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雷锋

2005-04-29蒋豫生

西湖 2005年11期
关键词:活雷锋菜场好事

蒋豫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雷锋”孙纪平在老镇上妇孺尽知。孙三十多岁年纪,个头不高偏瘦,眉眼清秀显得文气。群众送他的这个称呼属尊称?雅名?抑或是绰号?似乎意思都有一些,大家时常挂在嘴上,知道其真名的反而不多。

早年在上海工作过的孙回塘栖后,起初在超山旁边的太山分社工作,本单位的好事做了还嫌不够,他就做到社会上,打扫街道、资助困难户、过年过节买些酥糖斩点肉送给五保户,甚至半夜里悄悄摸出去为生产队收割晚稻不留名……事迹突出。调到镇上胡家桥头的日杂门市部后,他也将此好作风好习惯带了过来。

每天早晨,地处北小河的小菜场是镇上最热闹的场所,活雷锋就将热情投放到这里。每日一大早,他便背着黑色人造革挎包去了,包里是预先准备的零钱。哪里做买卖时钞票找不开,他就主动上前给予兑换,相帮解决困难;有时碰到谁没有了回去的盘缠,他便代买车船票……

那些岁月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牌价供应的东西虽然便宜,但太少,而且凭票供应。小菜场是农贸市场,附近乡下的农民在自留地上种的蔬菜,自己舍不得多吃,或者去河港里野荡里抲了鱼虾,要运来换些现钱派用场。买东西的总想买得便宜些,卖东西的总想卖出高价钱。这种价格高一些的自由市场俗称黑市,国营门市部叫白市。在当时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激烈争斗中,活雷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宣传员和忠诚卫士。为此,他还自费买了半导体喇叭,在人群中大声宣传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卖菜的卖到西石塘国营蔬菜收购站,卖鱼虾的卖到南横头蔡家埠国营水产收购站。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苦口婆心地去宣讲、规劝,讲得喉咙沙哑,讲得口泛白沫,虽然收效甚微却仍乐此不疲。

具体的场景往往这样:比如活雷锋走到一位卖鲫鱼的青年农民面前,劝他去蔡家埠。对方不予理睬,便问:鲫鱼卖多少钱一斤?九角。对方回答。他便道,你这就不对了,九角是资本主义价格,是黑市价。对方说,我不卖了。小伙子端起鱼盆转移到其它地方,但无论其跑到哪里,这位手持喇叭的同志都很有耐心和韧性地紧紧跟随。于是又有如下问答:格位青年是啥个出身?贫农!对方没好气地答。活雷锋便说,这你就更不对了!毛主席让伢贫下中农翻了身,你看你,穿着卡其衣裳,还有灯芯绒裤子,旧社会贫下中农是穿不起的。你要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做人勿可忘本……

活雷锋擅长忆苦思甜,谆谆诱导,而且一脸真诚——其内心也是真诚的。不像有几位镇市管会雇来帮忙的协管员,眼乌珠暴出,凶巴巴,他们经常将一些看不顺眼坚持卖高价的,或者外地来收购的来贩卖的“投机倒把分子”拖到皮匠弄市管会里去。我家就在市管会斜对门,星期天上午我经常看到有人被拉进去训话、处理。有一次,有位态度最凶的协管员还被几个吃过其苦头的农民联手掼进清水茅坑里,让伊吃屎。

话再说回来,当那位被活雷锋步步紧逼得憋勿牢的卖鲫鱼青年涨红着脸恨恨地喊出“卖六角”时,早就候在旁边的几位市民便一拥而上,鱼跳水溅,活抢活夺……那些比较滑头刁钻的市民知道了活雷锋有杀价的本事,专门喜欢拎着菜篮守在其身边,等着买便宜货,还不时你一声我一声地帮腔“教育”,并时刻保持抢先的位置。有时这种等候的场面实在混乱不过,还会有人主动站出来维持秩序,吆喝众人:勿要急!大家排好队。并不忘提醒活雷锋:我帮侬维持秩序咯,等歇我要……有的甚至看中了自己想买的摊点,特地去将活雷锋拉过来:快点,前头有摊贩卖高价!

虽然花费了不少口舌,虽然你抢我夺的场面比较混乱,但每每看到自己攻心教育的成果,看到“社会主义”终于战胜了“资本主义”时,活雷锋的脸上便会露出真诚的宽慰的也是胜利的笑容。活雷锋自己从来不买这种便宜东西,从来不享受这种胜利果实,否则就不是活雷锋了。到差不多时候,便背着挎包与话筒,迎着朝阳去店里上班。我想他当时一定口干舌燥,一定有些疲惫,但心情一定是轻松的愉快的,就像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一样。每日下午三点一过,长桥南堍栖园茶店门前又会有个集市,附近渔民有了当日的收获,不想赶远路去杭城,习惯直接将鱼虾运来,并将船掖在长桥洞里。杭州城里人常会赶来光顾,本镇的哪家来了客人或者自家想改善了会过来买点鲜货,而活雷锋也会准时出现,并上演早晨在小菜场的那一幕……

