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在油价背后唱双簧

2005-04-29

银行家 2005年8期
关键词:中海油油价石油

编者按:

石油问题与汇率问题是近年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牵动着国际社会太多的神经。石油问题在本质上与汇率问题是一致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于是石油问题远非经济问题,而是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从较平时期与俄罗斯的输油管线谈判,到最近中海油收购美国UNOCAL公司,总是引来各方力量较劲,总是云谲波诡,历经反复。人们在把眼睛盯着油价的时候,应当思考其背后的那个角色了。为此,7月23日的本期名家论坛聚焦石油问题。

本期论坛由本刊编委景学成研究员主持。

景学成:石油金融学值得研究

今天总的主题是石油金融或者石油与金融,下面可以分很多不同的题目,我想不局限专谈石油的价格走势,其它如国际石油储备、国内石油储备战略、石油价格等方面都可以谈。在我看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到现在,石油已经成为“流淌的美元”、“流淌的金融资产”,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我们从观察国际石油实体形态大致的一些功能和作用,也可以从金融角度来分析,今天则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组织金融界和石油管理界的专家在一起,也没准我们真能撞出个什么样的火花,暂且称之为石油金融学,我们在这里可以酝酿一下。

杨元华:认识石油问题需要新思维

我认为世界石油和世界金融都处在转型时期,可是我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没跟上,所以往往会出现误判。我们做决策时,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三个认识。第一,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变成了全球的能源问题;第二,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已经牵扯国家安全问题;第三,能源问题已不再是纯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已经演变成了整个国际安全问题。

其次,要认清形势。目前全球的油势跟过去不一样。第一,没有一支力量对石油市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原来OPEC稳定市场的能力还令人注目,现在大大减弱。第二,市场的承受能力跟过去不一样。现在涨这么长时间,老百姓也能承受,影响似乎不大。第三,如果继续依靠增加产量来平衡,那么生态能源问题暴露出来,能源能不能得到保障,这是一个安全问题。第四,市场预期还在看涨。

中海油收购UNOCAL是跟美国第一次交锋,这次行动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这次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是看好中海油的,所以这次中海油收购UNOCAL确实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从6月23号宣布以后,到了前礼拜三,中海油市值增加了19%,增加了40亿美元。

这充分说明石油行业的发展跟资本市场的运作现在是密切相关的。像中海油,在五年以前上市时,市值在60亿元人民币,现在是225亿美元,靠的就是以金融市场的运作发展石油行业。但将来石油和金融怎么结合,怎样探索出新的模式确实是很大的课题。

所以,我们现在要通过中海油来好好地总结、探索。假如中海油真的中标,也将面临很多风险。这次185亿美元的收购款当中就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贷款60亿美元,还有其他银行贷款,利息是每年12亿美元。此外,还有文化风险。中海油此前对外并购活动有六次,没一次成功。

周凤起:油价与中国进口量负相关

过去合理的油价大概是25美元一桶,现在看起来要回到这个价格是比较困难的,可能要回到40美元左右。为什么不能回到原来比较低的油价,因为计价单位美元贬值了。

但40美元的时候,很多替代石油的技术,很具有商业竞争力,如煤变油技术。煤醇技术和生物柴油技术。煤要变成油,从技术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在国际上始终没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是因为廉价石油的存在。

如果你的油价太高于,那么这些替代技术就会迅速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这样油价长期维持在过高的价位是难以持久的。

现在的高油价跟美国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布什出生在得克萨斯州,高油价对美国经济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对美国的石油商还是有好处的。中石油、中石化虽然上市了,但是人家外国人70%股份是国家控股。中国的石油商获利,美国的石油商也不会赔本。布什的容忍政策、不动用储备的政策都是形成高油价的原因之一。总之,美国的态度在油价上是非常关键。

画一个历年油价和进口量的曲线,你就会发现:当我们进口多的时候,油价正好高;进口少的时候,油价正好低。这样的现象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因为你买,所以价格上来了。人家知道中国的需求是刚性的。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国家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但是石油储备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有一部分石油储备,但是现在正好赶上高油价,不能操之过急,可以缓一缓。

什么东西会离开它的成本定价,那就是稀缺资源。黄金、珠宝、钻石开采成本肯定没有那么高,但它是稀缺的,因此价高。是不是现在石油已经到了一种稀缺资源的状态?不是。从世界石油资源来看,现在探明的储量比开发掉的储量还要多,我们累计的剩余储量总的来说还在缓慢增长。但现在常常有人说世界石油过了41年就要开采完了。

