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世界环境
2005-04-29祝宝良祁京梅
祝宝良 祁京梅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支撑“十一五”发展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融度越来越紧密,两者相互的影响愈显突出。因此,认清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经济对中国四大利好
国际经济贸易保持温和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中期报告的数字,200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25%,比2004年同期的4.1%有所下降。2005年第二季度,欧洲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步伐,但由于美国和亚洲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仍然比较乐观。2005-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呈温和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份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4.3%,2006年为4.4%。其中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为3.6%,2006年由3.6%调低至3.5%。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率预测由1.6%调低至1.3%,2006年预测由2.3%调低至2%。
从目前看,2006年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温和增长将是主基调。但是美国经济却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近日美联储第11次调高利率水平看,美国经济发展良好、融资环境充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因而2006年我国依然面临着较好的世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经济、贸易的良好增长为中国经济持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对于中国扩大出口、吸引外资流入、加强各种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
加入WTO以后,中国充分利用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重组和转移步伐加快的机会,积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从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有人认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将会持续20年,暂不说20年内如何,但至少在三、五年内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有利于扩大投资和出口、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十一五”规划启动年和换届效应将使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加
2006年是“十一五”的头一年,每一个新五年计划的开端年往往表现为新建项目不断涌现、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特征,因而经济发展的热情比较高。同时2006年还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而这一年一般是各地政府的换届年。每到换届年,固定资产投资必定增加,因为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政绩,而多出政绩最快的办法就是扩建项目、加大投资。因此,虽然2006年政府主导的投资会放缓,但各地加大投资的积极性会依然高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至少不会比今年慢。
近两年经济高增长为2006年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新一轮景气周期,尤其是2004、2005两年GDP增长达到9.5%,消费需求持续走强、民间投资异常活跃、出口需求强劲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企业效益不断改善等等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频频亮点,积极向上的经济增长,大大地改善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这种预期的改善对2006年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经济对我国六大利空
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构成不利影响
当前,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构成的风险愈来愈大,IMF将于《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调高平均油价预测,2005年的平均油价由原先估计的46.5美元调高至51美元,2006年的预测油价从43.75美元调高至53美元。我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每年总消费量大约为世界第四,但是可开采的储油量极为有限,因而大量石油需要进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大约为40%-50%,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因而持续上涨的油价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
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表现两方面:一方面,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近年来,能源、原材料进口连续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位。从近期看,油价高企并未给我国经济带来显著影响。但从中长期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将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将加大我国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会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果今后油价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并提高国内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保持在高位对我国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收益转移到国外。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大幅度增长的时期也正是国际市场油价迅速攀升的时期。如果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3亿吨,按照国际市场原油年平均价格每桶上升15美元计算,今年我国企业将为此多支付116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0.2%。据有关部门测算,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导致中国多支出了100亿美元。2006年油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我国仍将支付较高的用油成本。
利用外资的增长面临不确定性
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从国际来看,在全球FDI流入增长加快的时候,我国FDI流入增长往往会放慢。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使其他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强,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选择范围,发达国家将会吸引更多的FDI。美国经济从2004年起进入上升周期,美元利率不断调高,吸引了大量美资回流并分流了国际资本;同时,发达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近期加大了对华投资批评的声音,对我国吸收外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投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国内看,前几年使用外资金额增速快使基数增高;同时,抑制过热行业投资引起外资投资领域发生转移;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趋势、未出台的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的影响、今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压力过大、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减弱等都对FDI流入产生影响。
2006年我国利用外资仍存在上述问题,利用外资不会再现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等这些吸引外资的优势依然存在。同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因此,中国仍将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外资流入将继续增长。
人民币汇率上升,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动力减弱
2005年净出口对GDP贡献比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导致出口高增长和进口低增长。但随着汇率改革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水平的移动,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汇率调整对进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才能显现。并且由于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日俱增,因此与今年相比,预计2006年出口增幅将下降而进口上升,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
生产要素价格连续上升尤其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截止2005年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保持33个月的上涨。分类别来看,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升,全球油价从去年3月份的30美元一桶上涨到现在的70美元一桶;土地价格上涨也非常猛,尤其是去年宏观经济治理整顿,中央政府决定规范土地供应,对地价影响非常大(土地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上涨趋势(如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生产要素价格连续走高,必然会使企业成本上升,在企业出厂价格涨幅很低的条件下,利润必然会下滑,2005年前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总量过剩引发通缩风险增加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还有钢铁、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总量过剩问题将导致的通货紧缩将是在近期我国需要关注又一个主要议题。
煤电油运等基础性产业瓶颈约束很难明显改善
虽然自去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供给能力大幅增加(2004年煤炭增长15%,发电量增长14.9%,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铁路货运量21.7亿吨),2005年又加大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前8月份平均投资增幅超过40%,高出整个13个百分点左右),但由于这些行业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要在较短时期增加供给能力是不太现实的,何况由于经济增长等原因,对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又是在增加的。因此,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在2006年将会有所缓解,但很难判断有根本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