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顾雏军?
2005-04-29张欢陈磊
张 欢 陈 磊
科龙局
8月25日,顺德容桂镇。阳光依旧热烈。
然而这里的中国最大白色家电制造商——科龙,最近几个月里已经成为一场又一场风暴的策源地:国退民进、侵占上市公司资产、停产、高管被拘、名律师枪挑大股东、高调复产……
一连串的关键词让人目不暇接,消息不停地冒出,谣言?事实?
科龙就像一个局,局外人不明就里,局中人则深陷其中。
6年前,70岁的科龙创始人潘宁从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带着著名的六大计划(学打高尔夫、学摄影、学开车、学打太极拳、读点近代史、陪太太出国旅游)去了加拿大安度晚年。
潘宁留下的不但是一个年销售额80亿元人民币的著名企业和顶级家电品牌,还有科龙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大企业病症”:观念开始跟不上市场、机构臃肿、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科龙在2000年亏损6.8亿,2001年中期每股赢利2分钱,事实上已经是继续潜亏。已经是ST的科龙,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深港两地股市的宠儿。
更为不祥的是,此时的家电市场已经开始疲软,科龙的核心产品——冰箱和空调也开始步入惨烈的价格战当中。
这个时候,顾雏军出现了,2001年10月,这个戴着大号眼镜、身形偏胖的中年人PK掉了通用电气、松下、惠尔浦、华凌等众多国内外大公司,入主科龙。
从接手科龙的那一天开始,顾雏军就没有得到过太好的评价,“资本玩家”、“国退民进的狂欢者”、“技术骗子”等帽子一直随着他。人们普遍在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着这个自称是制冷技术权威的神秘买家。
然而,科龙当年为什么会卖给这样一个广受怀疑的人?现在,锒铛入狱的为什么又是他?
性格决定命运?
在记者的采访中,凡接触过顾雏军的人,不论交往深浅,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性格,做事情不回头。
“顾总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决定的事情雷厉风行,做事情要求尽善尽美,也自然会有一点脾气。”格林柯尔总裁助理赵燕生(编者注:现已离职)这样评价他的老板,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顺德政府处理掉格林柯尔手中的科龙股份。
“老顾是一个坚忍、刚猛、极其自信的人,不留神也就会变成刚愎自用。”一位经常采访顾雏军的记者这样看他。
纵观顾雏军成长的历程,也的确如此。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一个研究生就敢和自己的导师闹翻,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甚至不惜和整个学术界决裂。姑且抛开所谓“顾氏循环”理论的科学性,这种决心似乎并不多见。
——在80年代末,当人们还在讨论知识分子从事“第二职业”的合理性的时候,作为大学老师的顾雏军已经辞职,开始彻底下海办自己的公司了。
——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仅仅一年的格林柯尔敢吞下在深圳、香港两地上市、100多亿元规模的白色家电巨鳄科龙。“蛇吞象”式的购并方式确实让人们大开眼界。
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做学问,做成科学家;我做企业,做成亿万富翁,谁能比我聪明!”
然而,当自信膨胀为自傲、棱角极其鲜明的时候,或许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也就到了。
收购科龙之后,作为集团的一把手听科技部汇报企业技术发展情况,顾雏军搞成了自己的一言堂,根本就没有让其他领导有讲话的时间。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技术专家出身,对技术有绝对的发言权。
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顾雏军本人很少迈过证监会的门,因为他相信自己没什么好说的。 “我不是政治家,我只会做企业。做企业是我最大的强项,让我拍马屁,我干不了。”他说“在当地政府,我从来不请他们吃饭,我觉得我做好科龙,应该你来请我吃饭才对啊。”
固执的顾雏军好辩是非,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一定会坚持而且努力说服对方,于是他不停地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向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发起反击。
2001年,收购科龙之后,媒体质疑顾雏军及其神奇的创业经历。两天之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跌了十几亿市值。为此,顾雏军先后连续在内地和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指责某杂志是“一本很糟糕的杂志”,同时还对其竞争对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002年1月30日,刚刚坐上科龙董事长位置不久的顾雏军向香港高院提出诉讼,控告某证券公司和证券研究主管张某,指责其诽谤格林柯尔股票。最后以该公司和张某向顾雏军赔偿30万元港币为代价庭外和解。这增长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利益的“信心”。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七问格林柯尔并购神话、炮轰海尔“曲线MBO”、质疑TCL产权改革。面对郎的指责,海尔的张瑞敏“修身以止谤”,TCL的李东生则疑问“郎咸平是谁?”只有顾雏军大为恼火,声称要捍卫企业家的荣誉,并故伎重演,在香港起诉郎咸平。
一时间“郎顾之争”、“国退民进”成为街谈巷议的公共话题。其他企业家保持了沉默,只有顾雏军跳出来发了言。
2005年初,爆出顾雏军欠香港经纪人宋某公关费的官司,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宋某声称曾介绍郎咸平给格林柯尔写文章助其上市。顾雏军又大喊冤枉:“受害人被偷,受谴责的应该是贼,为什么我遭贼偷又被贼咬,还要遭媒体诟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舆论质疑收购的钱从何而来时,顾雏军却显得非常低调,“我的钱有国际背景”,以及“我用的是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甚至还反问记者:“政府都不问我的钱从什么地方来,你们问那么多干什么?”
