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阻碍经济发展
2005-04-29
目前,全球能源形势比较严峻,能源工业所面临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愈来愈大。虽然许多工业化国家消耗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使得能源消耗呈增加的态势,导致全球能耗平均呈指数增长趋势,其后果将非常严重,不仅使地球气候变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引发自然灾害,同时还将加速消耗常规化能源储量。一场全球化的能源“战役”一触即发——
2004年,我国经济的运行中出现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局面,新一轮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再次给持续增长的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国家,针对石油日趋势紧张的现状,众多专家提出我国应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
2004年的中国,能源问题成为焦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将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断。
能源短缺的确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进口石油约达1.2亿吨,进口依存度接近50%;拉闸限电省份增至24个,仅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的最大电力缺口就达2983万千瓦,全年因电力短缺降低GDP增速0.5个百分点;虽然全年预计原煤产量突破18亿吨,但由于运输、价格等原因,全国电厂的平均库存煤仍不足15天的警戒线。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的能源短缺形势不难发现,除石油之外,电力与煤炭短缺都不属于绝对数量不足的“硬短缺”,由于体制的羁绊,它们潜藏的巨大增产能力尚未发挥。即便是绝对缺乏的石油,中国不完善的寡头垄断体制也严重压抑着国人改变短缺现状的努力。
可喜的是,中国正在改变能源短缺的道路上不断迈进。这种迈进已不仅仅是简单经济层面的改良,制度创新正在引导中国能源产业向短缺开战。
石油方面,去年12月11日,成品油零售领域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周年之际全面开放。长期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垄断的成品油零售环节,在理论上可以允许包括国际、民营在内的各种资本介入。而自由竞争市场的建立,是解决石油短缺的重要途径。
电力方面,电力体制改革虽在“电荒”面前难见成效,但由其方案所奠定的电力市场竞争格局,却客观上为缓解“电荒”贡献了力量。随着五大发电集团竞相兴建火电,电力供不应求的矛盾将在未来两年内逐渐缓解。
煤炭方面,改革呼声更是此起彼伏。因“电荒”引起煤价的大幅上扬,反过来又刺激了电煤的进一步紧张,铁路运力也愈加捉襟见肘。同时,在散、小、乱的煤炭生产格局中,煤价的上涨与频发的矿难形成可怕的正比关系。于是,人们期待煤炭价格改革走上正轨。遗憾的是,国务院原则上通过的“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与力求创新的全国煤炭订货会,都没有给人带来太多喜悦。
但无论如何,能源体制的改革已经开始,我们只是期待它的进程能够再快一些。
体制改革启动的同时,2004年也是能源短缺应对措施出台最多的一年。中哈石油管道的奠基,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开工建设,起到了“开源”的作用;“节流”方面,国家除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之外,替代能源及分布式能源也受到产业界关注。中国人在感受能源短缺之苦后正在奋起,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场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