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熙:心似湖水更从容
2005-04-29土水
土 水
在当代中国文坛,从维熙先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1933年出生的他,1956年因创作长篇小说《南河春晓》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动改造。从24岁到44岁,他在那7300多个漫长的日日夜夜,在墙内外当过煤矿、铁矿掘进工,砖窑制坏工、出窑工,化肥厂铁工、车工和漂粉工……若是换了别人,怕是愁都愁死了,悲也悲死了。
尽管从维熙有着非同一般的苦难经历,但生活中的他是很乐观的。拿得起放得下,没有他心里装不下的事。他不仅挺过来了,而且越活越高兴,越活越结实。他的说说笑笑有很大的包容量,有的让人一笑了之,有的让人在大笑之后,回味无穷。他说,之所以要强调笑在生活中的作用,就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悲楚的事情,为了驱赶心灵的阴影,就要笑对一切所糟遇的各种不幸。
自1979年重返文坛以《大墙下的红玉兰》轰动一时,至2003年八卷400多万字的《从维熙文集》面世,从维熙共出版了50多本书,这充分说明维熙对文学创作的执着。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文学这座大山面前,任何作家都会高山仰止。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面前,作家的心态应像湖水般从容,不受时尚冲击,不被对尚所左右,始终如一地挚爱着自己的事业。”
写作、读书之外,从维熙业余的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他对体育充满痴迷,中国足球队的每一场比赛、常常影响他个人的喜怒哀乐。二是他在青年时代有过一段时期迷恋音乐,学过钢琴。除了这两种自娱身心的爱好之外,第三个爱好便是“码长城”了。白天创作一天,晚上去搓一会儿麻将,对他说来,是一种精神调剂。
乐观、轻松的心态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砝码。从维熙认为,一个人不能太爱自己,也就是不能太在乎自己。过分的爱自己,反而会失去很多东西。所以,从维熙有一条自撰的生命运算方式:上帝什么时候招呼,咱就什么时候跟他走。花费在苦练筋骨上的时间,和延长寿命的时间大约等同。他自知这种理论谬之以极,全然与当今保健要求相悖。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到,他的心态恰似平静的湖水,能经常保持平常心,亦有可取之处。
虽然年事渐高,但从维照却有三多:吃得多、睡得多、玩得多。每年立秋过后,从维熙便离开京城,远行旅游。他去过国内外许多地方,领略过许多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在优美的山川湖海面前,从维熙觉得犹如面对一首无言的诗,让他痴迷,让他沉醉。他还到乡间去寻找秋声秋色,倾听着来自大自然的秋声秋韵,云淡天蓝,天地间没有了浓妆艳抹,绽露出春和夏所没有的清纯,真是非常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