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5-04-29肖灿夫

北方经济 2005年4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高新技术

肖灿夫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问题是既然这一问题如此严重,为什么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当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措施,其中,区域产业转移可谓是大家的共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区域产业转移为何步履蹒跚?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因素作些浅显的探讨,以期能找到一条顺利进行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

一、区域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

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如日本学者赤松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雁行形态论”理论,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许多论文将产业转移归纳为产业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它既可以是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的转移,也可以是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不过,本文的区域产业转移是指我国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既是转出地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入地区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如日本曾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四小龙”,促进了“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后来“四小龙”又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东盟国家,也带动了东盟经济的迅速增长。产业之所以从一个地区转入另一个地区,其根本的动力在于利润的驱使,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会引导资本从利润较低的地区流向利润较高的地区,从而实现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

要实现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前提条件是东部地区要比中、西部地区处于更高的经济梯度,这已经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纯粹是一种市场行为。哪里有利可图,企业的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要使东部地区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能够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必须使转移的企业有利可图,所以,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应该是使实施转移的企业在转移后的预期利润减去转移的相关成本概算后不小于不转移的预期利润。

二、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出经济奇迹。根据梯度转移理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一般技术水平的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尚未出现。是不是东部地区的产业仍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层次,无法向外转移呢?不是。以广东省来说,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高新技术产业就已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目前,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将近2000家,1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初具规模。近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一直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2001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居全国首位),是1991年的43倍或1997的3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3.3%上升到2001年的19.4%。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东部地区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不合理的行政干预

不可否认,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并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转移。在发达地区表现为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区内的产业外迁,即使这些产业属于竞争优势开始下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无可替代

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密切相关的,如广东毗邻港、澳,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辽东半岛与南韩最近。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国内转移产业,东部地区是首选地;同时,在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时,东部地区也极其方便,而在东部地区聚集的企业大多为外向型企业,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其不便之处可想而知。

(三)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难以复制

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导致国内外许多产业在这里聚集,从而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如广东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绝大部分由珠三角创造。2001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2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92.9%。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珠三角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占到全国的三成多,新型陶瓷电子元器件基片、生物工程药物、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家电、电子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的产量均已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聚集效应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而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是难以享受聚集效应的好处的。

(四)转移成本太高

企业要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需要重新选址建造厂房,需要搬迁或重新购置生产设备,其工程之大、成本之高、时间之长可想而知,再考虑到不能正常生产的机会成本,代价更高。即使不需建造厂房,采取与中、西部地区已有的企业进行合营或是兼并,一些固定资产的转移在所难免,且需要较长时期的磨合、整顿,这也将导致较高的转移成本。

(五)社会基础设施差异

社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供电、市政工程等,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而这些都是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则要逊色得多。

(六)自然环境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由东到西、由南到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极大,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行成本。比如,“珠三角”地区没有冬天,一年四季都可以正常生产,还可以省去冬天的取暖成本,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则没有这个好处。这也是企业在是否西迁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七)文化环境差异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虽拥有相同的道德文化传统,具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但文化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差异更是明显,这些差异的存在,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形成。但在东部地区,这些差异相对来说没有这么明显。比如转移到“珠三角”的产业大多来自港、澳、台,而粤、港、澳本来就是一体的,台湾与“珠三角”的文化虽不完全一致,但其差异明显要比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小得多。

三、突破障碍,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要实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首先要克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保证转移的渠道畅通无阻。其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要分别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要放眼全球,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际上新一轮产业转移,引进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产业成长的氛围,吸引东部地区的待转移产业。

(一)东部地区

1.实施战略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又面临新一轮高峰期,但这一轮产业转移与以往的各轮产业转移有所不同。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高度知识化,使得边际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这一轮产业转移将是高技术水平产业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电讯、信息、房地产业等将成为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产业转移的重心将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将以其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率先承接这一历史性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契机,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夯实基础产业,提升一般制造业,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产品、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东部地区也要不失时机地将原有的一些衰退性产业(如玩具、服装、皮革等)迁往原料、劳动成本更低的内陆省份。

2.积极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膨胀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东部地区要在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和扩散效应,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并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己的跨国公司。

3.大力培养具有产业创新力的高技术人才

东部地区要具有远大志向,不能只是满足于承接国际上的产业转移,要通过承接他人的产业,达到超越他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大批的具有产业创新力的高技术人才。为此,东部地区必须要有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产业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二)中、西部地区

1.着眼于产业集群化

所谓产业集群化,是指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相对集中的现象。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可以创造明显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充分考虑产业的集聚效应。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可以把现有的工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产业集群化的载体,围绕产业聚集的目标来进行。同时,各地区应建立承接产业转移信息网络,为外商提供咨询,减少项目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引导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向园区或开发区集中。

2.积极发展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不是一种先后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中、西部地区不仅制造业落后,服务业也明显落后,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如金融保险、交通通信等)的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以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3.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它已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超过4万多家,其设在海外的子公司达27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全年销售额超过6万多亿美元,国际商品贸易的一半以上、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3/4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在全世界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家进入中国大陆,许多生产制造基地都将转移到中国,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绝好机会。中西部地区也必须抓住这一机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多层次地承接产业转移。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中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等你!”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