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

2005-04-29尼古拉斯·拉迪

银行家 2005年8期
关键词:顺差货币进口

尼古拉斯·拉迪

编者按:本文摘自国际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作者的立意在于分析中国的情况,并为美国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议。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美国政府所关心的实质性问题在哪里,并且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看待我国所面临的问题。

自从25年前启动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至少在下一个十年中,中国可能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在此期间继续成为经济和贸易大国。然而,这对美国的长期影响尚难下定论。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双边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与上述看法不同,本文认为中国对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与其说是经济威胁,倒不如说是一个经济机会。但是中国与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却也可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美中双边贸易失衡的原因

虽然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很稳固,但也伴随着双边贸易失衡的持续增长。中国最初的顺差较小,但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却最多,2003年达到了1240亿美元,失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既非中国货币低估,亦非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将美国和其他外国商品拒之门外。中国对美国的双边顺差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稳步增长,并且在大部分时间中,中国的货币被显著高估。失衡越来越大是因为中国已成为许多制造品的首要装配基地,而这又主要是由于外国企业将它们的装配业务从亚洲其他地方转移到中国所致。制造这些产品的部件主要是从亚洲其他国家购买的。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15国只供应了12%的投人品,却购买了约一牛的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随着美国对中国双边逆差从1985年的100亿美元飚升到2003年的124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外国企业生产的比例也从1%升至55%,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中国成为外国企业装配制造晶的主要基地的一个结果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出现贸易顺差,同时与大部分亚洲国家有显著的逆差。因此,中国总体的经常项目顺差远小于它与美国的双边顺差。自1994年货币钉住美元后,中国总体经常项目顺差平均约为GDP的2%。

这种情况源自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上的作用迅速增加。中国对FDI的开放、贸易政策、相对丰富的劳动供给,使它成为销往全球市场的制造晶的首要装配基地。如下两个指标反映了这一情况。

第一,全球制造能力向中国大量迁移,致使中国工业部门创造的GDP的比例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5%。结果,中国生产了全球7%的制造品,几乎是其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2倍。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品上日益增长的全球竞争地位清楚地反映在第二个指标中——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类别。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逐步取代韩国、台湾和香港,并在1991年成为美国市场进口玩具、体育用品最大的来源国。同期,中国也开始取代韩国和台湾,并在1992年成为美国市场进口鞋子最大的来源国。十年后的2002年,中国取代日本、欧盟和墨西哥成为进口消费类电子产品、信息技术硬件(如计算机)最大的来源国。

最后,中国对美国巨大而且还在增长的贸易顺差并不表明中国奉行全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确保护某些特定部门和产品,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违反它对世贸组织(WTO)的承诺。但根据所有相关标准,中国毫无疑问是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也许就是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

中国对进口产品的高度开放不仅反映为前述对FDI的开放,还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中国进口产品速度增长惊人:进口产品从1990年的534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5%。2002;年,中国进口增长了近1200亿美元,进口增长率创下40%的最高纪录。2003年,中国从全球进口达413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4年前9个月,进口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38%。随着中国经济2003年加速增长,并在2004年维持高速增长,中国的进口增速更高,这是:中国经济较为开放的一个标志。

中国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进口/GDP值(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进口比率)迅速提高。中国的进口比率从1990年的不足15%升至2003年的30%。中国2003年的进口比率是日本进口比率(9%)的3倍多,是美国进口比率(14%)的2倍。

开放的第二个标志是外国子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巨大的销售额。如前所述,外国子公司的产量占中国生产的所有制造品的1/4。中国对这些产品销往哪里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出口和国内销售几乎各占一半。外国子公司2003年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2850亿美元。外国子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的许多产品是进口产品良好的替代品。

中国开放的第三个标志是进口关税对国内生.产的产品的保护程度较低。早在中国成为WTO的成员之前,中国就将平均进口关税率降低了约3/4,从1982年的最高点56%降至2001年初的15%。2003年,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是11.5%,制造品的平均关税仅为10.3%。与其他大的新兴经济体在乌拉圭贸易谈判中承诺的税率相比,中国的税率降幅较大。中国所有商品的约束税率(Bound Rate)是10%,远低于其他大的新兴市场的承诺。例如,阿根廷的约束税率是31.9%,巴西是31.4%,印度是49.8%,印度尼西亚是37.1%。

总之,用所有重要的标准来看——对外国投资的开放程度、进口的大规模和快增长、已经较高而且还在上升的进口/GDP值、外国子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关税保护程度的迅速下降和较低水平一一中国都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

中国的汇率

一些人指责中国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一样,为了维持贸易顺差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管理汇率,阻止货币升值。中国的货币是否被低估?如果是,中国适当的做法应当是什么?这些做法会对美中双边贸易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尽管中国的货币现在无疑被低估了,但值得指出的是与日本和该地区其他几个国家不同的是,这是最近才发生的现象。另外,中国最近外汇储备的骤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而非资本项目巨额顺差。

