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005-04-29李靖靖赵红霞
李靖靖 赵红霞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特定的空间上集聚,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具有集中性、地域性、关联性等三个明显特征,核心是其内部的共生机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内蒙古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特点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近几年来,我区工业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区乳制品制造业、毛纺织业、纸浆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的地方化专业指数居全国第1位,稀土金属制造业、炼焦业居第2位,贵金属冶炼业居第4位,轻有色金属冶炼业、制糖业居全国第5位。说明这些产业在我区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中,具有一定的地方专业化优势。
2.产业集群带动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形成。一方面核心企业的产业扩散作用,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发展。例如,随着美国ECD公司、法国罗地亚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稀土企业进驻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稀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稀土深加工产品比重由“八五”末的24%上升为43%。稀土高温发热陶瓷、稀土改性MC尼龙等新材料发展态势较好,形成了产业链的雏形。另一方面集群也带动了农牧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以伊利、蒙牛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了公司、奶牛服务站、奶牛基地、奶牛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商贸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产业集群出现多种聚合方式,发展的活力较强。一是主导企业带动型。如以伊利、蒙牛等企业带动的乳产品产业集群,到2003年鲜奶处理能力300万吨,其中液体乳能力266.4万吨,乳制品能力27万吨,生产液体奶164万吨,乳制品14万吨,实现增加值32亿元,占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5.2%。二是资源禀赋形成型。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加工,最终通过若干个同类加工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如煤、电产等能源产业集群,2003年,全区煤炭综合生产能力1.5亿吨,原煤产量1.47亿吨,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占能源工业增加值的38.1%。全区电力装机1173万千瓦,实现增加值74亿元,占能源工业增加值的49.6%。三是园区带动型。近年来,我区积极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促进了企业空间集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和集中治理污染,成为支撑我区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区工业开发区47个,其中重点工业园区20个。农畜产品加工、稀土高科、高新材料、生物制药、高载能已具备集群发展雏形,发展后劲十足。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托克托生物制药园区、棋盘井高载能工业园区、乌海工业园区等优势特色产业的集中度超过了60%以上,大大提高了产业聚合力。
4.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较大,发展动力较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群形成了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从空间布局来看是“块状经济”,从产业分工来看是“链状经济”,发展的内力较好。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增长速度快、市场占有率高。我区乳制品制造业、稀土金属冶炼业、毛纺织业、纸浆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1.94%、9.4%、9.24%、5.57%。三是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四是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龙头企业在产品的更新换代,花型设计,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二)问题
1.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我区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断线”产品多,众多企业都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功夫。目前,我区只有14%的畜产品、29%的棉纺织产品、20%的毛纺织产品得到深加工。综合加工能力不足,初级产品的加工增值很难实现,因此也就很难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例如2003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而以纺织品为原料的服装工业产值仅占0.54%,从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增加值比例来看,我区不足0.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8)。
2.产业集中度低,分工协作差,规模经济效益不高。一是工业组织结构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2003年,全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的大中型企业,创造了68.5%的工业增加值,而全国仅12%的大中型企业就创造了69%的工业增加值。二是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区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在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边缘。如我区聚氯乙稀树脂最大生产规模为3万吨,国内平均生产规模为5万吨,发达国家生产规模一般为15-25万吨。三是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每一企业都作为单独个体面对市场竞争,而没能结成有效集群机体。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3.科技投入不足,产品创新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仍是以投入市场多年的老产品打天下,在产品更新换代上迈不开步。这是制约我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全区技改投入178亿元,约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8%;技改项目169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50个,仅占15%。新产品产值仅为6.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77%)22.79个百分点。
4.缺少知名品牌和产品形象,且名牌产品的带动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仅有鄂尔多斯、鹿王等11个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对我区经济发展具有相当贡献,但与一些发达地区比,对产业集群的提升带动作用仍然相对较弱。一是我区名牌与中国名牌、国际名牌相比,经营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发展速度不快,竞争力较弱。二是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大量现有名牌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从近期我区调查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情况看,生产设备为国内80年代及以前水平的占33%。
5.缺少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束缚了集群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区多数地区专业市场仅仅是初步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为数不多,市场专业化程度很低。从近期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在包头、通辽、鄂尔多斯、兴安盟、乌海、乌兰察布等6个盟市中,专业市场占市场总数比重仅为15%,其中,大型专业仅占10.7%。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的企业少,特别是能提供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和装卸功能,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全方位物流服务需求。
二、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向
(一)改造提升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对可以改造成为集群发展的产业,要尽快加以改造提升。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内在素质。二要调整产业布局,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三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产业,使产业链条在当地得到延伸。以化工、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为基础,进行改造提升,形成以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为依托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包头、呼伦贝尔为依托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乌海、锡林浩特为依托的煤电产业集群。
(二)培育构建以资源优势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以培育“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从构建区域性板块经济着手,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沿路或沿线,形成“块状”或“带状”经济。我区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不同地区构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例如,以呼、包、鄂为依托的羊绒产业集群;以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为依托的乳品产业集群;以通辽、赤峰为依托的肉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乌兰察布盟为依托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以草原区为依托的草产业集群;以沙源区为依托的沙产业集群。
(三)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一是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入股,尤其要吸纳一些战略投资者入股,争取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对缺少龙头企业的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培养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规划引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以产业集群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的原则。在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抓好产业规划。坚决改变项目随意招,项目随意放,缺乏产业规划约束机制的状况。二要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区范围统筹生产力布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实际情况,拟定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总纲,用以指导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展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稀土产业集群;以棋盘井等14个高载能工业园区为依托的高载能产业集群;以呼和浩特托电工业园区、金川开发区、赤峰红山高新技术工业园为依托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
一是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指导目录及政策导向。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四是在注重群体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夯实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根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地进一步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产业园区,鼓励各旗县(市)尤其是乡镇建设一批与重点园区产业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二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三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政府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集群倾斜,引导集群的发展;同时研究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为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三)推进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加大电力、信息、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的建设力度,为全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流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促进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一是抓紧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由商会来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行业自律,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三是有意识地在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创立地区品牌。四是培育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集群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立产业集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并在一些盟市、旗县区域内进行试点。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精神和要求,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拟定较为规范的操作办法,完善法规体系,稳步地推进全区产业集聚的投资工作。一是制定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资金扶持竞争性领域,实行间接投资方式的财政政策和优惠措施;二是要逐步建立促进国家资本金良性循环、有效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行为的决策程序和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五)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
一要遵循“产业推动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规律,规划建设好与产业集群密切结合的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市场。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二要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有的放矢地在交通方便、集散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物流基地。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节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