陈兴动:中国能源的三个基本问题

国际社会还没有准备好,中国却站起来了,所以大家都怀有非常复杂的心情。国际社会特别是G7,他们可能希望让中国发展慢一点。可资利用的致命手段:一是让人民币升值;二是提高石油价格。如果说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一蹶不振是个阴谋的话,那么美国现在正对中国使用石油阴谋,借此打乱中国经济。

我们现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的初期。这个阶段,重化模式在我看来根本不可能避免,所以对能源的需求自然而然在增加,能源价格上涨,肯定会拖中国经济增长的后腿。

近期来讲,中国的因素太大了,最后一块蛋糕,决定了这一盆蛋糕的价格。刚才讲的所谓阴谋论,是一种俏皮话,但绝对是有战略r生的。能源问题,据我看来,大概有三个基本问题。

首先目前中国走重化模式不可避免,能耗会大幅上升。美国人对这个能源是有5年、10年、20年、30年甚至100年的思维,而过去我们的能源战略基本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现在该制订明确的发展战略。

第二个是能源问题。既然本国的能源不能自给自足,毫无疑问要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中国去年达到41.2%,五年后肯定超过50%。即便中国再扩大产量,煤变油,这个基本格局也改变不了。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后,怎么跟西方社会协调,特别跟美国的协调?预计会有三个问题:第一到什么地方买油;第二以什么价格去买油;第三通过什么方式把油运进来。如今,这三个问题都控制在人家手上。如果我们再搞出另一条通道来,没个十年、十五年是办不到的。所以在能源上跟人家如何协调显得尤其重要。日本是放弃政策上的需求,做美国的附庸,得到了能源供应。可是要让中国人当美国政治上的附庸,在座的所有人是不可能答应的。你要么当附庸,要

么就不要怕跟美国人冲突。

第三是国内的能源政策要调整。除了石油这个基本的能源以外,中国的煤是非常丰富的,煤的气化、液化、油化肯定会大有市场,如果能源政策明确,就会吸引更多资本投入。

牛犁: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还是适用石油价格

我非常同意杨老师和前几位说的,考虑问题要有新的思维和想法,但是基本的理论或者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永远不会变的。石油价格还是由供求决定。现在的供求平衡跟以前的平衡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是非常脆弱的平衡。而当前的油价主要是基于两个前提:一是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导致了西方和伊拉克严重冲突,抬高了石油的政治溢价;二是国际汇率市场上相对来说美元还是在下跌,资金主要跑到油市上来了。在这两个前提下,国际游资才会兴风作浪。

从历史数据来看,整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是国际油价的低价位时期,现在的高是回归正常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世界经济又对它严重依赖,所以它要比一般的均衡价格要高一点。

美国拼命抬高油价,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美国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很大,技术含量也高,而且能耗低,能效也改善了,但是事实上美国还是占了全球能耗的25%,而中国是7%点多。另外美国离开汽油不行。即便美国燃油费非常低,但是它还得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而且美国消费中居民的消费更多。

从进口量来看,油价飙升对中国有影响,但是谁伤得更厉害值得研究。可以肯定的说,美国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并没有捞到好处,而是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的能源战略都在变。OPEC和美国的REA的原先目标是想办法控制油价。但是现在承受力比原先高了,战略也转变了。目前的供给格局由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操纵和布点。美国的多元化战略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它现在不那么太在意价格,而是在意怎么控制。

黄曦:中国能源战略需要金融支持

国内石油市场的需求,这几年可能更多地依赖进口。基于这一点我们制定了支持信贷政策。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国内油汽田的勘探和开发;二是支持这些企业走出去;三是支持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对于几大储备基地,我们都有信贷支持。四是关注能源替代品,像液化煤、乙醇等的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国家对能源企业的支持分为两类:一是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二是商业性的金融贷款支持。美国的进出口银行对在国外开采的美国企业有专门的贷款支持,日本也有一个专门为本国企业在国外能源开采提供债务担保的公司。

从我们国家来看,对于能源这类战略性商品,金融支持还嫌不够。第一,配套支持不够。刚才说的中海油收购事件,银行有60亿美元的支持。但是,根据《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法》,这是属于股本性的投资,商业银行是有政策障碍的。我们的信贷只支持石油企业跟海外企业合作开采具体项目,而作为这次中海油收购这种权益投资,当前我们的金融政策是不支持的。所以一旦收购成功,银行60亿美元的贷款,肯定要遇到政策障碍。第二,金融产品单一。国外银行对石油有专门的金融产品。对中资跨国企业,我们可以做的一项业务叫内保外贷,比如中海油可以向我们提供担保,我们可以贷款给它海外的企业。这个政策刚放开,但放开的力度还远不够。此外,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力度的加大,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总之,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石油等能源业发展从长计宜,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更好的配套政策。刘明:廉价石油时代不复再来

