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访贾平凹
2005-04-29沈平
沈 平
贾平凹是我的西部偶像。
自他的散文《坐佛》吸牢我的眼球之后,我的视线就像追光灯紧随他的每一部作品,尽管其间偶有暗淡之作,但仍执迷不辍。以至于我对商州、对皮影戏、及长安画派、关中学派的厚爱,皆由此而兴起。
还是出于那种“见了鸡蛋,还想见下蛋老母鸡”的俗人心态,趁今次途经西安,托当地朋友张罗,将“追光灯”射进了他的工作室——大堂。
所谓“大堂”,其实是很小的旧两房一厅,想必是主人全家早年蜗居于此时,充满了对大堂的渴望而命名,也不难想象,这间“大堂”曾接待过多少他的亲朋好友,想当年,满地蹲着呼啦啦吃油泼辣子面的父老乡亲,饭后一抹嘴,向他说事,由此而演义出多少商州故事,只有他最清楚。如今,这里虽然说即将成为他的“废室”,但依然承载着他的关中情结:门神贴的是一对民俗画,极富古韵,费尽耳力听了三遍,才从他那浓浓的秦腔中弄明白,是用明代木刻版印刷,艳而不俗,算得上是大明遗风。客厅里摆满了土罐,一看便是在八百里秦川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陶制家什,还有几块并不精致的奇石,他得知我粗通“石语”,便解释,好石头都放到新工作室了。
闲聊,聊到字画。近些年,贾老师的字画了得,出版《语画》,举办个展,一个文学家,书法渐入佳境,绘事也令人刮目,其润格不敢说“见风就长(涨)”,却也足以让西安书画界“见贤思齐”的。
便打趣说,贾老师书画市场这么火红,像印钞机似的,不怕同仁眼红吗?此话,搔到了痒处,他嘿嘿一笑,操着秦腔:是哩,我的书画朋友都在骂我哩!一脸惬意夹着歉意地坏笑,那神态,就像眼看着肥水流进自家田里,独自偷着乐的农民。
话题“不经意”滑到赝品上,这下,点到了他的痛穴。我递上一幅朋友赠送而自己又拿捏不准的“平凹于大堂”书法作品,他接过,并不展读,而是习惯地看反面,从笔墨“力透纸背”的表现,迅速断定此为赝品,并咬着牙挤出一句:这家伙就在西安,靠这赚了不少钱。怎么抓?早几年,派出所抓了一个专制冒牌“贾货”的河南人,可第二天就放了,没有法律依据呀?!全国各地常有人拿着赝品来鉴定,你还有脾气吗?
很无奈,贾老师不得不以指纹取代闲章,(指纹因此而挂在网上)在印章上刻缺口作记号……
也难怪贾老师对赝品深恶痛绝,穷数十年心血打造的文学作品被大量盗版,书画作品被人“高仿”,谈及此,看贾老师的神态,就像眼看着自家田里的肥水流进外人田而束手无策的农民。
这大悲,竟来自于作品名气的大红大紫。其实何止于书画界,当今紫砂、陶瓷工艺大师等等艺术精英的作品,皆被赝品折磨得痛苦不堪。
次日,去看他的新工作室,是一套三层的复式新宅,满屋的秦砖汉瓦,迎门便是一口硕大的土罐,说是罕见的明代陶器。案几上呈伞状放着一碟小烟斗,皆直柄,说是朋友们因他爱这口而从国外带回,丰实他收藏的。墙上间或挂着我们已从《语画》中熟悉的字画,整墙的立柜上陈列着一排排陶罐、陶俑,看上去,虽然不似帝王墓穴的文物那么贵气,但也彰显历史的厚重。
我笑言,放着这么多阴气太重的东西怕不怕?你可是以“文坛著名病人”自称呐?!他又是嘿嘿一笑:没(读沫音)事的,我们这一带家家有哩!
其实,我是担心,他在这种宽大、舒适而藏品丰厚的雅室里,在文学、书画市场盛名厚利拥簇下,他还会有关中黄土情结吗?他还会帮秦腔、皮影戏呐喊吗?他还能写出商州草根文化吗?
人微言轻,没敢问。
向他求字。他提住笔,拿秦腔喃喃自语:你也是文联的,咱是同行哩!沉思片刻,写下:
道法自然,金刚养心。
字写得拙拙的,钝钝的,内敛而凸显张力,颇像其人、其文。说出来,他还是嘿嘿一笑,算是默认。
提出拍个合影,用数码相机连拍三张,立马翻看,每张也都一脸肃静,像他作品的扉页像,便问,你拍照是不是永远都不笑的?他仍是咧嘴嘿嘿一笑,算是再次默认。
两次拜访的意外收获,便是上述“流水帐”。