活雷锋做这些完全是自觉行动,不是领导专门培养的,谁也吃不消像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事,坚持捍卫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当然地被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去台上谈过心得体会,并且去省城出席过那类会议。这在当年可是莫大的荣光。

活雷锋不是共产党员。据熟悉他的人回忆,他没有写过书面的入党申请,口头上是提出过的,但因当时随即就是小四清大四清与文化大革命运动,领导们已无暇顾及他的这个要求。当然,活雷锋也是过得硬的,行动上并未受此事影响,可见其学雷锋的的确确是实心实意的。

社会上对这位知名人士的看法不一,叫他活雷锋,一部分人自然是出于尊敬,更多的就明显带有嘲讽、笑谑的成分,还有的干脆在背后喊伊猪头三、寿头鬼,说他毒七毒八,神经搭牢……不仅嘴上说,还要与他开玩笑,调排。那些难听的风言风语自然也刮进活雷锋的耳朵,他心知肚明,或许“聋子勿听见狗叫”,或许他嫌他们觉悟低不予计较,反正不为所动,仍然我行我素。因此,下面一类的情况就经常发生了:

有一回,在镇西南造船厂门口,有几位工人在闲谈,正巧活雷锋也在旁边。这时有位老阿太抱着一个小人走过,很吃力的样子。人堆里有位对他说:喏,活雷锋,看见口伐?好去做好事了,帮帮人家……活雷锋真的就赶过去问:老阿太,到哪里?知道了老阿太要去丁山湖后。他就抱过小人,一直远远地送了过去……

只是,因为工作需要,活雷锋被调到宏磻供销社磻阳分社担任负责人后,情况就不同了。作为其本人,工作之外,照旧做他的好事,一如既往。但他或是组织上忽视了那里是乡下,那里有一批曾经来镇上卖东西时被他杀过价憋着一肚皮气还没有出的人,这就注定要让其吃苦头了。由于他只是坚韧地对人家进行口头教育,应该说还是文气的,所以不会被人掼进茅坑,他遭受的只是恶作剧。白天开门做生意,有人来买东西,比如要付五角八分,来者就会说:哎呀!只有五角,还差八分。活雷锋,请你相帮解决困难,帮我垫垫上吧!你不是活雷锋吗?现在群众遇到困难……深更半夜时,那些出来白相的在返家路上会特地弯到店门前,“嘭嘭嘭”敲门:开门!开门!开门!活雷锋被吵醒后说:晏了,老早打烊了,要买东西明早好嘞。敲门的就喊:你要发扬雷锋精神啊!要为人民服务,现在贫下中农有需要……清早四五点钟也会有人来敲门。

这样,店里其他的同事吃不消了,便有怨言。活雷锋也感到为难,向领导上提出来,后来变动工作,让其负责到塘栖进货,呆在乡下的时间可以减少;再后来,又让他担任采购员,去福建采买供销社业务需要的杂木之类。活雷锋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好事也是走一路做一路的。常住福建后,他就带去剃头家伙,为当地人义务理发。其他做的好事就不得而知了。

都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老镇的活雷锋做到了——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甚至他的死也与此种精神有关。

活雷锋退休后,有次在街路上被一辆横冲直撞的摩托车撞倒在地,头上太阳穴处被撞得凹了进去。摩托车手倒是停了下来,想想晦气来了,这位老先生被撞得不轻,检查费、手术费、治疗费,七费八费有得出了。想不到活雷锋爬起来后,也许因为撞得麻木了,一时并不感到十分疼痛。我想当时其心里一定还有一种坚定的想法: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敲别人竹杠,只要自己吃得消,不能去麻烦人家!因此,他居然朝那位骑摩托车的挥挥手:去吧!去吧!对方如同接到大赦令,迅即发动油门“轰轰轰,一溜烟跑了……想不到的是,活雷锋随即人就痴呆了,没拖太长时间就离开了这个他为之付出过太多的世界。老镇人都感到惋惜。

活雷锋走了有几年了,当老镇人碰到一些看不惯的不顺心的事情时,有时便会想起他,嘴里还会感叹一声:活雷锋也不在了。因为出去念书与工作的缘故,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去菜场,我就没有与活雷锋打过交道,也没有见过其本人,在街路上碰到也不认识。但我的母亲、妻子与邻舍们都认识他,经常提起他,说过他太多的事。他的名气甚至大过镇长、书记。这样,其形象便一直既模糊又鲜明地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猜你喜欢

活雷锋菜场好事
身边的活雷锋
菜场
成绩稳定
生活中的“活雷锋”
小“管家婆”进菜场
菜场里的小秘密
为什么好事不好办?
“五老”都是活雷锋——献给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
热闹的菜场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