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湖》文学双年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辞
2005-04-29
根据评选条例的规定和要求,首届《西湖》文学双年奖的评选对象为:发表在2003—2004年《西湖》杂志上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审阅、筛选、评比,最终评选结果为,散文奖一名,散文提名奖两名;诗歌奖一名,诗歌提名奖两名;小说奖空缺,小说提名奖三名。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在三篇小说提名奖中没能评出一篇小说奖,不是因为小说作品质量平平,恰恰相反,这三篇小说都很优秀,其艺术水准都很高超,无论抽出哪篇评为小说奖都当之无愧。然而这样,对于另外两篇来说,显然有失公平。为此,评委们一致表示,为了体现《西湖》双年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只得割爱,留下空缺,同时也留下悬念,等待更为出类拔萃的小说作品,在下一届《西湖》文学双年奖中一剑夺魁。
一、小说类
提名奖
1.李浩《一个国王和他的疆土》,发表于《西湖》2004年8期。
李浩的小说在富有现代性的追求中为我们呈示着人生和世界的奇妙存在。语言的轻巧活泼不期而然地使小说焕发出谐趣和变形的可能,他很好地指挥着这种可能向丰富而矛盾的意义世界伸展,于是,他的小说变得深具智慧与活力。《一个国王和他的疆土》正是上述智慧与活力的证明。在对无国可治的D国王寓言式的命运描述中,李浩以荒诞滑稽而不失怜悯的态度嘲讽了历史场域中被限定的某种主体意志。这种对异化了的主体意志进行解构,并发散出美妙的阅读乐趣的小说,是同类篇章里的上品。
2.但及《腐朽的金牙》,发表于《西湖》2003年12期。
但及的短篇小说创作已然成熟稳定。现实主义的风格基调下,注重对人性的洞察、细节的把握,以及故事的可读与回味。《腐朽的金牙》注目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借助所谓“革命”青年对造反对象嘴里一颗金牙的觊觎,揭示了冠冕的政治外表下利欲争夺的真相。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度打量,而历史的本相也在这一打量中被照得更为明白。
3.俞梁波《枪手》,发表于《西湖》2003年6期。
俞梁波的小说游弋于虚构和写实之间,展示了他良好的语言能力、探索勇气和现实承担。他的小说创作,正日益形成更为宽阔有力的自我风格。《枪手》呈现了他艺术探索向度上的纯熟到位,有不错的叙述节奏和魔幻气质。小说在欲望、暴力、梦魇的交错边缘,构成了一篇隐喻深厚的乡土神话。
二、散文类
大奖:曾琦琦《仓前轶事》,发表于《西湖》2004年8期。
曾琦琦以田野调查般的踏实辛劳,以节制的不加过度修饰的实录手法,给我们带来了几十年前的历史真实和永久伤痛。这篇独特的散文,一方面是“民间语文”的代表,另一方面,却又是历史反思散文的典型。它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重述了那段灾难历程中一位世家后代章文女士的苦难遭遇,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历史的长远之思。而借助文学考索历史,呈示其不可忘却的意义,必须期待诚挚勤勉又不乏责任与人文关怀的有志者,曾琦琦为此付出了辛苦与坚持——评委会之所以将《仓前轶事》定为首届《西湖》文学双年奖散文类大奖,也正是基于对这一品质的尊敬。
提名奖
1.叶舟《四个词》,发表于《西湖》2004年3期。
叶舟是诗人,他的散文《四个词》亦因其瑰丽健硕的诗语,使散文获得了具有文字活力和深远之美的表达。他选择了四个名词,展开它们的翅膀,并联为整体,这在建构出一个散文诗般的语言空间时,也成功地将思维达致了对历史与个体深密交互之处的洞察,良好地构成了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宗教式的追思。他的语言力量和思想维度,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向。
2.南野《词语片断》,发表于《西湖》2003年5期。
南野擅于将哲学的思辨化为文学的话语。《词语片断》指示了散文写作的一种独特方式——语录体、格言体——在当下的延续。他那片段式的哲思体悟,貌似散漫,实际上却集合在一起,扣响了人类生命意义的门扉。他企图公允地看待和思考处于人生两端的诸多价值元素,而其内质化的立场无疑仍是对意义世界暨一些永恒价值的持守。这种精神标示着人类理想主义的尺度,也喻示了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
三、诗歌类
大奖:谭延桐《诗四首》,发表于《西湖》2003年8期。
谭延桐《一个雨滴落入了湖中》等诗四首,有机结合了终极追寻和对现实生存体会的双重表述,自然贴切的深度意象与富有想象力的诗歌词语相得益彰。其诗的想象朴实且生动,而每首诗在结构与表述上都能不拘一格,或缓缓道来,层层深入;或以叙事的片断推动意象;或将独到的思索直接呈现;或驱动语词作哲学的游戏。其中《雷电无处不在》和《穷人住在哪里》尤其突出,表达锐利而富于节制,可以说诗人的沉思品格自然融入了种种幻想和针对生存形态的独到描述中,塑造了诗歌应有的瑰美与凝重。
提名奖
1.梁晓明《开篇》(长诗节选),发表于《西湖》2003年4期。
以激情的语言和开阔的幻想逼近对存在本体的探询,其整体构造的宏观性质隐约可见,而其内心的歌唱一一呈现为明朗坚实语象,预示着诗人写作走入成熟后的又一动向。
2.泉子《诗十二首》,发表于《西湖》2004年6期。
语词的流淌如波澜不惊的河流,却在稳妥的语言与具像交织中传达一些个性的体会与思索,保持了诗人一向的自然精致和沉稳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