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钢明:利益博弈促能源危机加剧
2005-04-29
无论是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出台的经济发展报告,还是国家发改委官员的公开演讲,都有一个相同的判断:中国煤电油运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能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能源问题为何持续无解?能源背后的利益博弈究竟如何?宏观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问:您认为目前能源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袁钢明:一方面是生产的原因。由于政府害怕重蹈过度投资带来的能源过剩覆辙,即使目前全国普遍缺电,仍然对电力生产进行严格控制。
还有一方面是国家对能源消费的控制。国家对电力消费的控制主要采用价格政策,即提高高耗电企业的电价。
问:2004年中国能源形势紧张,但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公司利润增长近1500亿元。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袁钢明:这一点都不奇怪,全世界都是这样。当能源紧张的时候能源部门大发其财。
但是中国的情况比别的国家严重。从2001年开始油价上涨,中石油、中石化一下子就扭亏为盈。2001年国有经济扭亏为盈,当时油价上涨带来的利润占80%。
过去政府为了避免油价上涨波及国内其他用油单位,国内油价一般不上涨。这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现在,带有国家背景的中石油、中石化应该担负起这种责任。他们可以拿自己的利润来补贴、抵消一部分国际高油价的差距,从而起到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很多公司自己基本就不生产了,他们的提价幅度甚至超过国际幅度。
问:如果国家的能源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对石油行业的垄断更少一点,能源紧张状况会不会有所缓解?
袁钢明:价格的高低可以改变,但油的产量很难改变,所以缓解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我们国家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并没有造成石油短缺的问题。
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油价虽然上涨,但是大家还是能够购买到油。这至少说明,供给还是充分的。
问:除了石油以外,煤和电的矛盾也一直很突出。这二者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利益关系?
袁钢明:煤炭行业已经基本上市场化了。它根据供求关系来变换价格。现在国有煤矿也受到民营煤矿的竞争。但是电力改革出现漏洞了,主要表现在电力价格调控制定。本质上来说,这是电力系统计划经济成分太强了。电力系统效率太低,对市场反应太慢。
电力和煤炭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就在电力系统上。电力系统要求煤炭系统按照它的计划价格来做,这是行不通的。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价格的市场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定要用行政的办法控制电价,则要么补贴电,要么反过来把煤炭的价格也进行计划控制,再补贴煤炭。
目前国家的政策是想把煤炭价格压下去。想采用电煤联营的方式,但电煤联营是走不通的。联营其实就是想让煤炭的利润转给电,其实质是煤炭价格调低,煤炭不要利润了,让电不要亏。这种做法很不合适,如果整个市场上电还是不够,怎么办?煤炭也没有积极性了,到时候煤又缺了,那又怎么办?
问:如果要改变现行的煤、电行业的利益关系状况,从哪些方面改比较好?
袁钢明:最好是价格调节。国家目前采用的是物价管制的方法,先管住末端电价,然后用行政的办法来协调煤、电、油、运的关系。这个做法有利于压住末端价格的上升,但不利于能源生产顺畅的发展。这是一个矛盾,但国家愿意用这个矛盾来换取通货膨胀不要上去。
最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粮食价格涨幅在4.3%左右了。这说明粮食价格涨幅到下个月可能回落到3%左右了。3%左右的涨幅是正常的,国际上也基本上是这样。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已经很小的情况下,电力还有空间继续上涨。这给电价上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上涨。
但是提高电价要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政府要承受相应的压力。如果不想承受这样的代价,政府就得承受国家补贴的代价。这是体制上协调的困难。
目前国家基本上是渐进式改革,宁可慢点也不愿意冒风险。现在和上世纪80年代到处找突破口,到处闯关的情况有很大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