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周期并未进入拐点

2005-04-29苑德军张新法

银行家 2005年8期
关键词:长波经济周期经济

苑德军 张新法

编者按: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令人困惑的情景,一方面,工业、投资、消费以及顺差数据近期的表现都非常强劲,经济呈现重新反弹的迹象;另一方面,整体经济还依然处在宏观调控以来的调整之中。中国经济是保持高增长继续上行,还是减速下行?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否达到拐点?这些问题一时间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的平台上,并未进入周期的拐点。即使近期经济增速有些微放缓,也是快速增长过程中的正常与合理的回调,此轮经济高速增长的长波并未结束。我们预计,如果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2005年经济增长率可以肯定达到9%左右,未来几年也有望保持8%以上的强劲增长,不会出现增长率在7%以下的经济衰退。

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三大需求看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

未来投资规模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投资需求仍有很大张力

自去年4月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呈现出平稳回落之势,而且这一趋势仍会得以延续。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看,增速已由2003年的27.7%回落至2004年的25.8%,到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为22.8%,但仍高于政府全年增长16%的调控目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增速为27.6%,比上一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今年1~5月份增速仍达到26.4%,只是平缓小幅回落。

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无疑会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由于这种调控不是全面紧缩投资需求,而是实行结构式调控“有保有压”,加之在调控方式上采取“点刹车”,因而投资增速不可能出现全方位的、快速大幅的下滑。同时,由于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内生性的投资冲动依然旺盛,未来几年投资仍会保持较高增速。从现有数据和发展趋势看,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可能超过中央政府确定的16%的控制目标。退一步讲,即使未来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6%左右,由于投资规模高基数和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也足以支撑经济的较高增长,封死经济大幅下滑的空间。

从投资规模尤其是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数量人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由于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建项目还很多,投资规模仍然很大。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清理固定资产项目”报告显示,只有不足6%的在建项目被叫停,仍有8万多个在建项目和95%以上的投资规模得以保留。今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施工项目个数110384个,同比增加1119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8975亿元,同比增长28.7%。1~5月新开工项目56273个,增加104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1268亿元,增长24.9%。这些数据表明,投资并没有在宏观调控的车轮下“一压就死”,投资需求张力仍然很强。

从中期的角度看,国家对煤电油运等“瓶颈”产业和部门的投资力度的加大,能源安全战略以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构成了投资需求增长的坚实基础。西部大开发实施5年来,西部地区已新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在不考虑新增投资项目的情况下,未来几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仍将达20%以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铁路、大型水电和核电站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也为未来几年的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在三次产业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最快,并且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铁路建设投资。由于“煤电油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几年国家用于这些部门的投资仍会保持较高增长。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重化工业发展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重化工业多为资金密集型行业,重化工业发展对,带动投资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数据表明,在本轮经济增长中,投资扩张的力度之所以很猛,是与工业的投资增长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的增长分不开的。比如,在2003年投资额为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96.6%,汽车增长87.2%,煤炭增长52.3%。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的部分“城市增长极”,因为重大事件或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将获得很大的投资机遇和动力。比如,未来3~5年内,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因素,为这些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遇,将影响这些“城市增长极”今后几年的投资在建规模。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也为西安、成都、重庆、沈阳、哈尔滨、郑州和武汉等地区中心城市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据统计,上述10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超过20%,其投资扩大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及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相当明显。

从投资增长的动力机制看,民营经济已在某些方面取代“政府经济”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轮增长周期中,一些高增长产业。基本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一些民营资本已进入重化,工业,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决定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金融、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性行业,而且,民营经济发展将首次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一样,在市场准入、投融资、财税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所有这些,给民营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调动民营资本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热情,拉动投资规模的扩大。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从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看,实际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投资0.22个百分点的水平。显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投资。因此,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水平。我们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消费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日益增强。

2004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200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增长2.7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已摆脱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了稳中有增的上升势头,并且增速开始加快。据测算,在其他拉动经济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居民实际消费实现11%以上的增长,就能保持GDP增速在8%以上。

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强的拉动作用

近十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大幅攀升,2004年更是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贸占GDP的比重也从40%迅速上升至超过70%。出口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对GDP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拉动作用。

