。第七,由于工业园区一般由政府按照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目标规划并设立,政府参与作用强大,园内企业在获得政府支持上经常具有更大优势,因此相对于政府而言,园区的可操作性更强,也更便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工具,使之为区域经济的长期、宏观目的服务。

显然,从上述我国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特征比较中,我们可以认为,以工业园区作为手段和中介目标,以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形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此,如果我们更深一步比较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本质原理,可以找到这一思路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因为我们有必要注意到的是,虽然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外在表现特征有较大不同,而实际上他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存基础,即产业集聚效应。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工业园区,不同企业聚集在一定空间区域内都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共享的基础设施、市场资源和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只不过产业集群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聚集,而工业园区则是一种人为促成的集聚,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他们都依赖于产业集聚的基本原理。并且,如果考察一些发展得比较成功的工业园区,我们可以发现,园区内产业和企业呈集群发展状态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一般来说,内部产业和企业已经具备集群特征的园区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经常更大,同时其发展速度也更快。

四、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

产业或企业选择集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从而形成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必然要求本地域存在与他地域不同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即区位优势。正是这些初始因素的存在使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得以成功,正如我们上述提到的特异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地理位置,政府的经济计划等都是产业和企业集群可能形成的触发剂。而对于一些区域优势不够或存在区域优势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区,其地区经济、产业怎样走上集群式发展道路,即目前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多的产业集群复制问题,也即产业集群到底能否复制,如果能,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复制。显然,产业集群的复制主要是指在集群自发形成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人为手段使其得以生成。因此,同样能够对产业集群式发展产生触发作用的区域性政府行为,包括政府经济政策与经济计划的拟订和实施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能够对本地域中小企业的生成并形成群集发展产生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制度保证和服务体系等软环境的提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税收、土地、贷款优惠等直接手段。而工业园区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在政府力量相对有限,无法兼顾整个区域的情况下,根据本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设立一个小的特定区域,以更优越的外部环境,吸引某一类企业或达到某一定条件的企业在本区域发展。工业园区对产业的集群发展可能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园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或者与园外企业的联系,如专业化分工合作,技术创新传递交流,以及对本地资源需求的增加。一方面园内企业形成集群根植于本地,另一方面带动园外企业以园区为中心形成外围群落。政府主导,以工业园区的建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范例是台湾的IC产业,从二十世纪70年代台湾政府筹划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开始至今,新竹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IC产业集群区。通过这一途径,我国中关村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已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就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本身而言,工业园区所具有的特性反过来也可以提高其质量。即对部分自发形成、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发展比较无序的产业集群进行园区化改造,在已形成产业集群基础上设立工业园,让集群内部分优势、有特点企业进园,从而通过政府的主导与规范以及大型公司、企业等的参与,促使这一部分的产业集群提升层次、增加集群度,最终增强集群本身的竞争力、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工业园区的建设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并可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看,作为工业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一方面,产业集群获得政府支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培育大规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在成为许多政府的共识,另一方面,工业园区也更加注重产业间、企业间的内部联系,正在日益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综合化、一体化是两者持续快速发展,并对地域经济产生更大推动作用的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集群园区
工业园区的阴影
磐安工业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