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演进与繁荣
2005-04-29布仁
布 仁
古代:蒙古族的发祥和兴盛
蒙古族是我国境内一个有悠久历史、英勇强悍、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蒙古”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新旧《唐书》中称“蒙兀室韦”,最初它只是蒙古地区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这个部落起源与我国东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才西迁至漠北的不儿罕山(现肯特山),额尔古纳河一带至今是我国的领土。肯特山一带在蒙古独立(1921年)前也是我国的领土。当时各部落之间争战连绵不断。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45岁时即扫平内忧外患,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在鄂嫩河畔举行盛大聚会,被各部拥戴为成吉思汗。他在会上号召:自家的“牛角再不要互相顶撞了”。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改变为一个民族的名称。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基本重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版图。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全国的王朝。它的疆域包括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新疆维吾儿自治区,从南部的南海,包括台湾地区到北面的西伯利亚大部,从西南的西藏、云南到东北的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元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更加广阔。在长期的征伐过程和元朝建立之后,有大量外族人并入蒙古族,13世纪蒙古族人口发展到100万。在元代,大量的契丹人、女真人和西域人陆续融入蒙古族,加上蒙古族自身的繁衍,鼎盛时期蒙古族人口曾达到4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内蒙古的有近100万人。
到忽必烈执政后期,由于向外扩张和持续不断发生内战,使人民负担逐步加重,开始激起各地爆发汉族农民起义。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政权内部又发生争权夺位的内讧,从而国势日衰。从1307年到1332年短短26年间换了8个皇帝。至元朝后期,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红巾大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同时蒙古族自身分裂为三大部(鞑靼、瓦刺、兀良哈)。这期间无休止的战争,加之水旱灾害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人口流动不定,再加不断被征兵,在200多年当中蒙古族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锐减。据史料测算,直到1570-1582年(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居住在内蒙古的总人口不过180万左右。其中蒙古族大约为100万人,另有很多蒙古族人口在元朝盛期去了四面八方,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回来,后来有许多被当地多数民族所同化。
清朝初期,曾一度禁止汉族人到满蒙地区,但是这一禁令不久便被华北和山东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的“走西口”、“闯关东”突破了。到清朝中期,索性实行所谓“借地养民”政策,以缓解内地矛盾。到19世纪初,内蒙古地区的总人口已达215万以上,蒙汉族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但是,自此以后,由于满清政府大量征兵、鼓励发展喇嘛教、王公贵族对民众盘剥加甚,以及恶性疾病蔓延等原因,蒙古族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晚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拨兵屯田”、“开放蒙荒”的新政策,鼓励汉族人到边远地区开发农业以增加税收,解决国库空虚,使得内蒙古地区汉族移民迅速发展,满族和回族人也加快增长起来。
近代:蒙古族的悲惨命运
在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蒙古地区首当其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据有关资料计算,1912年时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口已达150万,到1937年增加到370多万,到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增加到469.6万人,比19世纪初的107万增加3倍多,而1947年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则由19世纪初的108万减少到83.2万,减幅为23.0%。
又据民国时期资料,1939-1940年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出生率为30‰,死亡率却高达44‰,人口平均寿命只有19.6岁。1934年时,绥远省有蒙古族人口23万人,其中喇嘛则有近3万人,占总人口的13%,占男性人口25%左右。鄂尔多斯市在清朝初期总人口为21万人,到1937年下降到9万余人。几乎全部是蒙古族的锡林郭勒盟,清朝初期有8万余人,到1937年下降到4万人,这与清政府从当地大量征集骑兵有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日、美、俄、英、德、法等国,在内蒙古地区开办的较大洋行多达20多家,小型商号则遍布各地。仅绥远城(呼和浩特市)专门收购羊毛的洋行就有7家之多。这些洋行是在中国丧失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兴办的,其经营不受任何约束,实际是一些掠夺性机构。内蒙古地区的皮毛、大豆、药材、胡麻等农畜特产,通过他们大批量流入国际市场,为他们赚得巨额利润,而使内蒙古地区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进行的。
综上所述,从不甚连贯并不完整的情况,我们对于内蒙古地区在近代史上蒙古族人口以及全区总人口的变迁,即可总体上认识其内在的原因。也就是说,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是与政治、经济紧密相联的。一言以蔽之,是满清王朝末期的极端腐败,内忧招致外患,使人民大遭涂炭。这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都不可忘记的。近代史,是蒙古族同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同的耻辱史,应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同样刻骨铭心,世代不忘!
现代:蒙古族的新生
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腐朽不堪的满清王朝,终于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制度。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发生根本转折。经过20多年的浴血奋斗,蒙古族随着全国的解放,赢得了以194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为标志的民族新生,成为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自治区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全区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使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也很快改变了下降局面,呈现出稳定增长势头。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88.8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38.4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248.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338.0万,2001年增加到404.1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17.0%,占全国蒙古族总人口的69.5%。尤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出现了两次高增长期,仅1982年、1990年一年即分别增加33.6万、22.3万人,是其他年份的数倍。分析其原因,一是自然增长,计划生育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较晚且政策规定的蒙古族人口的生育子女也较汉族多,因而生育水平要比汉族高;同时,内蒙古各族人民相处融洽,实现了平等团结、互敬互爱的友好关系,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很普遍,其子女大部分登记为蒙古族,所以蒙古族自然增长率相对高一些;另外,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名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则是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动乱,而内蒙古地区也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年代。在十年内乱中,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遭到严重的破坏。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战略部署,为几十万受害者平反昭雪;医治十年内乱所造成的民族关系的创伤;恢复了原有的行政区划;调整了全区经济发展方针等。因此,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增加部分,除了“大劫”之后的“回报”,属恢复性增长以外,其他近一半是由于上述种种历史原因,有些蒙古族人口过去没有正确表达申报自己真实的民族成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后,这些人纷纷要求恢复自己本来的民族成分。
当然,人口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其质量的提高。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兴旺的基础。解放后,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体质大为增强,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现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19.6岁增长到69.3岁,增长了49.7岁,人口平均寿命与其他兄弟民族持平。实践证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伴随自治区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不仅在德、智、体综合素质上空前提高,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工作的行政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培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许多人已成为中央及各部门、各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业的骨干。最近,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已达到近19万人,占自治区干部总数的1/4强,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1%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干部在内蒙古还得到了重用,真正发挥了当家做主的作用。目前,内蒙古少数民族干部中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且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干部都经过相关培训。这表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内蒙古得到很好的执行,少数民族充分享有了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据2004年底人口统计,内蒙古总人口约为2384.35万人,其中蒙古、满、回、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口近487.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达417.08万人,比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增加近5倍。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在数量与质量意义上的繁荣,是落实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大成就和生动体现。
通观蒙古族人口的变迁史,我们欣喜地看到,蒙古族作为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走上了康壮的道路。特别是自治区成立近60年来,总的来说,是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在内蒙古这样一个以蒙古族为区域自治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四十多个民族的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加强民族团结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内蒙古人民具有坚持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向各族干部群众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就能不断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一切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内蒙古的经济才能迅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较快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