我们不能不设想,面对一个又一个风波,如果顾雏军保持沉默或者公关技巧更高超一点,事情会如何发展。
对于顾在性格上的这些表现,很多人都提醒过他,顾的亲信、科龙以及格林柯尔副总裁严友松(编者注:已随同顾一起被逮捕)甚至多次在记者面前劝他收敛一些。而他的助手,广东格林柯尔总裁助理赵燕生对本刊记者不无感慨地说:“顾总就是一个技术专家,在科研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就是直脾气。” “他注重数据,相信事实就是这样,怎么会错呢?所以会采取直接回击的方式,忽视政治上的技巧。”
在最后时刻,证监会开始调查科龙,当地政府对顾的态度也非常不利。顾本人开始去北京活动,并通过全国工商联向证监会及政府上层求助。顾甚至已设想到卖掉科龙来解困,但事情却在起变化:顾雏军还没等到他想要的结果,就已被佛山警方拘捕——矛盾提前爆发了!
技术专家、
企业家还是资本玩家?
宣扬依靠技术打天下的顾雏军,很衷情技术,认为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一再纠正采访媒体给他的“资本运作高手”的评价:“我不是资本运作高手,我也不会资本运作。”
在他看来,无论是到国外收购客车研发实力强的企业,还是管制厂,对他来说,都是为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如果没有找到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我会睡不着觉。”
如此一来,顾应当归入技术专家的行列(当然,他是否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另当别论)。他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表明,自己来科龙,是准备扎根的,来了就不走了。
可是,入主科龙之后,他的兴趣点更加转向一统制冷家电领域的扩张、整合上。
短短5年时间内,顾雏军调动了10多亿元用于资本收购,横跨制冷剂、冰箱、空调和汽车四大产业,麾下有1家香港上市公司,5家A股上市公司,号称“格林柯尔系”。
就是这样一个资本高手,赵燕生却坚决予以否任,认为其不是:“我跟顾总5年,对他算是很了解。他是搞技术出身,始终都是以产业发展为首要发展目标。即使是在资本市场上并购其他企业,也是为了更好地打通整个行业。资本运作对于顾总来说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们都搞错了,都不理解他。”
但现实情况却是,证监会发布的调查报告表明:他利用各种手段侵占、挪用了科龙的大笔资金,来进行格林柯尔系的收购活动,同时在科龙也多次进行财务欺诈,造成上市公司发布虚假消息。有评论说:“简单地说,科龙已经成了顾雏军的提款机。”
不过记者在科龙采访也了解到,顾雏军本人确实对技术有着一定追求:有员工见过顾本人在车间里为“双高效”空调忙碌,更有记者见到顾雏军在接受采访时依然接到实验室的电话,满嘴的技术术语,指挥手下技术人员。
但顾雏军还是没能引领科龙盘旋中国,他产业整合的梦想还是破碎了。
不过,没有反思自己,顾雏军将罪过推给了郎咸平,指责说是他横杀出来打破了自己的全球加工梦。
“如果没有这堆麻烦,科龙会是中国白电中做得最顺的企业。2005年可以实现利润翻番,到2006年就可以达到利润8个亿。销售可达到200个亿……”
话语依然铿锵,一如当年宣称“顾氏循环”、“格林柯尔制冷剂”是世界上最棒的一样。然而,话音未落,他已失去自由。
顾雏军这四年
2001年10月顾雏军拥有全资股份的广东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成为这家白色家电巨型企业的掌局者。
2001年11月,召开记者招待会,痛斥《财经》杂志的质疑性调查报道。
2002年1月,起诉瑞银华宝及证券研究主管张化桥,指责其毁谤格林柯尔股票。
2002年初,收购江西齐洛瓦冰箱厂;10月,收购吉诺尔冰箱厂;12月,收购远东阿里斯顿的全部生产线;2003年5月,创建科龙南昌工业园,同月,收购杭州西泠集团70%的股权;6月,广东格林柯尔入主上市公司美菱电器,成为控股大股东;12月,入主亚星客车。
2003年,当选为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大年度经济人物。
2004年4月,入主襄阳轴承。
2004年8月,收购商丘冰熊,并控制了一家A股上市公司华意压缩。
2004年8月,被郎咸平指责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继而“郎顾之争”引发学界以及媒体的大争论。
2004年10月,科龙20周年厂庆,在北京组织了“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
2005年1月,被香港联交所谴责进行关联交易。
2005年初,起诉香港证券经纪人宋秦,称流年不顺,要买本《易经》学习。
5月,科龙电器被中国证监会调查。
7月底,顾雏军等7名科龙高管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8月2日,证监会公布对科龙电器的调查结论。
9月2日,被佛山公安局正式逮捕。
9月,海信入主科龙。
9月21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广东格林柯尔所持股份被法院冻结,科龙归属再生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