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面结合 梯次推进促循环

2005-04-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5年16期
关键词:排放量资源生态

葛 超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共识。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球环境问题的改善,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措施之一。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活动方式。”温家宝总理在今年6月有关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说明,缓解我国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刻不容缓;同时,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记者日前采访到了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先生,并由此展开了对于我国循环经济的探讨。

必然的选择

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20多年来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在年均9%以上的速度,环境保护也不断得到加强。请您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杨朝飞司长:中国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与1995年相比,中国2004年单位GDP的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58.2%、71.9%、45.5%、55.1%和42.8%。与1998年相比,2004年水泥行业万元产值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49.8%、79.1%和68.8%;电力行业万元产值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5.7%、32.3%和19%;钢铁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82.1%和78.3%;造纸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59.4%和83.8%;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32.8%和65.7%;化工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62.4%和11.7%;医药行业万元产值废水和COD排放量分别下降31.2%和65.3%,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

记者:未来l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经济总量将翻两番,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污染物的构成日益复杂,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请问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杨朝飞司长: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条件先天脆弱。科学技术与教育相对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方式粗放,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普遍。虽然经济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环境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如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社会福利的经济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的状况

记者:既然现在选择了发展循环经济这条路,那么我们具体应当怎样实施呢?

杨朝飞司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第一个层次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动脉产业。在企业的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目前中国的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有近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如辽宁省就有500多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了审核方案。仅此一项,每年就新增经济效益16亿多元,减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5万多吨。青岛第二啤酒厂近年来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大幅度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与2001年相比,万元产值消耗标煤由71公斤下降到58公斤,居同行业领先水平;千公升啤酒耗水从2001年的7.2吨下降到5.9吨;千公升啤酒水污染物COD的产生量从10.8公斤下降到7.1公斤。开展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今全国已有8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的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其中成效明显的11家企业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第二个层次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的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港、山东鲁北、辽宁鞍钢与抚顺、内蒙古包头等工业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的生态化改造。

2003年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天津、烟台、大连、苏州等国家重点开发区,相继开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提升了开发区的水平和档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园区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以烟台开发区为例,2001年同2004年相比,开发区的产值由60亿元猛增到202亿元,GDP增长了两倍多,但万元GDP水耗由11.3吨下降到8.2吨,万元GDP能耗由0.49吨标煤下降到0.22吨标煤,万元GDP的COD排放量下降了0.05千克,万元GDP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都有所降低。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亿多元,实施海水淡化、垃圾发电、区域水循环及固体废物循环等工程、园区废水废物实现循环利用,成功吸引了台湾企业投资1亿多元建设电子废物回收加工项目,并拟将其发展为华北地区电子废物回收加工中心。大连开发区以生态工业理论指导,启动实施了废旧家电循环利用、木材替代和中水回用等9个工业生态链项目,电镀工业园实现废水“零排放”。中国环保总局与信息产业部共同在广东汕头开展了电子废物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

第三个层次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用生态产业的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国先后在辽宁、江苏两省和贵州贵阳、山东日照、河南义马、陕西省韩城等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省市建设试点工作。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也都结合当地特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江苏省作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在全省确定了108家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江苏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0年到2003年,全省GDP增长了45%,万元GDP能耗已由2000年的0.98吨标煤下降到2003年的0.93吨、万元GDP增加值能耗己由1.65吨标煤降到1.46吨标煤,万元GDP增加值取水量已由110立方米下降到101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COD削减了10%,出现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单位GDP能耗物耗不断降低的可喜现象。

近年来,中国还创建了48个环保模范城市(区)、88个生态示范区、603家绿色社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万多所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示范活动都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成为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典范。

亟需完善政策法规

记者: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我们首先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朝飞司长:虽然中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还仅仅是初步的,从全国来看,仍处于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到目前为止,我国立法机构已经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这些法律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为了在中国加速发展循环经济,中国政府应该从基本税收制度体系改革入手,在目前法律与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更加完善的新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其基本框架应该包括: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2. 动态的短缺资源的价格政策体系;3. 清洁生产的支持政策;4. 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支持政策;5. 关于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6. 关于消费者义务的政策;7. 关于生产者义务的政策;8. 关于环境与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政策;9. 关于政府责任与业绩考核政策;10. 关于支持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11.关于循环经济基金的建立与使用政策;12. 关于排污权交易政策;13. 关于区域环境保护补偿政策;14.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别政策;15.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非政府组织政策等等。

制定新的政策和法律体系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调研,需要逐步积累经验,需要充分反映社会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在政策和法律出台以后,又需要建立良好的执行体系,需要有高质量的执法队伍。这要求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通力合作。只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们就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小资源和环境压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排放量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