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关系

2005-04-29刘远方陈梦涛

会计之友 2005年11期
关键词:最大化相关者企业财务

刘远方 陈梦涛

[摘要]科学发展现由最初的经济增长论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观;与之相适应,企业财务目标也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演变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科学发展现的演进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各国致力于战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恶化,如: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两级分化严重,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避免的现象?发展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思路?基于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先后形成了以下发展观。

(一)经济增长论。(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理论依据于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研究发展中国家怎样追赶发达国家,把国内生产总值(GDP)当作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认为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经济发展量的增长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一标准,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结果造成了分配不均、两级分化、社会腐败、环境污染、社会动荡等五大问题,在有些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是“负发展”的现象。

(二)增长极限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该理论在肯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注意到发展中质的变化,认为发展不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虽然这一发展观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但它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观要全面成熟些,它不仅看到了经济增长的有益面,同时也看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表明人们的发展观开始由单一性、片面性向多元性、全面性转变。

(三)循环经济发展观。(发展=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循环经济一词,指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要把消耗的资源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发展。该理论的提出,使得生产的投入最少地破坏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新的经济观;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体现了新的价值观;把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利用科技促进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的自然修复,体现了新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提倡适度消费,层次消费,体现了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发展观虽然仅仅是从经济的层面考虑发展,没有解决给后代人留下必需的发展空间的问题,但是它为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多次开发资源打开了窗口,无疑是一种进步。

(四)综合发展观。(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主题,强调的是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显然综合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又一大进步,它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它也有局限性:只关注我们这一代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后代人的发展空间。

(五)可持续发展观也称科学发展观。(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肯定了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只有发展才能使人摆脱贫穷,所以各国政府。必须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揭示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提出环境保护需要技术资金,环境保护的好坏也应该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代继公平的问题,认为后代人和我们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发展中国家应当对环境的治理负更多的责任,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尽更多的义务。总之,该理论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人类的行为,换句话说,要使发展成为理性的。

二、企业财务目标的演化

企业财务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变迁而发展,财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企业价值导向,企业价值导向的发展又演绎着财务目标的发展。企业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股东利益向相关者利益演进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目标也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向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过程。

(一)股东至尊的价值导向。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企业的价值导向是面向股东的,认为“股东至尊”,学界、商界和公众普遍流行的看法是,企业的一切组织活动围绕着股东利益开展,董事的权力只有在为了实现和维护股东的利益时才能使用。作为企业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此阶段的财务目标也以股东利益为主体而提出,如利润最大化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财务目标的主要根据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非流动性、稀缺性和信号显示功能等,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所有权”天然地归资本所有即股东所有,“资本雇用劳动”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财务目标自然也应当视股东利益为基本取向,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论则认为,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赚取更多的钱,就能极大地增进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为股东赚钱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任何冲突,只有管理者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受益。这种理论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忽略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这些利益相关者就是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出资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即使在美国这样极端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许多人也认为单纯追求股东价值都过于狭窄和冷酷无情,不管股东价值如何度量,我们都需要一种推进公司管理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基于以下认识:公司不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且是将不同利益者群体寓于其中的组织。”

(二)企业价值导向的过渡争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后期,是企业价值导向的一个过渡争论阶段,由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诱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学术论战,人们开始对“股东至尊”的企业价值导向产生质疑。企业到底是谁的?公司经理人员应该对谁负责,应该对他们承担哪些责任,公司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等等。人

们开始关注企业除股东以外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并在1939年美国著名的Petter.Letton法案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体现了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使人们开始接受相关者的价值观念。不过,从总体看,股东价值取向的观念仍然居主流地位,法律认可的仍然是正统的股东本位主义的观念。

(三)相关者利益的价值导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由于“敌意收购”运动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受到了挑战,那些一直主张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向利益相关者观点。相关者利益导向的企业财务目标是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的。在现代社会,企业的经济本质是“一个难以被市场复制的专用性投资的网络,是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公司并非简单实物资产的结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共同所有权理论的观点,既然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投资缔结的合约网络,那么其财务管理目标就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应当涵盖所有向企业提供专用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托管责任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凯解释,“公司是一种社会组织,拥有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公司董事会的成员是公司资产的受托管理人,而不是股东代理人,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公司的资产,并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他们所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群体——投资者、雇员、供应商、顾客和管理者等的广泛利益,而不是仅关注其中的某一类”。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益关系者的受托管理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义务”。因此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财务理论否定了“股东单边治理是最优治理结构。的传统观念,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与管理的多边治理结构。

三、科学发展现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关注的重点由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关注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目标也经历了由利润最大化到相关者利益价值最大化的转变历程,由单纯追求股东利润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表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公司的目标都在实现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也即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不难看出,作为指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影响了企业财务目标的价值选择,这是因为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而企业财务目标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所以掌握了企业财务目标,就等于控制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财务目标转向相关者利益,体现了对利益关系的平衡需要遵守公平和正义原则,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与公司活动有着利益关系的不同群体——工人、顾客、当地社区等等应该得到与此相称的准所有权”。企业要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机会分享企业所有权,而不是把企业所有权集中地分配给股东,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所在,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的所在,其最终结果是使构成社会的各方,参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获得利益。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进步的总体方针,企业财务目标是引导企业生存发展的具体目标,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总体的逻辑关系。所有的具体目标都必须服从整体目标,而具体目标又是围绕总体目标制定的,因而,“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根本不同,你能侧量具体目标,但不能测量总体目标,一个最后的总体目标,是一种哲学力量,正是我们整个行动的先验的本质。”

猜你喜欢

最大化相关者企业财务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探讨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关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探讨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