判断中国货币最近几年被低估的依据是什么呢?自从1994年将货币钉住美元后,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平均为GDP的2%,但2002~2003年升至平均3.1%。与它的东南亚邻居不同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五年内(1999~2003年),中国还有资本项目顺差,略微超过GDP的2%,2002~2003年也升至略微超过3%。尽管中国名义上维持相对封闭的资本项目,2001年前,未记录

的资本流出基本上抵消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结果是,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幅甚微。但2001年,未记录的资本流出锐减,从2002年开始到2003年,大量未记录的资本流入中国。为了继续将货币固定在8.28人民币兑1美元的水平上,中国当局不得不自2001起购买大量外汇,储备因此上升。

中国当局采取的行动表明,它已经默认人民币被低估了。到目前为止,它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临时措施(而不对汇率做任何变动)来努力舒缓对货币的压力。从2004年1月1日开始,中国政府将出口退税的幅度平均减少了3个百分点,这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变得更加昂贵。但是,与货币升值不同的是,降低出口退税率并不会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中国当局还表示将放松FDI流出的许可程序,解除中国人出境旅游的限制,允许一家国内金融机构发行美元计值的债务。它们还正在考虑批准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ll)计划,该计划允许中国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在谨慎地确定的范围内投资于国外市场上交易的证券。这些措施都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或减少外汇的供给,并有利于降低官方外汇储备的增长。

美国鼓励中国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和采取浮动汇率体系的政策——首先由财长约翰·斯诺在2003年秋提出——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无疑是适当的。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当局已经反复表达了迈向完全可兑换货币和更灵活汇率体制的目标的意愿。无疑该政策在长期内是合意的。更灵活的汇率体制不仅有助于平衡中国的国际项目,而且也使当局有更大的空间使用货币政策熨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周期性。

然而在中短期内,完全可兑换的货币和浮动汇率对中国是一个冒险的选择。中国的家庭持有超过12万亿人民币(与中国GDP的数量大致相当)的国内储蓄存款。中国的储户很少有机会实现金融储蓄构成的多样化。取消资本控制将导致大量储蓄流向外币计值的金融资产,而且很可能是在中国的银行之外。鉴于中国的银行众所周知的脆弱性,储蓄外流可能引发国内银行危机。因此,我们预计中国当局不会放松对家庭储蓄的资本控制,直到它们完全解决了主要国有银行的清偿问题。这个过程已在进行之中,但可能至少需要3—5年才能完成。

如果人民币继续低估3~5年,将对中国的贸易伙伴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央行仍将在使用利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方面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较好的方法是,短期内使货币升值,待国内银行系统完成转型后,再取消资本管制,同时使货币浮动。货币初次升值的幅度应该多大呢?2003年时我和我的同事莫利斯·戈德斯坦(Morris Goldstein)初步判断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在15%~25%之间。我们估计2003年人民币在这个幅度内升值将使中国的国际收支总体上达到均衡,并终结外汇储备的飚增。这也有利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的扩张,因而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我们还认为在货币升值的同时,当局还应采取两个其他措施。首先,它们应当大幅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在该幅度内允许市场力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其次,当局应当在新的平价上将中国的货币钉住一篮子货币,而非单一钉住美元。

对美国政策的启示

美国应该如何平息可能日益频繁的双边贸易摩擦呢?首先,如果美国对中国巨额而且还在增长的逆差是由于美国企业无法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造成的,逆差将在政治上变得更加难以持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其他政府机构应该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它兑现在加入WTO时所有开放本国市场的承诺。尽管中国完全遵守加入WTO时的承诺对个别美国出口商十分重要,但我们应切记即使中国完全遵守,也不太可能对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只要中国继续维持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全球顺差,预期人民币升值就只能略微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即使这样民币升值仍应该是美国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第三,美国和其他高收入经济体应该努力维持对中国产品开放市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品。在加入WTO时,中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开放市场的承诺。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中国还同意允许其他成员国使用特别的条款来限制中国的产品流入世界市场。条款之一就是允许WTO其他成员国继续使用配额来限制中国服装的进口,直到2008年。换言之,尽管自2005年初开始,对所有其他供应国的配额将会被取消,但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权在接下来的4年里继续使用配额,限制中国服装的进口。如果这个权力被大范围地使用,将剥夺中国在一个它明显拥有强大比较优势的部门扩大生产的机会。同样,在反倾销案件中,美国商务部应尽量继续考虑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具有市场导向的特征。

最后,鉴于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可能继续扩大其作用,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应该加强中国在以促进国际经济政策合作为宗旨的国际机构中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将G-20从一个论坛转变成一个行动委员会。最终G-20可能会取代G-7。由于中国和其他10个大的新兴经济体都是G-20的成员国,提高G-20的作用就是承认了大的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然而,即使这个建议被采纳,仍可能有相当长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G-7可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美国和其他G-7国家现在就应该邀请中国定期参加G-7财长会议。最初可以邀请中国以特邀参加者的身份参与(就像2004年秋所做的那样),但是,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份量渐重,G-7应在近期内邀请中国成为正式成员。

(译者:姜晏)

责任编辑:刘春江

猜你喜欢

顺差货币进口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数据-进口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数据— 进口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