我觉得预期很重要。这不是指投机的预期,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预期。因为现在整个世界的石油供应、生产量、剩余产能都大大减少了。在90年代甚至于80年代末的时候,由于油价的下跌,投资者不看好石油产业,投资减少。这为现在供应能力不济埋下了隐患。

再有一个原因是预定的需求还在增长,甚至要快于生产供应的速度。尤其是中国今后几十年可能是一个需求急剧增长的阶段,还包括亚洲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和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增需求增加。

还有结构因素。人们看到世界市场供应和需求的时候,也仅仅考虑总量供求持平。实际上油和油是不一样的,有重油和轻油之分。近一段时间美国需要轻油要多一些,而恰恰轻油供应少,重油供应多一些。

我本人认为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油价不会往下跌。尽管不排除其中有10~20美元的溢价的水分,但是再往下降也是在40美元左右,廉价石油的时代是不会再回来了。

那么中国怎么办?

第一,中国进入了一个重化工业阶段,能源消费增长不可避免,但是我们的消费模式不可能按照过去发达国家那样增长,要强调节能优先。

第二,中国已经离不开世界石油市场了,但在世界市场上没有话语权。我们怎么去做一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是中国应该考虑的。

第三,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是不一样的。中国能源消费第一是煤炭,其次才是石油、天然气,其他能源占小头。也就是说油价高的时候未必对中国不是一件好事。可能对其他替代能源就是一个发展机遇。中国的煤炭正处于新型开发利用的阶段。

第四,在石油这个问题上,我们主张互利、共赢,但也要有自己的做法。一方面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另一方面,应该发挥能源外交的作用,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石油市场秩序。

江涌:金融资本决定国际油价走势

石油价格由四部分组成:第一是名义价格。石油是以美元计量的,美元汇率跟它的价格密切相关。第二个是边际价格。决定一块蛋糕的价格不是所有的蛋糕,而是最后一盆蛋糕。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加入进来,自然就把这个价格抬高了。第三个是投机溢价。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投资溢价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第四个是政治溢价。现在经济因素不好解释国际油价上涨,因此政治因素是非常关键了。

从政治因素,我们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它。第一是国际竞争,即美、日、欧的国际竞争。这里很大一部分是金融竞争,金融竞争中很大一部分是资源竞争。第二是资源争夺战。我们打了很多年的是资源战争。还有一个是金融战争,日本论述金融战的书不下于20本,美国怎么敲打它,它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它的金融竞争力却一败涂地。第三就是OPEC和REA。我们都知道OPEC运用石油武器跟西方发达国家“斗法”,但是忽视了REA利用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对世界能源市场的掌控。最关键的就是美国的因素,美国的战略直接决定着国际油价的涨落。我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盛行以后,金融资本对国家政权的操作、对国际市场的操作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美国。美国总统的决定权是三大部分:华尔街、军火供应商和石油集团。这些看上去很复杂,斑驳陆离,但实际上就是金融资本。美国被金融寡头操纵着,美国的国家利益体现了这些金融寡头的利益。

现在我们看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他们的行踪是什么,你看得非常清楚,是一批金融寡头在决定着国际的油价。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体现的是美国的利益。

谭雅玲:石油问题的金融归宿

最终石油问题还是扣到金融问题上的。在2002年,大家都预测石油价格往回走,但是事实却恰好相反。原因如下:第一布什是得克萨斯州的人;第二美国本土限制开采可以限制价格;第三就是石油战略储备达到7亿桶,它可能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看样子高升是有依据的。

目前布什两个头疼的问题一个是欧洲,欧元问世,统一货币是区域化的代表,而美国主张全球化。再一个是中国,石油对中国经济起飞意义重大,而且也公布了要启用石油战略储备;而我们汇率不动,美国又动不了,欧洲人也动不了,于是利用石油来做货币的文章。美国把石油战略储备提上去,拿着其他国家发展的筹码,因为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创新和发展阶段,不可能脱离发达国家走过的模式。美国清楚这种模式的风险和隐忧。于是他要压人民币升值,增加石油储备。

为什么本期话题是石油,是因为跟长远的战略问题是结合在一块的,包括1998年金融危机,都不是简单的资本市场本身问题,其中反映了美国未来的一种战略、战术。

猜你喜欢

中海油油价石油
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
石油石化展会
油价下半年还得涨
下半年油价还涨吗
油价涨了谁高兴
奇妙的石油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力控华康中海油透平数据远传项目
中海油的深海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