必须承认,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恶化,出现了一些有碍出口扩大的不利因素。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胀压力趋升,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贸易摩擦加剧,美元汇率波动,这些都会对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再考虑到人民币存在的升值预期,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几年出口增速会有所放缓。即使如此,未来几年中国出口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具有独特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平均劳动力成本仅为0.9美元/小时,不仅远低于德国、美国等高人力成本国家,也低于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墨西哥。第二,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新技术产品正成为推动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出口商品经历了从轻工纺织品到机电产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支撑点和新增长点的三个阶段,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升级。第三,外商投资导致中国承接全球制造业的转移,这是导致出口高速增长的另一关键因素。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十几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目前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约为5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产池。而在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中,制造业占了七成,极大地影响了进出口规模。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对外依存度高达45.5%。由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逆转,因此,外商继续投资我国制造业的势头将延续,中国的出口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第四,长期以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积极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成长。第五,世界经济增长虽然放慢,但仍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而中国经济仍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些都是推动中国出口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和宏观因素。即使人民币有一定幅度的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冲击也会很有限。

经济周期理论表明,中国经济仍处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周期理论是解释经济波动成因和界定经济周期的理论。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过程可分为三种周期现象,即2~4年的基钦短周期、8~11年的尤格拉中周期和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而一个长周期,一般包括6个中周期和18个短周期。从三种周期之间的关系看,长周期制约中周期,中周期制约短周期,并且这三种周期还分别与技术创新相关。

经济长波理论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四个长波周期,而第五经济长波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前三个经济长波所分别对应的机械化、铁路化和电力化可以概括为能量转换技术的创新,而第四波的电子化和第五波的数字化则是信息控制技术的创新。新的技术产业在成长期内带动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形成经济长波的上升期。而当新的技术产业渐趋成熟,增长速度会下降,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减缓,经济长波进入下降期。当又一轮技术创新开始,经济便进入下一个长波。工业先发国家经济长波大约为50~60年,上升期和下降期长度基本相当。工业后发国家实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现成的成熟生产技术,技术起点高,普及快,因而长波周期变短,大概在36年。

从成因分析,引致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因素有二:一是经济运行的内生因素,如投资规模、产业结构、市场结构、需求结构等的变化;二是经济运行的外生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际市场变化、政权更迭、战争突发等。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在我们看来,如果以经济增长率为标准,并考虑到体制变革对经济周期的重要影响作用,那么,进行粗线条的划分,从改革开放至今可以划分为两个经济周期,即1978~1991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1992年起至今为第二个周期。前者又包含了两个短周期(1978~1980年;1989~1991年)和一个完整的中周期(1981~1991年)。因为在1981年和1989年两个年度,经济增长率较上一年度明显下滑,明显看出是一个周期的拐点,所以将其作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起始年份。或许还应考虑的是,中国现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国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起飞阶段的经济高增长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根据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按长周期有18年的上升期计算,始于1992年的新一轮经济长波的上升期至少也应持续至2010年左右。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波还远未结束,未来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仍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

还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是古典型周期,经济衰退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负增长。而改革开放后经济已转为增长型周期,经济景气下降也只是增长速度放缓,增长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周期的主旋律。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位势提高,经济波动也一改以前的大起大落状态,波幅明显:降低逐渐趋向平稳。

几点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如果政府能够恰当、娴熟地运用好熨平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那么,从现在起:中国经济再连续保持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增长,也是可期的。

第二,即使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增长势头减弱导致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也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因为这种放缓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克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改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积蓄增长后劲,使这一轮高增长周期能延续更长时间。

第三,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在看到困难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各种有利因素。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中央计划单一拉动”已经转变为“多元经济主体共同拉动”;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总量的基数仍然很低,增长空间很大;中央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把握能力和政策调控技术有了提高。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作者单位:中国银河证券公司)

责任编辑:李蕊

猜你喜欢

长波经济周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广义对称正则长波方程的孤波解和周期波解及它们与Hamilton能量的关系
经济周期调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基于构架点头角速度的轨道垂向长波不平顺在线检测
扫描型长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