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心态改良
2005-04-29何玉龙
何玉龙
从古到今,一个人和企业能成多大事,决定因素只有两个:心态和能力。而心态的重要性又在能力之上。
心态如同一个企业的“底盘”,心态不好,再高明的战略、再先进的企业文化、再严密的管理制度都无法结成正果,这种例子在我国企业中比比皆是。
中国企业,太需要心态改良。而从下述“主流病态心态”中摆脱出来,更是当务之急。
山头心态
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帝王文化影响,许多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者普遍存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占山为王的山头心态。这种心态导致许多企业宁愿慢慢陷入困境也不愿和他人合作,或者由于苛求合作条件,要求自己必须控股,必须自己说了算,而无法找到合作伙伴。
正是由于本土企业缺乏合作意识,彼此展开低层次恶性竞争(往往是价格战),结果不仅集体受伤,而且使得外资企业、外地企业乘虚而入。例如,中国纺织品企业在国外的“内战”不仅使这些企业丧失了可观的利润,还引来了反倾销制裁等恶果,重庆摩帮在东南亚市场的恶性竞争变成了自相残杀的战争,就是这一心态的活案例。
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企业遭受的巨额的反倾销损失,一方面是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贸易的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从我国外贸的增长方式来看,低价竞销、重复建设、无序增长求得外贸数量扩张的现象,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各自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联合和整合的现象普遍存在也是原因之一。
权谋心态
兵法权谋作为传统智慧中最讲求实用的部分,是国内企业早期管理的巨大智慧来源。但是,当国内企业形态进一步完善,并有机会进一步接触更广泛领域的管理智慧的时候,就很快发现兵法权谋的局限性。
华为的任正非,可谓精通兵法权谋,每个副总裁的权限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互成犄角之势,颇有些鬼谷子的“飞钳”意味。这些年,华为的副总裁们倒还真没有什么功高震主的,不过,有意思的是,从华为出去的高层人士,却很少有成为华为朋友的。
由于数千年的权谋文化,使我国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使用权谋的先天倾向。很多国有企业,本身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浸淫其中,久而久之容易将政治中的一套用到企业管理中,对达尔文主义的断章取义和“他人即地狱”的片面理解,也使企业容易走近兵法权谋。而中国企业整体性的战略缺失,更容易形成对于兵法权谋的依赖。这种怪象,使我们的企业家们倾向于在传统智慧中寻找解答,大大地延缓了国内企业对于外部思想的融合。
在企业中,很多企业家都有很浓厚的权力情结,总想过一把政治军事领袖的瘾。前“中国首富”牟其中,据说对于政治的兴趣比南德的事业还大。企业领袖身上这些威权社会的做法不剔除,就很难走向管理现代化。南德已经衰败,其他企业如何,结果可想而知。
一些企业家做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个很隐秘的情怀,就是可以当这个企业的国王,在这个企业里“一句顶一万句”。因而,很多企业家不能容忍能干的人,怕他们抢走了自己的光环,分享了自己的荣誉。好勇斗狠的赌徒心态
至今人们仍然无法忘记1996年那条举国震惊的新闻:继1995年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央视“标王”之后,秦池酒厂又以3.2亿元的“天价”连任。
后来,残酷的事实证明了秦池巨额广告投入行为的非理性,秦池从此淡出江湖,至今难以东山再起。企业家应该有气节和激情,然而创办和经营企业,终究不是为了显示“人为一口气”的匹夫之勇。
企业家血液中确实有冒险成分,但是赌性太重,往往会失去理智,以至于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初衷。企业经营中,非理性的、好勇斗狠的例子屡见不鲜:连锁店狂热扩张,扬言5年万家;竞争对手开了20家店,我就一定要30家,竞争对于年薪50万元聘贤,我就月薪5万元招募顾问;甚至出现你鸡蛋每斤1角,我鲜鱼1角2斤的降价闹剧。最终的结果是双方疲于应付,企业从“外伤”到“内伤”,伤了元气,资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直至企业最终倒闭。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心态
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海狸鼠、珍珠熊、黑心棉花、毒牛奶、工业油盐、发霉米面……似乎都或远或近跟民营企业有一些瓜葛。为了追求利润,有的企业不讲诚信、不计后果,只要有钱赚,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骗人坑人害人甚至违法犯罪都在所不惜!这种做法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也最终在政府的严打中受到“致命打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某些企业的产品虽然不属于“黑心”系列,但是品质个平,企业却大吹牛皮,广告词做得漫无边际,其产品俨然无所不能。这种“速成”营销策略可以理解,但是芝麻究竟不是西瓜,当公众“上一当”之后,就不再跟你玩了,产品基本也就完了。保健品、保健器械市场“各领风骚三两年”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
编造经营业绩、伪造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等经营手段也时有发生。但纸里包火究竟是不安全的,一旦失控,必将引火烧身。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会得到民众的承认,最终都会被淘汰出局。德隆事件等就是例证。
自认为无所不能的狂躁心态
许多企业老板,认识不到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潜意识里十分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仍然继续凭头脑发热做事,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决策就是这种心态所致。这种自认为无所不能的狂躁心态,让我们目睹了中华大地上多少悲壮的企业故事,如“标王”的陨落,如巨人集团、健力宝的多元化迷途,如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退出汽车制造业,如重庆力帆集团不得不退出白酒行业等。
在国际市场压力下,我国企业一直有“做大”情结,为做大而做大,于是就疯狂圈地、加盟、连锁。拿医药行业来说,不止一家商业企业宣称:5年内做到万家连锁,也就是说,每天开店5.5家;按照一家药店最低投入5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0亿元。而目前最多的也不过开了千余家。
多头并进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因此获益的企业却不多。如五粮液投资百亿元杀入电脑芯片业,这就意味着其原有的人才资源、渠道资源、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不能共享,一切从零开始。这种不相关多元化最终无奈草草收场!而此前,其制药、威士忌、塑胶等项目已经屡遭失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悲观心态
另一些企业管理者则刚好相反,由于过去某次投资或经营的失误,或目睹了其他企业的失败,便缩手缩脚,从此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悲观,心态使得一些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和判断力,不敢“该出手时就出手”,以至贻误战机,丧失发展良机。更可怕的是,这种心态导致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自身不能发展壮大,而竞争对手却快速成长,最终无可奈何地被挤出市场甚至被无情地淘汰。
……
大海广纳百川,高山不辞细壤。正如成功会对每种个性的人敞开大门,对企业而言,自然也不是只有怀着一种“标准心态”才能走向辉煌。只要你和你的企业具备了平和、开放、敏捷进取、沉稳大气的“基本面”,就不会在商业征途上空手而归。
(编辑屈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