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为三大矛盾破题
2005-04-29刘福垣
明年将是“十一五”实施的第一年。“十一五”将面临的是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有经过改革多年得到缓解的,有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变得越来越尖锐的。着力解决社会保障、教育结构及政策管理体制成为“十一五”破点。
决定命运的关键决策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基本上确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刘福垣指出,目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到了矛盾期。各种层次结构的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结构失衡。从上个五年规划中筛选出来4个层次的战略性矛盾: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经过4年半的调整,到现在不仅没有破题,反而被全面激化。产品结构矛盾更加尖锐,对外贸易的依赖度已经占到GDP的70%。
他说,日本虽然号称贸易立国,但GDP的拉动力量是内需,人均3.8万美元,85%是国内消费,进出口仅仅是10%(出口10%,进口5%);美国GDP世界排名第一,它的进出口贸易只有22%,78%都是国内消费拉动。
现在欧美、日本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看中的就是我们这个软肋,所以这次“十一五”建议里提出,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开放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的贸易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了,经济结构要调整。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我们的老百姓不敢消费。央行8次降息,一次提利息税,可老百姓还一个劲的往银行存款。越存钱越不消费,越不消费产品就买不掉,造成生产产品的人失业这一社会问题。
二元结构是主要矛盾
刘福垣说,虽然我国存在着4个层次的战略性矛盾,但是这些矛盾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目前主要矛盾是工业和农业两种生产方式,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70%,这样二元结构的状况和生产方式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产生矛盾的根源。要想实现小康,至少要使现在4户农民减少3户,人口的城市化率增长,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中国9亿农民目前每户平均不到6亩地,在这6亩地所产生的收入已经不能自给自足,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2934元,其中,43%是来自于打工收入,农地的收入不到50%。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农地已不是生产单位,而是家族生活单位。所谓的生产型,就看有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我们农户的剩余价值,可以说是-43%。现在农民还依然享受不到城市的资源,我们的城市化率顶多33%,所以,这就是给中国定性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使我们认清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个发展中由落后面决定的。
城市门槛太高,政府要搬三座大山
刘福垣表示,中国经济还存在着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宅的严重短缺。虽然1.2亿农民工已经进了城市,成为了当代的真正产业工人,创造了GDP已经达到40%-60%,但是城市化进程依然严重滞后,城市门槛依然太高。他说,有三大门槛把农民工进城的路挡住了,一个是社会保障不到位,第二个是教育,现在的义务教育还收费,第三是普通住宅。他说,现在城市房价即使再降一半,工人阶层也买不起。由于这三大短缺,将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十一五”我们政府当即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座大山。
另外,刘福垣还提出,我们三农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但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高增长的GDP作支撑。中国每年要解决1个百分点的农民进城就业,至少需要9个数GDP。如果国家每年没有两千多万就业岗位,国家经济就是负发展。
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减少农民,才能使农民富裕。现在最根本的意识就是要转变农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要让660个城市的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少数人成为农场主。我们现在的小城市,是未来的农场主。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社会保障,解决住宅问题,把这门槛一掀掉,有了社会保障,老百姓就有了定心丸。
他说,要转变发展观、要转变发展战略,重在生产方式的转化,要重在人口结构的转化,这才能把问题解决,而且他认为这个问题已进入了轨道,“十一五”规划正要落实这三大亮点——社会保障、改革教育结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很关键的,转变我们政府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的战略。
(根据首届中国经济精英论坛整理编辑记者王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