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谈湖北的振兴之路
2005-04-29吴小莉
长江,从唐古拉山的源头起,一泻万里,奔向浩瀚的东海。在与汉江的交汇处,是一个曾经以东方芝加哥享誉世界的城市——武汉。而以武汉为腹地,方圆18.59万平方公里的荆楚大地成就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省份——湖北。在农业上,湖北拥有广袤富足的江汉平原;在工业上,汉阳造、武汉造曾经让九头鸟们傲视全国。而九省通衢的省会武汉,更曾经让湖北牢牢占据着中国历史上“天元”的显赫位置。但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衰落,湖北却逐渐淡出了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央。湖北的明天在哪里?武汉的未来何去何从?当中部崛起这四个字从口号逐渐变为现实的时候,湖北人正迫不及待地绘制着争雄新世纪的蓝图。 (——吴小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前不久接受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的采访,畅谈了振兴湖北的思路。
俞正声在谈到中部崛起时说: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有这个地区的工作问题,也有宏观的大势。沿海地区比中部地区发展得快,因为沿海地区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加上面向出口的农业,条件很好。开放的条件,又促成了干部在开放的条件下思索,所以思想解放的程度也比中部要好。这就决定了沿海应该比中部,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发展得快。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钢铁工业,我国的钢铁工业的原材料铁矿沙,绝大部分靠进口,钢铁工业的产品,主要销在沿海地区,那么中部地区的钢铁工业和沿海地区的钢铁工业比,原材料贵,距离主要的市场远,那它的优势就差,武钢跟宝钢比,一吨铁矿砂,运输成本多一百元人民币以上,当然不包括现在的大幅度提价。一千万吨钢,光铁矿砂一项的成本,就比沿海地区要高出十几个亿,那么像武钢的冷轧板、热轧板、硅钢片,大部分销在沿海地区,产品又有个运输成本,所以沿海地区跟中部比,从企业的竞争力来说,沿海地区是得天独厚的,所以武汉、湖北地区在国家经济工作中间的重要位置,它要排位往后,这在一个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中部崛起,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间的。
中部崛起是一个艺术化的提法,它不是一个定量的提法。它表现人们的一种希望,表明了政治上的一种愿望和人民的一种呼声。要定量的提法,这就比较难了。对湖北,我们提了一个口号,叫“三年有显著变化”,因为2003年,我们的发展速度、财税的增长速度,在中部地区都比较靠后,三年之内我们在中部六个省里面,发展速度要达到中部的一般水平;“五到七年有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在中部各个省里头,至少要达到前两名。所谓五到七年就是到2008、2009年了,本届政府搞完了,湖北应该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面。
俞正声在谈到中央政策时说:
中央的政策,当然重要,但立足点不能放在争取优惠政策上,立足点要根据自己本地的优势,选择好优势的产业,坚持不懈地奋斗,使优势的产业真正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能站住脚,这才有希望。从全国看,政策总是要有先有后,沿海第一,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沿海的条件最好;西部大开发第二,因为它太困难了,所以中央应该在东部开放之后,紧接着抓西部开发,这是正确的。西部开发之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提上来,因为东北是国有企业更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制造业,中央确定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摆在了更优先的位置,这是从全局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决策。下一步该中部了,全国总要一盘棋,这是中央考虑有步骤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正确的。中央的政策出来会进一步加快中部的崛起,但是中部的崛起更多是要靠自身的思想解放,靠脚踏实地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否则的话再有好的政策,也没有用。
我希望中央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早日出台,但我个人估计,不外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加上粮食主产区的一些政策,要想中部地区有更多的政策的优惠,恐怕不太可能。全国是一盘棋,这边翘起来了,那边怎么办?所以湖北应该更多地利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这个契机,扩大我们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扩大我们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俞正声在谈到老工业基地特点时说:
湖北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准确地说是三线建设时期,有一批企业定在湖北,这里有军工企业,也有民用企业,二汽就是这个时候定点十堰的,还有很多地方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如我们蒲圻纺织厂,是个很大规模的纺织厂,从纺纱、织布、印染、制衣、针织甚至还有发电,在离城区几十公里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像这种企业,三线期间建设的生产民用产品的国有企业有很多,怎么样帮他们转制,帮他们进行资产重组,帮他们获得活力,使包袱变成财富,这是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抓好了,就可以促进工业发展。……这几年,大部分省市所属的国有企业的重组工作已经完成,省财政付出二十亿左右的代价,安排好工人。这两年财政增加投入较多,一个解决农村问题,一个解决国有企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台阶。
俞正声在谈到武汉的地位和作用时说:
武汉在湖北的条件最好。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始终有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条件好的地方,要先让它发展起来,带动条件差的地方。从湖北的全局看,首先要支持武汉的加快发展。武汉的财政增长、国税地税的收入占我省百分之四十以上。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武汉:如果把中国比作一个围棋的棋盘,武汉就是这个棋盘的“天元”。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蜿蜒的蛇,武汉就是这条巨蛇的七寸。武汉,作为距离世界最大水利发电枢纽三峡大坝最近的大都市,其能源成本是上海的三分之一;而作为国家的地理中心,其交通成本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就人才储备而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三十五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三千五百多家科研设计单位和十所国家实验室,使得武汉紧随在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面对如此优越的经济潜能,武汉可以,也应当有一个比眼下更显赫的位子。于是以武汉为圆心,湖北省委为武汉画了一个半径一百公里的圆。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围成一圈。形成1+8的武汉城市圈。
当然,我们不可能和长三角、珠三角媲美。长三角、珠三角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靠两头在外,要讲两头在外,我们湖北是永远赶不上长三角、珠三角优势的。所以湖北的经济更多地是要靠国内的市场。因为以武汉为中心划一个一千公里的半径,全国主要的城市都在这个里头。在武汉坐飞机两个小时之内,大部分城市都可以到达。所以如果是面向内地市场的,武汉是有运输优势的。我们的空调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基地,海尔、TCL和美的,海尔是四百万,美的准备搞到300万,TCL也是三百万,加起来一千万台的生产能力,今后两三年要逐步形成。所以武汉跟珠三角长三角是不同的。它的增长模式也不一定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更多地是面向国内需求的市场。我问过张瑞敏,我说你在武汉投资,你是怎么考虑的?他说我在青岛有点,广东有点,这些都是面向出口的。武汉就是面向中国内地市场的。我个人考虑湖北的工业、武汉的工业更多地是面向国内的市场,形成它的竞争的优势。
湖北要发展,武汉必须要走在前头起带动的作用,要解决武汉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武汉发展的壁垒,就是财税壁垒。武汉过去财政跟省没有关系,虽然归湖北管,但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收税,这是很不合理的,这就妨碍了武汉和省一心一意地做强武汉的企业,因为省的税收,只来源于省属企业,武汉的税收来源于武汉企业,这样省里就很容易产生我的税源放在武汉不太放心。所以要加快武汉的发展必须要把这个壁垒消除掉。我们从2002年开始,对武汉的税收增量实行省市共享。武汉的税收不管是省属企业、中央企业和武汉市属企业,统统由武汉征收,然后税源共享,这样使得省和省直各个部门都来支持武汉的发展。
武汉和省的财政在增量上共享以后,武汉发展得越快,省里得到的增量就越多,省里得到的增量就更多地去支持各个市县的发展。所以武汉的发展会给湖北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财力,武汉的工业发展得多了,才会给兄弟城市之间带来围绕这些大工业形成的一些产业链,带来增长的发展机会。只要我们在财政问题上、税收问题处理好,武汉的发展给全省各个市州,当然首先是对周围的八个市的辐射以及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空前的机会。
俞正声在谈到县域经济时说:
从长远来看必须把县域经济搞起来,也就是说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土地的节约效应才能出来,农民从土地出来了,农民才能真正地解决增加收入的长效机制,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县里的各种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才有财力的支撑。怎么样把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就是一手抓武汉一手要抓县域经济。办法就是放权、放活。第一个是放权,就是审批权限下放。第二个就是放活,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县里的财政增收部分,除了中央之外,全部留给县里,这样调动它的积极性,放权加放活,县域经济肯定会比较快速地发展。
俞正声在谈到湖北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时说:
湖北在全国的各个航空港里头算一个比较重要的枢纽港,因为它南北东西距离都不远。正在修建的宜万铁路,宜昌到万州。修通之后,重庆到武汉就有直达铁路了,原来从武汉到重庆,要走汉丹线到襄樊,再从襄樊到重庆。规划中准备修建的还有从武汉到合肥的铁路,要建成二百几十公里的准高速铁路;从武汉到广州,要形成客运专线。这样铁路从四面八方交汇到武汉。铁道部决定把武汉铁路分局变成武汉铁路局,因为它的枢纽位置很重要。所以发挥武汉交通枢纽作用,使它能够形成面向国内市场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就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种契机。长江的水运对湖北经济发展关系也十分重大。大到什么程度,举例来说,我们湖北阳新生产的水泥,运到上海,比上海的水泥价格还要低得多。为什么呢,长江水道内河航运的价格,远远低于公路运价和铁路运价。所以真正把长江航运搞好,对湖北关系至关重要。
俞正声在谈到湖北的产业发展时说:
湖北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抓住优势产业,争取把它搞得更快一点。优势产业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原来的优势产业,如武钢,它的产品加工深度,它的自我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在全国的钢铁企业里头,是走在前头的,有一位领导跟我讲,“自主开发能力,武钢比宝钢强”。武钢不强不行啊,它是被逼出来的,原材料要运进来,产品要运出去,只有自主开发能力强了,加工深度才高,附加值才高。汽车要做大做强,东风总部搬出来,跟日产的全面合资,跟法国的合资,跟本田的合资。卡车的全面改造和轿车的升级换代,在今年下半年基本上能够完成,这是传统的支柱产业。还要争取把原来的一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比如说石油化学工业,原来有基础,但是必须想办法做大做强,也有条件,就是沿江的输油管线,从南京附近一条管线拉过来,我们石油化学工业的成本,就是原油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在全国具有竞争力,这就形成我们又一个新的支柱产业。还有就是高科技产业。我们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叫光谷,就是我们的光纤、光电子产业基础好,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
武汉是一个人才特别密集的地方,怎样把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建设湖北的支柱产业,是我们的一个大课题,把钢铁、汽车、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抓好了,可以带动一大批工业。特别是汽车、石油化工、高新技术,它产业链比较长,可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构思,而且这种构思已付诸行动。那么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像纺织工业、医药、烟草工业,一般机械加工工业,也有一定优势,但在全国占有领先优势的是前面讲的四个行业。
2001年7月,国家批准在武汉建立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有人说,在武汉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两件事曾引起市民空前热烈的反响。一件是当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件就是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湖北省政府在决定建设光谷的决策之初就确定了“一定要建成让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中国光谷”的目标。
我們这里讲的光谷讲的是光电子,光纤,拉光纤的“预制棒”,拉光纤的关键在预制棒,做这个预制棒是比较难的。光纤出来,和光通讯所匹配的一些光电子的器件,包括一些模块,作为光电子产业,在中国,力量最强的是在武汉。但光搞这个产业有个弱点,它产业链很短,附加值不够,所以还要往终端产品、往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怎样把这个产业往后推进,是我们的一个大课题,也正在发展之中。比如说监视器,我们有两家,一家叫冠杰,一家叫维冠,在世界排前五名的企业,把它的一部分生产从福建、广东搬到了武汉,而且发展势头很好,而且要争取这些企业都搬过来。
汽车产业可以说是湖北武汉的传统优势产业。对于一直梦想打造“中国底特律”的武汉来说,历史给了他们圆梦的先天优势。但由于后天发展的客观原因,制造重镇武汉,眼下正处在中国另外三大汽车产业带的环伺之下。
武汉发展汽车产业第一个优势就是有很好的队伍,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形成了一支热爱汽车工业、又熟悉汽车工业的人才队伍。第二有很好的合资的伙伴。第三有很大的一个工业基础。不光是整车的制造,零部件也有很大的一个基础。第四就是我们地处中原,我不好说跟别的省比如何如何,讲我们自己,在这里搞汽车工业,地理优势是明显的。
但最根本的是要培植自己的竞争力。就是你在这种竞争中站得住脚,我在前面讲的四个行业的竞争力,要在现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的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三年无明显政绩。大臣伍举含蓄地问楚庄王:“有只大鸟在楚周山待了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回答说:“这不是普通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随后 ,在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确立了他称雄中原的霸主地位。今天,在湖北这片创造过张扬而绚烂的古楚文化的土地上,楚庄王的后代们比谁都更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道理。就像我身后的黄鹤楼,在历史上屡毁屡修,却到今天依旧气吞云梦。——吴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