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生活
2005-04-29戴薇
戴 薇
那是去年的平安夜,我们在英国北威尔士的乡村迷路了。雪纷纷扬扬着,风很大,整个小镇却似乎空无一人。转过一个小小的街角时,司机忽然停住了,一瞬间的错愕后所有人都被催开了开心的笑容:路边的小酒吧里热闹非凡,看上去是整个村子的人都在这个酒吧里狂欢,里面的热浪几乎融化外面的积雪,让雪中赶路的我们惊喜万分。
这是典型的英国乡村生活,酒吧是小镇的中心之一,是信息的集散地,是所有人放松的地方。数百年来,这种情形都没有什么改变。
忽然想起看起来不相干的一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想当年古代中国乡村的酒馆业之发达,大概和今天的英国乡村酒吧极为类似吧。
只不过中国古代的酒馆,后来差不多都沦为了餐馆,酒吧反而成了舶来品。
今天,中国城市里的酒吧越开越多,越来越时髦,越来越有趣,离当年一文钱也能喝一吊酒的小酒馆越来越远,而成为一种时髦消费;但在欧洲,酒吧可以说是融入百姓生活的方式之一。
我在英国的房东Douglas,一个62岁的老先生,退休前是巴士司机。Douglas是个球迷,大大小小的足球赛都不放过。而大多数的球赛,他都是在酒吧里和球友们一起看的。对他来说,喝上三大杯Genius,和球友们一起在酒吧里热闹,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事情之一。
在爱尔兰,出名的热爱酒和音乐的民族,再小的城市都遍布着酒吧,很多酒吧都有自己出名的乐队或歌手。尤其到了周末的晚上,酒吧门口早早就贴上了纸条,说明这两天哪支乐队哪个歌手会在本酒吧表演。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你最喜欢的,或者一个个泡过来,几乎所有的小酒吧里都挤得满满的,音乐表演时大家合拍而吟,音乐一停就忙着聊天交友——所以,爱尔兰人会告诉你酒吧是他们最重要的结交朋友的地方。
英国的酒吧更为多样化,有极端的新潮前卫,有极致的华丽优雅,有古朴的原始质朴,风格虽然不同,但消费都是以大众平民化为主。一大杯啤酒1镑多(合人民币20多元),经常看见白发老头在吧台前微醺地坐着,几个老太太聚在一张桌子边家长里短,老头老太太一起在酒吧里端着酒晃着脑袋听音乐。曾经在一个平民区的酒吧里见识了英国最质朴的酒吧生活:客人们一个接一个踊跃地在大厅里唱卡拉OK,几个不年轻的男女在一角嘻嘻哈哈地跳舞,而一杯啤酒竟然只有80便士(合人民币12元,1英镑=100 便士)!去过很多可爱的酒吧,这个简单到几乎简陋的酒吧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消费指数差不多是全球最高的英国,酒吧里一杯啤酒或者一杯咖啡和一张公共汽车票的价钱约略相同;而在中国两者的差距是二十倍以上。
所以在北京,满街的茶馆酒吧,隔壁大爷不仅找不到一家能进的,甚至自然地不去想了,曾经熟悉的地方和生活逐渐消失,也似乎成了一种自然。
对西方人来说,进酒吧咖啡馆就和搭公共汽车一样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则还是有钱有闲的标志。那句经济学的真理这里似乎也一样合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状态不同,对生活的品质估算也不同。
现在是北京的春天,楼下院子里高大的老榆树绽发着新绿,树下坐着三三两两晒太阳的老人。
他们熟悉的一角钱,好吧,就算一块或者两块钱一碗的茶馆还会不会再回来?
或者他们有朝一日也能消费28元一杯的茶?
还是得等到还算年轻的我们渐渐变老,才能把今天的高消费熬成日常生活?
在威尔士酒吧里跳舞的老人,和此刻在树下晒太阳的老人,总有着不一样的乐子,一定也有着不一样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