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供大于求已成定局等
2005-04-29
据经济学家谢国忠分析,“因过度投资热情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的大局已定。未来经济政策应以稳定为主,并慢慢地逐步加息,但在炒风炽热时不能大动汇率。中国经济2005年会开始着陆。而最后结果可能要2006年才能看到。”
他认为,虽然中央政府先后采取了包括加息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但供过于求已经在一些并将在更多行业和市场出现。比如,汽车、钢铁和房地产,其中前两个行业已经出现供过于求,“因为有建设周期,房地产倒可能相对晚些,但它的影响更重要,因为其中蕴藏的风险,不仅针对金融领域,而且会波及宏观经济。”
与此同时,同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肜势分析课题组也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他们认为,2005年的消赞需求难以加速上升,产品供应充足,这两个因素决定了总体市场环境仍是供大于求,这会约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以及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评论:淘汰对手的好时机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供大于求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产品滞销就意味着生存艰难。
2004年底,南京市商贸局对商务部列出的600种商品中的500种展开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共有456种商品属于供大于求,占被调查商品的91.2%;属于供求基本平衡的有44种商品,占8.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一言以蔽之,2005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淘汰对手的好时机。当其他企业为生存发愁的时候,那些管理良好,成本控制水平较高,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市场之手会帮他们淘汰很多对手。
另外,这也是进行战略投资的好时机,当其他对手无暇他顾的时候,战略投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低。
8000浙企“突然死亡”
2004年12月,浙江省工商局首用“突然死亡法”,宣布262家企业“信用破产”,并依法吊销了其营业执照。几天以后,杭州市也在公布了8000余家“信用破产”的企业名单后,将他们从合法经营者名单上剔除。
这是浙江的工商部门首次大规模对信用破产企业采取强硬措施。这些被寅布“信用破产”的企业有欠钱不还者、制假贩假者,名单中甚至还包括了“浙江欧陆风情咖啡馆”、“浙江专利”等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公司。
据了解,2004年12月,浙江全省开始全面推行企业信用监管,所有企业的信用记录都会被实时监控。各级工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的信用监管,给每一家企业贴上信用标签。按规定划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分别表示信用优良、良好、稳定、波动、低下、破产。即一旦归入D级,也就是“突然死亡”了。
浙江省工商局信用办一负责人介绍,工商部门此次“判决”的依据是这些企业留在工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对他们是否失信的评价标准,则重点在于企业行为的合法和规范程度,完全有凭有据。
另外,此次浙江被宣布信用破产的企业除被吊销营业执照外,其企业法人也被相应地勒令自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3年内不得担任新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已担任其他企业法人的,所在企业应当申请办理企业法人变更登记。
评论:这样的企业不死,天理不容!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信用也许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说话可以不算话,签了合同可以不兑现,骗了人家的钱还嘲讽人家傻冒,偷税漏税,疯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暗箱黑箱操作……至于那些内外勾结骗取巨额贷款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信用在他们看来还不如一张草纸。
当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据调查,现在企业之间的信任感极差,没有现款,谁也不敢发货。被欠款拖死的企业不胜枚举,银行的呆账死账数额巨大。还有一些企业在求助无门之后,走上歧路,寻求黑社会的帮忙。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信用记录体系,无法实现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这使得很多无信之徒有空子可钻。同时,我国的法律强调适用性,要考虑到偌大一个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法律的适用范围很大,适用度过宽,往往同一件违法行为可以作出不同的判决。这不仅给执法者带来难题,或造成“寻租”的可能,也给诸多不诚信者找到了法律的漏洞。
所以,有人认为,浙江仓业“突然死亡”的背后,其实是整个信用监管体系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