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分析

2005-04-29刘丽梅

北方经济 2005年8期
关键词:闲暇消费旅游

刘丽梅 陶 都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着旅游经济和城郊旅游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自由时间明显增加,休闲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城市中的都市人来讲,生活的需求已从基本的生存和居住等生理层面的满足,提升到注重健康、关注亲情与体验生活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户外休憩活动和远离居住地的旅游活动的需求日趋殷切。根据时间和资金的合理配置原则,相对容易实现的城郊旅游渐渐成为新兴的大众休闲旅游方式。

一、经济发展是城郊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动因之一

旅游活动属于较高的人类需求,恩格斯将人的需要概括为三个阶段,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在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占支配地位的先后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这些基本需要互相联系,按其“迫切感”而排列,循着阶梯上升。最基本的推动力是生理上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其最高一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别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强化的。人类需要不同层次的运动形式,在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所列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被视为低层需要,这些需要容易通过外部条件而得到满足;而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高级需要,它只能通过内部条件而得到相对的一定的满足,而它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同需要层次理论中两个较高的层次的需要有密切联系。旅游动机实际上就是人们较高层次需要的一种表现,较高层次的需要转化为一定的旅游消费行为,才形成旅游活动。从“休闲经济”的观点来看,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收入不仅可以满足劳动力本身的简单再维持,即体力、意志的休整、补充和简单的维护,以及对供养人口低层次的生存满足,而且可以用剩余的钱来购买在“闲暇”期间购买“休闲”,实现享受型、自我发展型的活动。因此,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引发文化等新的高层次的需要,增强了旅游的支付能力,促使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据旅游专家分析,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就具备国内旅游的条件,30%以下则有出国旅游的条件。而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从2000年以后降到了40%以下,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促使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旅游需求的增强,为城郊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闲暇时间的充足是城郊旅游活动的动因之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渐迈入“闲暇社会”。人们自由掌握的闲暇时间开始超过职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时间,从而也为人类获得更多的享受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到了休闲已成为鉴别人们是否富裕、快乐的一大标准。在发达国家,人们的休闲意识已经相当浓厚,休闲经济早已悄然而生。我们国家因为经济起步晚、基础差、人口众多等原因,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休闲是好逸恶劳者的特权,因此对于假期的认识较淡漠,休闲观念也较落后。一般来说,休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1)以时间来定义,可译为“闲暇”,是当工作结束、睡眠及其他基本需求被满足时个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2)作为一种活动,即休闲,是人们除了常规从事的事务以外的时段中的任何一种派遣活动,也就是娱乐活动;(3)作为一种心态,即任何使个人觉得愉悦自在的活动和经历。保继刚等认为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闲暇时间作为一般人类自由支配的时间,怎样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户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学者为此提出“第三活动空间”的概念,把家庭作为第一活动空间,工作单位作为第二活动空间。随着第三活动空间的拓展和闲暇时间的存在及其结构性差异,为人们外出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周末和公共假日作短期旅游。城镇居民的休闲方式可分为四个层次:(1)日常的游憩;(2)一日假期;(3)周末和短假期;(4)长假期。城郊旅游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我国自1999年国务院公布“五一”、“十一”长假方案实施开始,民众对于休闲经济才有了感性的认识。假日一般指国家明文规定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可泛指一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或专指通过上移下借所形成的较长假日。自《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后,我国公民可享有的节假日及双休日共达114天,约占每年的1/3时间。“五一”、“十一”加上春节的七天年假,基本上把一年分成三个时段。假期的分布较合理,工作与休闲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外出旅游。

三、城郊生态环境吸引是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之三

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日显突出,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等,城市被称为“水泥沙漠”和“热岛”,易引起人们的多种疾病,因此人们要求清新的自然环境。而且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人均仅4.1m2,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不少绿地用作他用,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城郊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较好,郊野空间开阔,空气清新,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鲜花烂漫、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的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四、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城郊旅游的发展的动因之四

根据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有的专家曾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概括为经济起飞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正接近于经济高速增长,由温饱型向萌发型的消费发展。现代经济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消费开始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由低层结构向高层结构优化,突出表现在消费社会化、享受时尚化、追求文化等方面。

目前,中国的消费社会化主要是加速促进个人劳动社会化和家庭劳动社会化,从而相应地增加人们的自由支配时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使之有闲暇时间去旅游。进行城郊旅游活动,其本身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涉及物质消费和服务的消费,对城镇居民而言,是集娱乐、享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和健身于一体的有益活动。同时,城郊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时尚活动,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城郊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组织,以服务为中介的精神文化消费,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能够满足人们对赏娱项目的选择、田园生活的体验、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等时尚化的享受。城郊旅游主要是享受型、发展型活动,在消遣、娱乐的过程中体现文化消费的某些特点和具备文化消费的某些功能,是文化消费的最好载体。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一方面游人通过城郊旅游活动走入自然田野,领略自然之美,接受自然美的洗礼,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欣赏自然和社会美的过程中求得自己的愉悦,达到某种满足。另一方面旅游者在城郊旅游过程中追求一种情调和氛围,文化享受贯穿于始终,体现在每个旅游要素环节上,对服务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有深刻的体验。

猜你喜欢

闲暇消费旅游
人在何时最清醒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闲暇拾笔寄娱情
旅游
新消费ABC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