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不可取
2005-04-29蓝洱海
蓝洱海
据媒体报道,由台湾地区兴起的“读经教育”,已流传到中国内地。目前,在北京、上海 、长沙、广州、厦门等地,书店里的“四书五经”和相配套的VCD碟片出现了热卖现象,一 些家长纷纷把年幼的孩子送进青少年宫“读经”班,给孩子灌输一些诸如《三字经》、《千 字文》、《孝经》、《易》、《书》、《诗》、《礼》、《春秋》、《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等“经学”。儿童诵经工程发起人、台湾学者王财贵甚至在其著作中强 调,儿童“读经”是提高语文水平、启发理性、开阔胸怀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于是 一时之间,由“读经”教育所引发的是非争论已在所难免。
其实,只要回望一下中国的教育史,就不难知道旧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读经 教育”。这种残酷的“经典唯上”成为教育的单一项目,不仅知道传播有限,而且让学生“ 食而不化”,不断耗费学生精力的同时也让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上世纪“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一大成果之一,就是否定了单纯的“读经教育”,直至将其完全废止,取而代之的 是参照西方现代教育模式而兴起的“新式教育”。新式教育也并非完全阻断文化的传承,表 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还是强调了不可缺少的“经典训练”,即在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 里,选自于经典著作中的诗词歌赋和佳篇美文占了相当的内容。这也正好说明,在由旧式教 育向新式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与民族虚无主义的不良后果 。当然,在历史的某些时期,教育系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横加干涉,进而严重弱化乃至虚 化教育中的“经典训练”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所爆发的文化大革命 ,在其持续的整整十年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见不到一篇与“经典训练”相关的古 文和古诗词,以致大中学生普遍缺乏起码的古汉语知识,一旦面对古籍经书时只能睁大双眼 而干着急。好在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方式,使他们 有机会补上“经典训练”这一课,至于他们的后代,则有幸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得到应有的“ 经典训练”,走出校门之后,一般都能够阅读浅显的古文和古诗词。
“经典训练”最早是由著名学者、文学家朱自清首先提出来的。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虽然解决了“读经教育”问题,但随之出现了一股脑儿反对“读经”,弃之如敝履的走极端 现象,朱自清便在西南联在执教时发出了“中等以上教育必须进行经典训练”的呼吁,并说 明“经典训练”不是恢复“读经教育”。恢复“读经教育”是开倒车,而“经典训练”是为 了接通“文化脉络”,亦即“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为了澄明这一理念, 他还亲自撰写了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一书,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 诗经》、《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进入了深入浅出的解 读。此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出版后反响强烈。此后六十余年间,仍然不断再版重印。
无可疑问,我们今天需要的是适度的“经典训练”而非“读经教育”。即便是“经典训练 ”,也只是初高中以上的教育中适当进行。因此在少儿中进行“读经教育”纯属多此一举, 完全没有必要宣扬。毕竟少儿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读以”只会因噎废食和囫囵吞枣 ,不仅增加少儿的精神负担,甚至还有可能使少儿的身心受到压抑和摧残。
很显然,“读经教育”肯定是弊多利少,得少失多,因而绝对是不可取的,更不值得加以 倡导。虽然目前的“读经教育”还只是一股暗流,但其众多负面影响已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