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汇率机制改革的四个角度
2005-04-29周小川
周小川
两天前,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了“改革现行的汇率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谈一下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将来大家会做很多的分析研究,这些分析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市场很多的问题大家也都会有各自的看法,我们人民银行也是应该听取大家的分析和意见,以便在工作当中改进自己。
我借这个机会想说的是,汇率机制的改革,要求配合思维方面的转变,角度需要发生变化。大家都知道汇率问题历来争议比较大,特别是学术界,有主张固定汇率,有主张浮动汇率,各种各样的思路都有。我们站在固定汇率的角度上,就容易看出浮动汇率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同时站在浮动汇率的角度,也看到固定汇率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都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参照系应该随着形势不断的调整。参照系和脑子里面既定设置的标准,会影响你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来适应变化?由哪几个方面来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呢?
第一,是以美元为参照、还是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怎么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位置合理不合理?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恒定的标尺作为参照。过去是以黄金为参照系,后来黄金慢慢变得不稳定,所以不得不抛弃黄金。作为一种中心价值的参照点,美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了这个作用,这也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范围内的世界经济地位有关系,另外它也相对比较稳定。此后,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发现美元也不是那么稳定了。欧洲区这些小货币最后形成了欧元,欧元成了另外一个强大有代表性的货币。
美国经济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大家都关心的双赤字,美元也不那么稳定,代表性也不那么大。从中国角度来讲,中国非常重视中美之间的关系,但中美之间的贸易或者投资,虽然也是比较大的,但也不是一统天下的,占绝对大比例的。如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好的标尺或者参照系,对于大家的计算都是方便的,但万一如果没有的话,或者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的话,我们就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对我们自己进行调整。
此次汇率机制改革是强调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浮动汇率需要有一些参考点。我们根据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美元地位的变化,选择了采取一篮子货币作为参考。大家长时间习惯以美元作为参考点,后来发现参考点变了,参考点不那么直观,而且要天天计算,这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金融界和银行界特别要适应的,也是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判断的。
第二,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金融风波传导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是固定的汇率机制能够经受金融风波还是浮动的汇率机制能够经受风波?这两种方式不一样,所以站在其中一个角度会看到另一个体制的问题比较多。比方打仗,固定汇率有点像我们手里面拿的盾牌,得拿着坚持住,否则冲击就会对你造成影响。如果你发生动摇的话,就会给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会使投机者、冲击者发现一些弱点,发现有机可乘之处。
浮动汇率思维逻辑不一样。浮动汇率有点像一个海绵垫子,你要打进来我就给你一个软的,不让你打到我,等你想撤的时候,我还夹你一下。还有一种就是敌进我退,等你撤了我就顶回来了。所有的东西都有优点,也会有缺点,两种思维模式不一样,两种体系在应对外部汇率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汇率机制的改革涉及到微观经济主体对灵活性的偏好。对于企业、居民,更多地是希望它们处于稳定的偏好,还是希望它们在不可避免、不断变化的市场变化中有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
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向市场经济发展,企业面临着市场条件越来越多的变化。过去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情况下,产品、原材料、销路、价格所有都是固定的,导致逻辑也是必然的,汇率也是死的,否则企业做计划不好做,执行计划也不好执行。改革后,这些都会发生变化。但我们也可以想到,改革过渡期间的时候,我们看到在8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的外贸企业就提出汇率不要动,但实际上汇率情况已经变了,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实行的是企业外汇留成,不同的行业外汇留成比例不太一样,官方汇率相对比较稳定,但外汇留成都是在外汇市场上交易,而交易的价格是天天在变的,尽管外贸企业希望汇率不动,但实际上在那个情况下,也已经不可能了,外汇留成的部分最后收益大小已经不可避免的要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我们说随着改革不断的演进,企业灵活度是提高的,而且我们应该强调企业应该具有更高的灵活调整能力,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家用一个词就是“船小掉头快”,这是它的优越性。企业固定成本不变,进货销售一切不变,这并不是优点,而是缺点。当然,从宏观方面来讲,我们希望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给大家构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可预测的宏观经济条件。但从微观经济来讲,灵活度越大就越能适应当前的变化。汇率机制作为一个价值机制来讲,既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整个国际经济、贸易、资本流动的客观局面。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也是需要企业去进行响应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汇率机制改革讨论的过程当中,可以感觉到有一些同志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比较具有固定性的偏好,希望生产条件、价格等所有东西越固定越好;另外一些同志比较希望能看到企业用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的偏好。讲到银行业也是一样,也应该结合市场条件各种各样的变化,运用自己灵活调整能力应对变革。
第四,汇率机制改革涉及到定价机制的态度问题。这里的定价机制还不是指定价能力,我是讲汇率机制的变化会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产品定价来影响整个经济。
汇率发生变化,首先是进口产品面临降价的影响,这确实使得国内的企业、居民感受到人民币升值、国家经济发展壮大所得到的好处。从出口者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比较偏重于从成本角度分析,汇率变化以后,假定销售价格不变,在现有固定的成本情况下,盈利空间就会减少,甚至竞争力弱的企业从盈利就变成亏损了,这种计算虽然没错,但还不够全面,这些假定条件是可以变的。
汇率变化之后,出口产品应该尽可能调整销售价格,这也正是有序校正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需要,但出口的总收入不一定就会受到侵害。这里面就取决于竞争能力和竞争关系,如果我们某一个出口产品在某一个市场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国家的产品,它有可能不具有价格调整的优势,是由买方来决定价格;但有些产品是有价格调整的空间的。或者有很多的产品是在中国厂商间的相互竞争,既然中国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成本折合成外币变化,对出口商来讲,都是等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就有可能使得定价机制随之发生变化。进口商品的价格和出口商品价格最终变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计算方式来计算。这个计算,不仅是一个简单方法对不对,或者考虑全面不全面的问题。应对“挑战与变革”,你更多地用传统体制下的思路指导你的计算和市场应对,还是你可以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考虑、应对汇率变化以后带来的新变化。从我这个角度来讲,也涉及到思维的调整,也要更加适应市场。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本文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