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挑战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2005-04-29姜建清
姜建清
当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场改革将会引致中国金融体系重大的制度变迁,将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界面前。
转型变化中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子稳健转型,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我国自改革开放26年来,GDP年均增长超过9%,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也实现了高速成长。从1984年~2004年二十年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从0.6万亿增至31.6万亿人民币,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率达21.9%。同期,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增加3.4倍,日本银行业总资产增加1.2倍。观察全球最大1000家银行,1990年~2003年间总资产增加了2.46倍。
伴随发展的进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银行体系。同时,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已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求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且未来仍具有明显的盈利增长潜力;二是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新增贷款质量优良;三是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资产和收益结构逐步优化;四是机构人员精简见效,经营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提高,成本收入比指标良好;五是IT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巨大进步。
转型成本与改革阵痛
我国的金融架构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目前银行业金融资产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90%以上。我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和转型,没有为社会经济和企业结构的巨大调整预支足够的转轨成本,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实际是转制成本的转嫁。由于银行资金构成我国企业负债的绝大部分,随着企业的大规模改革和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经济转轨的成本特别是国有企业转制成本,逐步转移到国有商业银行,积淀、演变并最终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表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此外,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和信用文化的严重缺陷,加剧了银行的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银行体系稳健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可能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的警觉,因此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近一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做出决定,通过国家支持和商业银行自身努力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对总规模占中国银行业56%的三家国有银行的改革重组。这一改革决心之大、成本之高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改制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会有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清晰的风险偏好,并将受到更为严格的风险、资本和成本制约,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会更加稳健和理性。同时,银行业的改革将会从至少两个方面影响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一方面,银行改制将会影响到经济资源的配置,从正面产生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效应,使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逐步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的飞跃。对整个经济而言,这一转变是渐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实现了这一转变,我国的经济将会保持更长久和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改制和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将获得良好的盈利能力,政府作为投资者之一,可以通过分红、税收返回和股权出售来覆盖改制成本。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随着财务重组的完成和股份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一个新型而稳健的工商银行应运而生。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资本总额达到2806亿元,充足率为9.12%,其中核心资本2525亿元,充足率为8.07%,超过银监会8%的监管要求;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降为2.72%和4.58%,拨备覆盖率达到100%。随着近期战略引资的到位和首批次级债的发行,资本充足率将很快达到10%以上,未来IPO后,资本充足率可能会达到15%。由于没有了消化历史包袱的负担,今后大部分经营效益将反映为可分配利润,预计明年资产和资本回报率将分别升至0.8%和15%,达到国际银行业的良好水平。工商银行在这次财务重组和不良资产集中处理中,有81.7%的不良贷款产生于历史上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贷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另一效果,就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改制上市与公司治理
建立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的科学的治理结构以及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革进而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制度基础。只有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权责明确、规范科学、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形成由股东、监管机构、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监督架构和机制,才能在资本约束、外部监管和市场纪律的共同约束下,形成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然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只是提供了完善公司治理的条件,并不能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实施股份制改造,引进国内和国际战略投资者,进而上市,只是国有商业银行总体改革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和环节,但并非最终目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才是现阶段改革的重心。这既是我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达到上市公司标准、并在未来资本市场的劣汰机制下能够赢得生存发展空间和良好市场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走向
未来的十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面对一个高成长和高风险并存的市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但同时也蕴含着周期性的波动风险。在经济、金融较快发展的时期,应当重视金融发展的稳健和可持续。银行必须主动改变单纯依靠信贷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明确定义其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以计量、评价、控制和管理各种风险,使风险收益和风险补偿相对称,追求以更少的资本杠杆、更少的风险补偿和更少的经营成本为股东创造更稳定和更长久的收益。
2。面对直接融资不发达,资金大量流入银行体系所形成的流动性相对过剩难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风险开始凸现,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价格不断走低。成本成为银行经营关注的重点。银行在信贷扩张和资金出路选择中处于两难境地。利率风险是尚未完全来临的巨大风险,它将根本颠覆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面对挑战,银行必须加快经营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调整,实现资产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成功经受住这一风险挑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能力、定价能力、资金运营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就会有大的提升。在经济周期和银行收益产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能否顺利完成转型,能否成功避免重大风险,是未来银行成与败、优
与劣的分水岭。
3.面对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各家银行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商业银行转型、股东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转化和经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目前已出现了信贷过度与资本市场发育不良同时并存,融资渠道从单一转向多元,信贷供应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信贷从绝对性短缺到结构性过剩状况,优质信贷市场需求收窄。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只重资源投入、忽视结构调整、不讲投入产出的经营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依靠规模扩张、特别是高度依赖信贷扩张的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本的急剧消耗或严重侵蚀,从而重陷资本不足的困境。能否建立起完善的资本管理体制,持续推动经营结构特别是资产风险结构的自律性调整,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构建起价值增长型经营格局,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回报,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改变是渐进的,调整难以在短期见效。因此银行的改革要重视长期效果,而不要简单地看短期成效。根本的检验标准是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和股东价值的持续提升。强大的现代金融企业,不是资产总量的扩大,而是经营绩效和效率的提高,是资产组合和业务组合的协调,是管理和人才的匹配。若注重总量的扩大,甚至是无节制地盲目扩张,而忽略发展的制约条件,缺乏精巧的协调互补,只会加大结构的不平衡,并引致更大的风险。
4.面对保持股东价值的增长和长久保持资产质量优秀的艰巨任务。通过重组改制,商业银行将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造,建立起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透明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为支撑的全面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信贷资产质量长期保持优良水平,整体收益能够覆盖各类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资;本考核,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反映风险、成本、资;本扣除,兼顾当前和长远。现代企业规模要大、核算要小,切实做到每一项资产讲收益,每一项负债讲成本,每一项投资讲回报,每一项创新讲投入产出,每一个网点讲利润贡献,实现股东回报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5.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将由国内银行走向国际性银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市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